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9集:咸阳风起,君心初动(1 / 2)

加入书签

咸阳风起:新君的权衡与商鞅的劫局

咸阳宫的暖阁内,新君嬴驷正翻阅着甘龙等人递上的奏疏,眉头紧锁。奏疏上罗列着商鞅的"罪状":废除世卿世禄,致使宗室凋零;重农抑商,断了商贾财路;严刑峻法,失了民心所向。每一条罪状旁,都附着数名老世族的联名签章,墨迹如新,似在催促他尽快决断。

侍立一旁的内侍见他神色不定,低声道:"君上,商君变法虽使秦国强盛,却也得罪了太多人。如今甘龙大人等世族联名上书,若不处置商鞅,恐难安抚宗室之心啊。"嬴驷放下奏疏,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尚未消融的残雪,心中五味杂陈。

他想起年少时,因私毁新法被商鞅问责,导致师傅公子虔受劓刑,那份屈辱如烙印般刻在心头;可他亦记得,去年出巡雍城时,沿途所见的景象——昔日荒芜的阡陌间,如今麦垄整齐,农户们扛着锄头穿梭田埂,见了他的车架,虽敬畏却难掩眼中的踏实;更难忘在栎阳校场,那支装备精良、阵列森严的新军,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将士们喊出的"忠于大秦,死于国事"的口号,震得他耳畔发麻。那时随行的长史赵良曾低声感叹:"君上所见,皆是商君变法之功。十年前,我秦国民有饥色,军无锐器,哪有今日气象?"

可这份"功",却像一把双刃剑,既刺向了秦国的积弊,也刺痛了无数人的利益。嬴驷指尖摩挲着奏疏上"宗室凋零"四字,脑海中浮现出叔公嬴虔的模样——自受劓刑后,这位昔日勇猛的宗室将领便闭门不出,每次入宫见他,都以黑布遮面,言语间虽无过激之词,可那隐忍的怨怼,如寒潭般深不见底。

"君上,公子虔府上门客求见,说是有机密要事禀报。"内侍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嬴驷心头一动,挥了挥手:"让他进来。"

片刻后,一名身着粗布短褐的男子躬身而入,神色慌张,双手捧着一封封缄严密的密信。"小人乃公子虔府上门客,奉主君之命,将此信呈予君上。"男子话音颤抖,不敢抬头直视嬴驷。

嬴驷接过密信,拆封的指尖不自觉收紧。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如针:"商君居商於三年,私铸兵器三万余件,操练新军五千,皆为精壮之士。近日更暗通魏使,许以河西之地,欲借魏兵谋逆。君上若不早图,恐咸阳有变,社稷危矣!"

"私通魏使?谋逆?"嬴驷低声重复,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窜起。他猛地攥紧信纸,指节泛白,指腹因用力而掐进了粗糙的麻纸里,留下几道深深的褶皱。那男子见状,连忙补充:"小人听闻,商君在商於筑高墙、囤粮草,其心昭然若揭。主君卧病在床,忧心国事,特命小人冒死相告,望君上三思!"

嬴驷挥了挥手,让内侍将男子君带下去,暖阁内瞬间恢复了寂静,只余下他沉重的呼吸声。他走到案前,将密信与甘龙的奏疏放在一起,目光在"谋反"与"罪状"间来回逡巡。他并非全然相信——商鞅入秦十余年,倾尽全力推动变法,若真想谋反,早在孝公病重时便可动手,何必等到今日?可这份疑虑,一旦生根,便如藤蔓般疯狂滋长,缠绕着他的理智。

他想起商鞅在朝堂上的模样——每次议事,那人身着玄色朝服,立于殿中,言辞犀利,寸步不让。即便是孝公在世时,商鞅也敢据理力争,有时甚至驳得孝公哑口无言。如今孝公已逝,自己初登大位,根基未稳,若商鞅真有反心,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在郡县的影响力,秦国岂非要陷入内乱?

"传廷尉来见。"嬴驷沉声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内侍不敢耽搁,匆匆退去。半个时辰后,廷尉李斯身着官服,快步走入暖阁,躬身行礼:"臣李斯,参见君上。"

嬴驷示意他起身,将公子虔的密信推到他面前:"你看看这个。"李斯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一遍,神色愈发凝重。"君上,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轻信,亦不可不查。"

"朕要你暗中调查。"嬴驷走到李斯面前,目光锐利如刀,"率亲信之人,乔装前往商於,查探商鞅是否私铸兵器、操练私兵,是否与魏国有勾结。切记,不可声张,若走漏风声,唯你是问!"

李斯心中一凛,他深知此事的凶险——一边是权倾朝野的商君,一边是刚登基的新君,还有虎视眈眈的老世族,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但他亦明白,这是新君对他的信任,也是他在朝堂立足的机会。"臣遵旨!臣定当查清实情,禀报君上。"李斯躬身应下,接过密信,小心翼翼地收入袖中,缓步退出暖阁。

待李斯离去,嬴驷再次走到窗前,庭院中的残雪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他抬手按在窗棂上,冰凉的触感让他稍稍冷静。他知道,这场调查,无论结果如何,他与商鞅之间,再也回不到过去。孝公在世时,商鞅是大秦的柱石;可如今,这根柱石,在他眼中,竟成了随时可能倾倒的隐患。

与此同时,咸阳城东南的甘龙府内,烛火通明。甘龙端坐于主位,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珏,对面坐着杜挚与几名世族家主。"君上已召廷尉入宫,想来是公子虔的密信起了作用。"甘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商鞅在商於经营三年,自以为根基稳固,却不知君心难测。只要廷尉查出半点'谋逆'的痕迹,我等便可联名上书,请求诛杀商鞅!"

杜挚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眼中满是狠厉:"甘龙公高见!商鞅废除世卿世禄,断了我等子孙的生路,此仇不共戴天。此次若能除了他,不仅我等可重掌大权,秦国也能恢复旧日秩序。"

"不可大意。"甘龙放下玉珏,神色严肃,"李斯此人,虽出身寒微,却极有城府,且与商鞅并无深仇大恨。若他据实查探,未必能如我等所愿。"他顿了顿,对身旁的家臣道,"你即刻派人前往商於,找到魏使的住处,许以重金,让他伪造与商鞅往来的书信。另外,再散布消息,就说商鞅已暗中调动新军,不日便要兵临咸阳。"

"甘龙公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家臣躬身应下,快步离去。甘龙看着他的背影,端起酒杯,对着众人笑道:"诸位,饮了这杯酒,静待佳音便是。商鞅的死期,不远了!"

夜色渐深,咸阳宫的暖阁内依旧烛火未熄。嬴驷案头的奏疏越堆越高,既有甘龙等人的弹劾之词,也有郡县官吏对商鞅的颂扬。他随手拿起一份来自商於郡的文书,上面写道:"商君在商於,劝农桑,修水利,百姓安居乐业,流民归乡者逾万。去年秋收,商於粮产较往年增三成,足以支撑新军粮草三年。"

看着这份文书,嬴驷心中的挣扎愈发剧烈。他想起年少时,商鞅曾亲自为他讲解《法经》,那时的商鞅,眼中满是对秦国未来的期许,语气诚恳:"君上乃大秦未来,当知法者,国之权衡也。唯有坚守法治,秦国方能摆脱积弱,东出函谷,称霸诸侯。"那时的他,虽因受罚而怨恨商鞅,却也暗自佩服此人的才华与执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