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8章 陶轮轴承与建筑模数(2 / 2)

加入书签

他们花了三个晚上修复那台陶轮。赵环用3D打印做了新的轴承套,参数精确到微米,却在郭静试转时,故意松开了半圈螺丝。

“留0.15毫米的间隙,”他看着轮子重新转起来,泥坯在郭静掌心渐渐升起流畅的弧度,“是结构安全与手感自由的中间值。”

郭静的手指在泥坯上施加压力,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轻微晃动。陶轮的嗡鸣里混进了赵环画图的铅笔声,两种不同的频率在工作室里交织,像她窑里的火与釉,在高温中达成奇妙的共生。

某个深夜,赵环被客厅的微光惊醒。郭静正趴在他摊开的老城区改造图上,用陶土在那些标着“拆”字的区域捏出小小的房子。她的指尖沾着灰,在图纸的模数线上留下一个个圆润的泥点,像给冰冷的线条缀上了呼吸的标点。

“你看这栋骑楼,”她指着图纸上的砖木结构,“柱距比标准模数宽了12厘米,据说是当年工匠为了多摆一张八仙桌。”

赵环忽然想起白天在档案馆查到的资料,那栋楼的建筑师在日记里写:“规矩是死的,日子是活的。”他伸手接过郭静递来的泥团,捏出个歪歪扭扭的梁架,恰好卡在图纸的误差允许范围里。

陶轮重新转动的那天,他们做了件奇怪的东西。郭静在赵环打印的建筑模型外,裹上了层会随温度收缩的陶土。当窑火升起时,陶土渐渐绷紧,在模型的梁柱间勒出细密的裂纹,那些纹路恰好沿着结构应力线蔓延,像给理性的骨架,披了件感性的衣裳。

“建筑模数保证安全,”赵环看着冷却后的作品,指尖抚过陶土与钢材相触的边缘,“而这0.3毫米的缝隙,是给生活留的余地。”

郭静把那枚碎过的钢珠嵌进作品底座。月光透过天窗落进来,在陶土的裂纹里流转,像老建筑里漏下的光阴。陶轮的轴承在角落里轻轻震颤,与赵环电脑里的BIM模型共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夜色里说出了同一句话。

他们的家渐渐有了这种奇妙的混合感。赵环设计的书架故意留了3厘米的误差,让郭静可以随意塞进那些高矮不一的陶艺工具;郭静在厨房的瓷砖缝里,填进了按建筑模数切割的陶片。某次朋友来访,指着墙上的裂缝笑说“施工质量真差”,郭静却笑着摸了摸那些沿着应力线蔓延的纹路:“这是我们家的呼吸缝。”

深夜的工作室里,陶轮的嗡鸣与打印机的嗡鸣交织成歌。赵环在图纸上标注最新的修改,郭静在陶坯上留下新的指痕,两种不同的轨迹在时光里延伸,像两条渐近线,在无限接近中,照亮了彼此的疆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