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时光暗度之间,滋味逾绵(2 / 2)
他又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心狠手辣的狱卒,对他们进行了战前动员:“今晚的行动,事关重大。你们在审讯过程中,要不惜一切代价,让那些被抓的人招供。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只要能拿到我们想要的供词,什么方法都可以用。事成之后,我会向陛下为你们请功,赏赐金银珠宝,晋升官职。若有谁敢敷衍了事,或者泄露消息,定斩不饶!”
狱卒们纷纷跪倒在地,高声道:“属下遵命!定不负公公厚望!”
魏进忠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让人将几名早已挑选好的死囚带到密室。这些死囚皆是罪大恶极、必死无疑之人。魏进忠亲自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你们若肯配合我,冒充北元使者,指证谢渊与北元勾结,我可以保证,在你们死后,善待你们的家人,给他们一笔丰厚的抚恤金。若不肯配合,我会让你们受尽天下最残酷的刑罚,再慢慢死去。”
几名死囚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点头答应:“我们愿意配合,愿意配合!”
魏进忠让人将供词教给他们,反复演练,确保他们在陛大堂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脸上露出了狰狞的笑容。他知道,一场针对谢渊和所有忠良的屠杀,即将拉开序幕。
夜幕降临,京城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大多数百姓早已进入梦乡,只有零星的几家客栈还亮着灯火。就在这时,一支支玄夜卫精锐部队,如同幽灵般出现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他们身着黑色制服,手持利刃,动作迅速而隐蔽,按照事先拟定的名单,对目标人物的府邸展开了围捕。
“奉新理刑院令,抓捕谢党余孽,无关人等,不得靠近!” 玄夜卫校尉高声喝令,随即下令破门而入。
兵部侍郎杨武的府邸是此次围捕的重点目标之一。玄夜卫士兵破门而入,将正在家中批阅公文的杨武团团围住。杨武怒不可遏,质问道:“你们凭什么抓我?我乃朝廷命官,你们这样擅自闯入府邸,滥用职权,就不怕陛下降罪吗?”
玄夜卫校尉冷笑一声:“杨大人,你与谢渊勾结,意图谋反,证据确凿。我们只是奉旨行事,有什么话,到诏狱署跟徐大人说去吧!”
杨武深知自己被诬陷,却无力反抗,只能被玄夜卫士兵强行押走。他的家人哭哭啼啼地追出来,却被玄夜卫士兵拦在门外。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的各个角落同时上演。不少与谢渊有过公务往来或私交甚笃的官员,都被玄夜卫士兵从家中抓走。有的官员试图反抗,却被当场格杀;有的官员则被吓得魂不附体,乖乖束手就擒。
玄夜卫的抓捕行动异常迅速,不到一个时辰,名单上的大部分官员都被成功抓获。他们被统一押往诏狱署,沿途有玄夜卫士兵严密看守,禁止任何人靠近。京城的百姓被惊醒,纷纷从家中探出头来,看到这一幕,无不心惊胆战,却敢怒不敢言。
石崇站在内务府的屋顶上,看着玄夜卫士兵押解着 “人犯” 从街头经过,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知道,抓捕行动的成功,意味着他们的计划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就看徐靖和魏进忠的审讯结果了。
被抓捕的官员们陆续被押送到诏狱署。诏狱署内阴森恐怖,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和霉味。牢房内阴暗潮湿,墙壁上布满了青苔,地上散落着破旧的稻草。每一间牢房都关押着多名官员,他们被戴上沉重的镣铐,蜷缩在角落里,神色惶恐。
徐靖亲自坐镇诏狱署的审讯大堂,看着被押上来的第一批 “人犯”,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率先提审了兵部侍郎杨武。
杨武被押到审讯大堂,面对徐靖的威逼利诱,始终坚称自己与谢渊并无勾结,更没有参与谋反。“徐靖,你诬陷忠良,滥用职权,迟早会遭报应的!” 杨武高声怒斥道。
徐靖脸色一沉,下令道:“给我打!我倒要看看,你的骨头有多硬!”
狱卒们立刻上前,将杨武按在刑架上,动用了夹棍之刑。杨武惨叫一声,额头青筋暴起,冷汗直流,却依旧不肯招供。“我没有谋反,我是被冤枉的!”
徐靖冷笑一声:“继续打!直到他肯招为止!”
狱卒们继续用刑,杨武的惨叫声在审讯大堂内回荡,令人不寒而栗。然而,杨武始终坚守气节,不肯屈服。徐靖见状,心中有些焦躁,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在杨武身上浪费太多时间。
“将他押下去,换一个人上来。” 徐靖下令道。
接下来被提审的是一名与谢渊有过私交的御史。这名御史性格懦弱,看到刑具后,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徐靖见状,立刻改变策略,对他进行威逼利诱:“只要你承认与谢渊勾结谋反,我可以保证,不仅会免你的死罪,还会给你晋升官职。若不肯配合,这些刑具,会让你生不如死。”
御史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我招,我招!我与谢渊勾结,意图谋反!”
徐靖满意地点了点头,让文书记录下御史的供词,然后让他按下手印。有了第一个人的供词,后续的审讯变得相对顺利。不少官员在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之下,纷纷选择了屈服,签下了虚假的供词。
徐靖看着手中的一堆供词,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知道,这些供词,将成为坐实谢渊罪名的重要证据。
与此同时,石崇也在紧锣密鼓地篡改账目。内务府的官员们按照石崇的命令,夜以继日地工作,将户部历年的军需调度账目进行了全面修改。他们将谢渊当年赈济青州灾民的粮食调拨,改为 “私挪军需,用于勾结北元”;将补充边军的粮草供应,改为 “暗中资助叛军,意图谋反”。
为了让篡改后的账目更加可信,石崇还让人伪造了北元的收条和谢渊的亲笔批示。这些伪造的证据,被精心装订成册,看起来天衣无缝。
石崇亲自检查了篡改后的账目和伪造的证据,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做得非常出色。这些证据,足以让陛下相信,谢渊确实存在私挪军需、勾结外敌的罪行。”
他让人将这些证据送到诏狱署,交给徐靖。徐靖收到证据后,与之前得到的供词进行了比对,发现两者能够相互佐证,心中更加得意。“有了这些证据,谢渊就算有百口,也难辩清白了!”
徐靖立刻将供词和账目证据整理成册,准备呈给萧桓。他知道,只要陛下相信了这些证据,谢渊的命运就将被彻底注定,而他们这些人,也将彻底掌控朝堂大权。
就在徐靖、石崇、魏进忠等人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之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已经察觉到了异常。他发现玄夜卫的精锐部队被大量调动,却不知道具体的抓捕任务,心中十分疑惑。随后,他又听到了京城内官员被大量抓捕的消息,心中愈发不安。
秦飞立刻联系了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将自己的疑虑告知了他。张启闻言,也觉得事情蹊跷,两人决定暗中调查。
“张启,你负责暗中核查近期的审讯记录和供词,看看是否存在异常;我则负责调查玄夜卫的抓捕行动,摸清他们的真实目的。” 秦飞对张启说道。
张启点了点头:“秦大人放心,我会尽快展开调查。”
两人分头行动。张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偷偷查阅了诏狱署的审讯记录和供词。他发现,这些供词的内容高度相似,且存在诸多矛盾之处,显然是被人刻意编造的。同时,他还发现,部分供词的笔迹存在明显的模仿痕迹,显然是被人威逼利诱后写下的。
秦飞则通过自己在玄夜卫的亲信,了解到了抓捕行动的详细情况。他发现,被抓捕的官员大多与谢渊有过交集,且都是一些正直清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秦飞心中顿时明白了一切,徐靖等人是想通过构陷谢渊,清除朝堂上的异己势力。
“这些奸佞,竟然如此胆大包天,为了权力,不惜诬陷忠良!” 秦飞心中愤怒不已。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阻止徐靖等人的阴谋,为谢渊洗刷冤屈。
秦飞立刻联系了张启,两人商议后决定,一方面继续收集徐靖等人伪造证据、滥用职权的罪证;另一方面,尽快将此事告知内阁首辅刘玄和刑部尚书周铁,寻求他们的帮助。
徐靖、石崇、魏进忠等人并不知道秦飞已经察觉了他们的阴谋,依旧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徐靖将整理好的供词和账目证据呈给了萧桓,并在御书房内声泪俱下地控诉谢渊的 “罪行”。
“陛下,谢渊勾结北元,私挪军需,结党营私,意图谋反,证据确凿。若不尽快将其严惩,恐会引发大乱,危及江山社稷!” 徐靖语气恳切地说道。
萧桓看着眼前的证据,又听着徐靖的控诉,心中的疑虑逐渐被愤怒取代。他想起了谢渊在朝堂上的刚正不阿,想起了百姓们为谢渊请愿的场景,心中虽然还有一丝犹豫,但在 “铁证” 面前,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徐靖。
“徐靖,此事就交给你全权处理。务必将谢党余孽一网打尽,严惩不贷!” 萧桓语气坚定地说道。
徐靖心中狂喜,连忙跪地谢恩:“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得到萧桓的批准后,徐靖、石崇、魏进忠等人更加肆无忌惮。他们下令扩大搜捕范围,将更多与谢渊有过间接联系的官员也纳入了抓捕名单。同时,他们还在朝堂上对刘玄、周铁等老臣进行打压,阻止他们为谢渊辩解。
京城的气氛愈发紧张,人人自危。官员们不敢轻易与人交往,生怕被冠以 “谢党” 的罪名。百姓们虽然心中愤慨,却只能默默忍受,不敢有任何反抗。
秦飞和张启收集到的证据越来越多,但他们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撼动徐靖等人的地位。他们必须等待合适的时机,联合刘玄、周铁等老臣,一举将奸佞扳倒。
暗室中的密谋已经化为现实,奸党的罗网已经收紧。谢渊依旧身陷囹圄,对外面的风波一无所知。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向他逼近。而秦飞等忠良,也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时刻。大吴王朝的命运,悬于一线。
片尾
徐靖等人凭借伪造的供词和账目证据,成功获得了萧桓的信任,得以继续扩大 “清查谢党” 的范围。京城内外,越来越多的官员被牵连入狱,诏狱署人满为患,刑讯逼供的惨叫声日夜不绝。徐党官员趁机排除异己,朝堂之上,奸佞当道,忠良噤声。
秦飞与张启虽已察觉阴谋,收集到部分罪证,却因势力单薄,难以直接抗衡。他们多次试图联系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却因徐靖等人的严密监控而屡屡受挫。刘玄、周铁等老臣虽有心救援,却苦于没有确凿证据,且自身也受到徐党势力的打压,只能暂时隐忍,等待时机。
魏进忠所安排的 “北元使者” 已准备就绪,只待徐靖一声令下,便会在陛任何破绽。徐靖则在诏狱署内加紧审讯,试图获得更多 “谢党” 的供词,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彻底坐实谢渊的罪名。
诏狱中的谢渊,通过老狱卒的传递,得知了外面的局势,心中满是担忧与愤慨。他深知,这场阴谋不仅关乎自己的清白,更关乎大吴王朝的安危。他在狱中写下血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冤屈,委托老狱卒设法交给秦飞,希望能为忠良们提供一丝线索。
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终极较量,已然箭在弦上。秦飞等忠良能否找到扳倒奸佞的关键证据?谢渊能否沉冤得雪?大吴王朝的命运,将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中,迎来最终的审判。
卷尾散文
暗室中的一场密谋,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大吴王朝的朝堂上掀起了滔天巨浪。徐靖、石崇、魏进忠三人,因一己之私与恐惧,将整个京城拖入了白色恐怖的深渊。他们利用新理刑院的权力,以 “清查谢党” 为名,行罗织构陷之实,通过抓捕、刑讯、伪造证据等一系列卑劣手段,试图将忠良谢渊置于死地。这场阴谋,不仅是对个人的迫害,更是对整个司法体系与政治伦理的践踏,彰显了封建官场中权力异化的黑暗与残酷。
在这场阴谋中,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暴露无遗。徐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不惜捏造罪名,残害忠良;石崇为了摆脱罪臣的身份,利用内务府的职权篡改账目,助纣为虐;魏进忠则凭借镇刑司的刑具与死囚,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丑剧。他们看似相互配合,实则各自心怀鬼胎,在权力的游戏中相互提防,妄图在扳倒谢渊后,各自分得一杯羹。这种基于利益的勾结,注定是脆弱的,一旦面临危机,便会分崩离析。
而那些被抓捕的官员,有的坚守气节,宁死不屈;有的则懦弱屈服,沦为奸佞的帮凶。这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杨武等忠良的坚守,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封建官场的浊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骨;而那些屈服者的背叛,则成为了历史的污点,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他们的遭遇,也警示着后人,在强权与诱惑面前,唯有坚守初心,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秦飞与张启的暗中调查,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并未完全泯灭。他们身处特务机构,却始终坚守着心中的良知与正义,不顾个人安危,收集奸佞的罪证,试图为谢渊洗刷冤屈。他们的行动,虽然暂时未能阻止阴谋的推进,却为后续的反击埋下了伏笔。这种在黑暗中坚守正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真理与正义,不惜牺牲一切。
萧桓作为这场阴谋的默许者与推动者,其行为展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困境与人性弱点。他因对谢渊的猜忌与对权力的掌控欲,轻易相信了奸佞的谗言,放任他们残害忠良,最终导致朝局动荡,民心离散。这深刻地告诉我们,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志,往往会对国家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若帝王昏聩,奸佞当道,便会民不聊生,国家衰败;若帝王英明,重用贤臣,便能朝政清明,国泰民安。
这场密室密谋引发的风波,不仅是大吴王朝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插曲,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在弊端: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容易导致腐败与暴政;官官相护的官僚体系,往往成为奸佞作恶的温床;而普通百姓与忠良官员,在强权面前,往往显得孤立无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场阴谋最终的结局或许尚未可知,但它所传递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提醒着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百姓,也能毁灭一切;它警示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它更激励着我们,要像秦飞、杨武等忠良那样,坚守正义,不畏强权,为了真理与良知,勇敢地挺身而出。这,便是这段黑暗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光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