第51章 浮云图(叁)(1 / 2)
第五十一章:浮云图(叁)
Part Three:黄山雾海遇真形
书接上回!
秋风卷过徽州府的山野。吹黄了连绵的稻田,也吹散了夏末最后一丝燥热。
安庆府码头,人声鼎沸,舟楫如林。一艘略显破旧的花旗客船缓缓靠上了岸。
船板搭下,一个身着半旧石青长衫、头戴方巾的中年男子手提藤箱,随着人流踏上跳板。
他身量不高,面容清俊,眉宇之间,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落拓与桀骜。此人正是朱若极,如今改名换姓叫石涛,以卖画为生。
码头上,各色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石涛寻了处稍显清净些的角落,从藤箱里取出几幅卷好的山水小品,不卑不亢地挂在临时支起的竹架上。画作甫一展开,其笔法的灵动洒脱,构图的奇崛险峻,墨色的清润华滋,立刻吸引了几位路过的文士驻足。
“好画,好画!笔意纵横,有荆关遗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捻须赞道。
“这云气,这山势,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为,敢问先生师承何处?”另一位中年文士拱手相询。
石涛淡然一笑,拱手回礼:“鄙姓石,单名一个涛字。师法前人造化,信笔涂鸦,贻笑大方了。”他言语谦和,眼神却明亮锐利,打量着潜在的买主。
一番品评与议价,不到半炷香的时间,两幅黄山烟云小景以不错的价钱成交。目送着买画的文士满意而去,石涛掂了掂手中沉甸甸的银钱,嘴角勾起一抹自得的笑意。
这一手自成一格的画艺,便是他赖以生存、支撑云游的根基。不依附权贵,不仰人鼻息,自己打底稿,自己挥毫泼墨,省却中间商的盘剥,将山川灵气直接兑换成盘缠。
这营生虽清苦,却自由,正合了他前朝宗室遗孤那份深入骨髓的傲气。朱家血脉里似乎流淌着艺术的灵性,昔有嘉靖帝(朱厚熜)的书法,天启帝(朱由校)的巧匠之能,他石涛,一生便要做这天地间的画痴。
揣着新得来的银钱,石涛的脚步轻快,直奔徽墨、宣纸和颜料铺子。上好的松烟墨、泾县净皮宣、石青石绿赭石花青……这些是他的兵器粮草。
购置妥当,他便不再停留,雇了一头小青骡子,驮着简单的行李画具,径直出了安庆府,沿着蜿蜒的山道,一头扎进了皖南层峦叠嶂的怀抱。
此行所向,便是黄山。
几日跋涉,当石涛站在黄山脚下,仰望那劈地摩天、群峰竞秀的磅礴气象时,胸中浊气为之一清,脸上疲倦为之一清。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天下第一奇山”的名声,绝非浪得虚名。他如饥似渴地穿行于陡峭的山径,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打开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用炭笔飞快勾勒。
始信峰的孤高,清凉台的奇险,西海大峡谷的幽深……那千岩万壑,奔来眼底,激荡着他的心胸。画笔成了他吞吐山川的喉舌,每一次落笔,都带着与天地对话的虔诚与狂热。
这日清晨,石涛决意攀爬最为险峻的天都峰鲫鱼背。
他背负沉重的画具,手脚并用地在几乎垂直的岩壁上攀援。山风凛冽如刀,吹得他衣袂猎猎作响。脚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幽谷,云雾在其中翻涌蒸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