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5章 宿舍楼下的凝视!宿管阿姨与她的老旧收音机!(1 / 2)

加入书签

自从学神系统那句“万物皆可为计算单元”如同醍醐灌顶般点醒了秦风,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进入了一种高度亢奋的“寻宝模式”。前一天对图书馆、物理实验室乃至校园自然景观的“地毯式扫描”,虽然没有直接找到那个“特殊计算单元”,却也让他彻底跳出了传统硅基芯片的思维桎梏。

一夜辗转反侧,秦风的脑海里全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第二天一大早,当宿舍里的侯宇翔(耗子)和陈景还在与周公进行友好会晤时,秦风已经顶着两个堪比熊猫的黑眼圈,目光炯炯地制定了新的“寻宝方略”——既然高大上的行不通,那就专攻那些被时代遗忘的“破铜烂铁”!

“风哥,你这是……又悟了?”耗子睡眼惺忪地从上铺探出个脑袋,看着秦风在宿舍里翻箱倒柜,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老物件的灵魂”、“被遗忘的智慧”、“信息的沉淀与共鸣”,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我说,你不会真打算去收破烂,体验生活,然后写一篇关于《论废品回收在后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哲学思辨》的博士论文吧?”

秦风白了他一眼,从床底下拖出一个积满灰尘的纸箱,里面是他刚入学时从老家带来的一些现在看来已经完全过时的电子元件和几本破旧的《无线电爱好者》杂志。他一边翻找,一边头也不抬地说道:“耗子,你不懂,这叫‘返璞归真’。越是古老的东西,其内部的物理规律就越纯粹,没有那么多现代工艺的‘精雕细琢’,反而可能在某些极端条件下,展现出意想不到的‘野性’。我要找的,就是这种‘野性’!”

“野……野性?”耗子和刚起床的陈景面面相觑,感觉自家这位学神室友的脑回路,已经彻底飞升到了他们无法理解的维度。

陈景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道:“秦风,我理解你可能在寻找某种非传统的解决方案。但是,根据熵增定律,老旧物品的有序度通常更低,信息熵更高,理论上更趋向于混乱和失效,而不是展现出‘纯粹的物理规律’或‘野性’。你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

秦风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陈景,你说的没错,经典热力学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如果考虑到量子层面,或者某些被忽略的宏观量子效应呢?再说了,谁说‘混乱’就不能被利用?宇宙大爆炸不也是从一片混沌中诞生的吗?”

耗子和陈景彻底无语。跟一个开了挂的学神讨论物理学和哲学,纯属自讨苦吃。他们明智地选择了闭嘴,默默地洗漱去了。

秦风的“寻宝”第一站,是学校后勤处堆放废旧设备的老仓库。那地方平时鲜有人至,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尘埃混合的奇特味道。看管仓库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正眯着眼睛听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京剧《锁麟囊》的马大爷。

“马大爷,您好!我是物理系博士生秦风,想来这边看看有没有一些……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旧电子设备,做一点……呃,物理考古研究。”秦风脸上堆着最和善的笑容,顺手递上了一包刚买的“大前门”。在来之前,他特意向导师打听过这位马大爷的“爱好”。

马大爷眼皮都没抬,只是从鼻孔里“嗯”了一声,指了指角落里堆积如山的杂物:“都在那儿了,自己看吧。别给我弄乱了,也别顺手牵羊,这里的东西都是有账的,虽然都是些没人要的破烂。”

秦风如获至宝,立刻扑了过去。这里简直就是老旧电子设备的天堂!被淘汰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各种型号的教学用电机、甚至还有几台落满了鸟粪的早期计算机终端。他像个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拂去上面的灰尘,仔细端详着每一台设备的铭牌和内部结构。

“啧啧,这台双踪示波器,看这电子管的型号,至少是三十年前的产物了……这台信号发生器,旋钮的手感,充满了机械时代的厚重感……”秦风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

然而,这些设备虽然老旧,却大多是功能明确的实验仪器。它们的设计思路,依然没有跳出传统电子学的范畴。秦风在里面鼓捣了半天,除了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并没有找到那种让他“眼前一亮”的特殊感觉。

“小伙子,找到了你要的‘历史’没有啊?”马大爷不知道什么时候踱了过来,看着秦风那副“丐帮长老”的造型,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些东西啊,当年可都是宝贝疙瘩,金贵着呢!现在呢?连收废品的都嫌占地方。时代变得快喽!”

秦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马大爷,您说得是。这些设备虽然现在看来落伍了,但它们也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智慧。我只是觉得,它们或许还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价值。”

“价值?能卖几个钱的价值?”马大爷显然更实际一些。

“呃,主要是科学研究价值。”秦风含糊地说道。他总不能告诉马大爷,他想从这些“破烂”里捣鼓出一台能吊打全世界超级计算机的玩意儿吧?那马大爷估计会直接把他当成神经病扭送校医院。

从仓库出来,秦风又在校园里一些偏僻的角落转悠,比如废弃的实验室外墙,或者一些即将拆迁的老旧教工宿舍楼附近。他希望能找到一些被随意丢弃的,更“野生”的电子垃圾。

中午吃饭的时候,秦风接到了老妈的电话。

“儿子啊,最近学习怎么样啊?身体还好吧?有没有按时吃饭啊?”电话那头,是老妈熟悉而温暖的唠叨。

“妈,我挺好的,吃得饱睡得香,科研也……渐入佳境。”秦风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充满阳光。

“那就好,那就好。你爸还说呢,你搞的那个什么……‘秦氏什么模型’,听你导师说,好像挺厉害的,就是太超前了,连国家都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给你用?”老妈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秦风心中一暖,笑道:“妈,您放心吧,山人自有妙计。我最近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嗯,信息处理范式,利用一些……呃,具有特殊历史沉淀的科技遗物,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简单来说,就是‘变废为宝’,用老祖宗的智慧解决新时代的问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老爸略带困惑的声音:“儿子,你……是不是在说相声呢?什么科技遗物?老祖宗的智慧?你可别把自己搞得神神叨叨的。踏踏实实做学问,别净想些歪门邪道。”

秦风哭笑不得:“爸,您放心,我这是正儿八经的科学探索,有理论依据的!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挂了电话,秦风扒拉着碗里的饭,心中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连父母都觉得“不靠谱”的事情,或许,才真正蕴含着颠覆性的可能!

一下午的时间,秦风几乎把燕大校园里所有可能存在“老旧电子设备”的犄角旮旯都翻了个遍。他甚至还真的从一个即将被清理的废品堆里,淘到了一台外壳破裂的黑白电视机和一台卡带录音机。只可惜,这些东西要么损坏得太严重,要么其内部结构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灵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个校园。拖着疲惫的身体,秦风漫无目的地朝着博士生宿舍楼走去。一天的“寻宝”无果,让他多少有些沮丧,但那股源自系统提示的信念,依然在他心中燃烧。

“难道我的方向又错了?‘万物’的范围还是太广了……”秦风一边走,一边低头沉思。

就在他经过自己所住的博士生宿舍楼一楼时,一阵若有若无、带着明显“滋啦滋啦”电流杂音的戏曲声,如同游丝般钻入了他的耳朵。

这声音……有点耳熟。

秦风的脚步猛地一顿,他抬起头,循着声音望去。

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楼拐角处,宿管阿姨那间小小的管理室窗台上。

那是一个普通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给房间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朦胧的光晕。窗台上,靠近玻璃的地方,静静地摆放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

那是一台“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

秦风的瞳孔在看清那台收音机品牌和样式的瞬间,骤然收缩了一下。

这台收音机,绝对是上了年头的老古董了。它的外壳是那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深棕色胶木材质,边角处已经因为岁月的磨砺而露出了些许泛白的底色,几处不起眼的磕碰和划痕,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它经历过的风霜。机身上那个憨态可掬的“熊猫”商标,颜色也有些黯淡了,但依旧清晰可辨。

此刻,这台老旧的熊猫牌收音机,正尽职尽责地工作着。只是,它发出的声音,实在不敢恭维。那“滋啦滋啦”的电流干扰声,几乎要盖过戏曲本身。隐约可以听出,播放的似乎是豫剧《花木兰》的某个选段,那激昂婉转的唱腔,被电流声切割得支离破碎,却又顽强地在黄昏的空气中回荡。

收音机的旁边,一把老式的竹制摇椅上,宿管阿姨正斜靠着,脑袋一点一点地,显然是进入了梦乡。她约莫五十多岁的年纪,身材微微发福,脸上带着操劳过后的疲惫,但嘴角却似乎挂着一丝满足的浅笑,仿佛梦中也沉浸在那模糊不清的戏曲声中。摇椅随着她均匀的呼吸,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吱呀”声,与收音机的杂音和戏曲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了生活气息,却又带着几分落寞与怀旧的画面。

窗台上,还摆着一盆长势不算太好的吊兰,几片叶子有些发黄。收音机的顶上,落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平日里并没有得到太精心的照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