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8章 没有人会认为她小(2 / 2)

加入书签

过年才十一岁。

刘徽朝刘彻道:“父皇莫不是忘记了,逼宫的时候我领她一道上的。”

不提这事还好,一提起刘徽领刘允逼宫篡位的事,刘彻气得胸口一阵阵起伏。

刘徽无视之,仅是平静的陈述道:“她是大汉皇帝唯一的孩子,她将来要走的路都清楚。父皇认为她还小,有多少人已然将主意打到她的头上,想方设法毁了她。当年我提醒过父皇,太子不可不知武事。在她这儿也一样。我能得天下因为兵马在手。将来她要是想坐稳天下,她要掌兵。”

没有兵权,一个皇帝只能是一个笑话。

刘徽神色坚定,果断的道:“匈奴此战,打赢了十几年之后不会再有大战事起,西域各国一回一回的自己折腾,他们剩不了多少。她这一次不跟着去,她便没有办法再去。

“战场之上能学到的东西,比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更让人相信。父皇不愿意费心去培养的继承人,我无时无刻都在考虑,怎么能够让她懂得在将来当一个好皇帝,还能当一个做主的皇帝。”

直白的一番话,刘徽不怕让刘彻知道,她不可能不打算好,一步一步的准备。

刘彻凝望刘徽,有意提醒刘徽不必太操之过急。

可是刘徽在此时道:“寿命之事谁敢保证?我无法保证这一点,我只想让她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如此才能真正的无畏。”

保护刘允,刘徽在可以做得到,可刘徽不会一直都在。

四十五岁的刘徽,她还能活多长?她的命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是和霍去病一起的。

两个人的命能够活到什么时候,刘徽没有问过韩澹,也不想去问。

刘彻瞬间想起,是啊,刘徽和霍去病是同生共死的,因为是同生共死,他们还活多久,能够活得了多久,刘彻都无法确定。

他们当长辈的看着刘允自然认为她还小,很小很小。小得应该在他们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成长。

但在别人眼里呢?尤其现在的刘徽登上皇帝位,底下到底有多少人蠢蠢欲动,刘彻都不敢说一定可以保证能够做成某些事,又怎么能一直阻拦刘徽用她认为应该能让刘允快速成长的方式教导刘允,而且是用还小作为理由?

生在皇家,尤其作为刘徽唯一的女儿,刘允必须要快速成长起来,能够越早的担起天下江山,能够对付底下的臣子,才是她应该要做的事。

刘彻再无异议。

到卫子夫那儿,卫子夫提醒道:“你当年去朔方城还是十三岁。”

“有舅舅和表哥带着她,她是去看看,不用她做些什么,母亲大可放心。”刘徽保证。

卫子夫能信才怪,唤一声道:“阿徽。”

“母亲舍不得也要舍得。如今舍得,将来不怕她受欺负。舍不得放她出去,来日若是她撑不起来,只会让人分而食之。”不是刘徽有意要吓唬卫子夫,而是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她不去警醒。

卫子夫能如何,身不由己四个字,她也曾经历过。

在其位而不谋,只会沦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刘徽不想让刘允将来成为那样的人,便尽心的教导她,让她去经历一些事,都能明白何意。

霍去病倒是知道刘徽舍不得,只与刘徽道:“有我在。”

在他的眼前,他会保护好刘允,不会让刘允受到伤害的。

“不仅是保护,军中诸事要教她。”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比从别人的嘴里听到的更能让人学到。不知军事是怎么回事,不知仗最重要打的是什么,只能让人涮着玩。

刘徽在这件事情上也恳请卫青,希望卫青多教教刘允。

“阿允虽然小,天下除了我们这些至亲的人,没有人会因为她小而对她有所包容,相反,他们只会因为她小,小瞧了她,欺负她。我舍不得她让人欺负,便只能多苦着她。”刘徽一份为母之心道与卫青,卫青知道刘徽心中所承受的压力。

刘徽成了大汉的女帝,膝下独一个刘允,所有人都明白,正常的继承都会是到刘允的身上。

刘允啊,她自出生就姓刘,而不姓霍,不得不说当年刘据在提议让刘允随刘徽姓,承刘徽之爵时,已然为刘允扫去天然的障碍。

刘允随的是母姓,刘徽呢?

刘徽是大汉的公主,刘彻的血脉,在刘彻活得好好的情况下,对刘徽没有任何的疑问,她的皇帝位是她自己争来的。

经营几十年,几乎没有多少的反对,又在军队尽握于她手的情况下,诸侯反对的都让刘徽收拾了。其他人,坞堡被拆,清丈一事让多少隐户被捅了出来,连带着也让各世族都实力大减。

连诸侯都不是刘徽的对手,刚起兵便被迅速解决,世家贵族联手,就刘徽握着天下百姓在手,他们确定自己可以对抗刘徽?

况且,长安城内那些差点让刘彻杀掉的世家贵族,他们每一个都在盘算什么,其实大抵有数。

刘徽不算是太过赶尽杀绝的人,可如果他们企图对刘徽赶尽杀绝,莫怪刘徽半点情面都不留。她杀起人来会如何,都见识过。

在明显不敌的情况下和人交手送人头,不是世家贵族的风格。

最终,刘徽平稳的登上皇帝位,那是在各方,哪怕是天下舆论都在刘徽这一方的情况下。刘允将来可以像刘徽一样吗?

以前的刘徽纵然大权在握,所有人都认为她只会辅佐刘彻和刘据,不会过于针对她。刘徽有了猥琐发育的机会。

刘允不同,从刘徽登上皇帝位的那一刻开始,作为刘徽唯一的孩子,天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大汉的下一任皇帝还会是女帝。

女帝归女帝,要养成一个怎么样的女帝,无数人蠢蠢欲动。

皇帝之流,世家贵族是希望能够控制皇帝的。

如刘彻和刘徽一直压着世族的局面,他们受够了,不想再来一次。

这种情况下要如何?

当然是要把刘允教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从教育入手,这些还是刘徽教世家贵族的。

刘徽断不会允许他们按他们的意思去教刘允。

所以,她要打得他们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也要让刘允迅速强大成长起来,唯有如此,刘允才不会在将来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存在。

卫青知刘徽一路走来的难处,为大汉的未来,他也是要教好刘允的。

“陛下放心。”

交代完卫青后,刘徽也是暗松一口气,有条不紊的准备出击匈奴的事宜。

秋收后又闹出事,嗯,其实是好事。毕竟丰收了。

朝堂上下都为丰收的事高兴,刘徽也高兴。高兴的时候有人提醒,高兴也是不能一直高兴。丰收意味着粮多,粮一多那会如何?

“谷贱伤民。”刘徽一听王刻的话当下明白何意。谷贱伤民的事,刘徽知。

王刻听到刘徽一句谷贱伤民便道:“陛下圣明。”

刘徽挥挥手道:“不过是见多了。生意场上的事大多如此,低入贵出。粮食亦然。但,生意场上的事可以由他们自由发展,谷贱伤民一事,不可不重视。”

没错,不能不拿百姓的事当回事。

刘徽扫过一干众臣,“桑爱卿,你怎么说?”

作为一个钱袋子,在生财有道的事情上,刘徽第一个要问的非是他无疑。

“朝廷何不以平常的价格收入。”桑弘羊几乎不假思索的将答案道来,刘徽意示他说下去,“关乎民生之事,当由朝廷介入,既定的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谷多而贱,朝廷购入存蓄,丰年收,荒年放,以令谷价平衡。”

桑弘羊把主意道来,刘徽颔首很是以为然,没错,是得要如此操作。

朝廷交税交的是粮不假,但朝廷有钱,有钱存粮也是正常。

“若在各地存粮,须得建起粮仓,而且还得收粮,运输,陛下,事多繁琐。”马上有人点出问题。

刘徽摇摇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本就是万千琐事一件件的来。朝廷那么多的人,天下多少人?再难的事,落实到位,慢慢做,总能做好。若是连民生之事都不愿意放在心上,怕是天下将乱。朕还不想让大汉亡于朕的手。”

怪责于人的话刘徽不曾说,但她的态度表露出来,人人都明白,她不缺耐性。

“工部派人去各地勘查,哪里适合建起粮仓。如桑中书令所说,丰年收,荒年售,保障的是大汉的百姓,不至于让他们丰年也过不好一个年。种粮本不为了赚钱,大汉须思民之苦。”刘徽轻声细语的道来,在场的人不知有多少都起身道:“陛下圣明。”

于丰年之际,王刻道出丰收的弊端,本以为刘徽怕是要不高兴,谁料刘徽全然不曾。

她便明了王刻言外之意,针对丰收百姓收成多,粮食多,有人愿意卖的事,好的呢,那就朝廷出面收。

“此事户部,工部,大司农各方联手,拿出个章程来,若有不求甚解之处,问问桑中书令和陈侍中。”刘徽点名的两位,桑弘羊和陈荷。

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连同大司农一道起身应下。

“今岁得以丰收,得天独厚,大汉今岁太平无事,诸位之幸也,朕之幸也。朕敬诸位一杯,请。”刘徽端起杯与众人相敬。

众臣听到刘徽再道:“愿明年的大汉依然太平无事,朕与众卿都能安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