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2章 新能源项目的突破(1 / 1)

加入书签

舟山群岛的东海岸,巨型潮汐能发电机组正发出低沉的轰鸣。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发电量数字正以惊人的速度跳动——每小时320兆瓦,这一数据远超项目初期预计的200兆瓦,相当于满足50万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成功了!”总工程师张教授激动地拍着桌子,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连续七天稳定运行,转化率突破38%,这在全球潮汐能领域都是史无前例的!”

林悦和沈逸辰刚结束纽约的行程,就马不停蹄赶到项目现场。看着屏幕上的曲线,林悦伸手触摸冰凉的玻璃,指尖下仿佛能感受到海浪涌动的力量。这个总投资120亿元的“海洋潮汐能”项目,是他们五年前力排众议启动的,当时不少股东质疑“投入太大、回报周期太长”,是沈逸辰用“十年后能源格局”的分析报告说服了所有人,而林悦则主导了与中科院、挪威海洋能源研究所的跨国合作。

“海水的能量比我们想象的更慷慨。”沈逸辰站在观景台,望着远处蓝绿色的海面,巨型涡轮机在水下有序运转,与海岸线的防护林构成和谐的画面。项目采用的“仿生叶片”设计,灵感来自海豚尾鳍,既能最大化捕捉潮汐动能,又能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是林悦坚持的“生态优先”原则的体现。

消息一经公布,国际能源界掀起轩然大波。挪威能源部部长当天就发来贺电,提出希望引进该技术用于北海油田的能源转型;日本经济产业省则派出紧急代表团,希望能与林沈集团合作开发北海道潮汐能资源;甚至连沙特阿拉伯的国家石油公司,也罕见地表达了合作意向,计划将技术应用于波斯湾沿岸。

“最意外的是冰岛,”沈逸辰翻看着助理递来的合作意向书,“他们想在雷克雅未克建全球首个‘潮汐能+地热’混合电站,说要彻底告别化石能源。”林悦接过文件,注意到冰岛方特别提到“希望借鉴林沈集团的生态评估体系”——这正是项目前期投入2亿元建立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能实时监测水温、生物多样性变化,确保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同步。

项目现场的庆功宴上,当地渔民老王端着酒杯走来。他曾是项目的反对者,担心涡轮机会影响渔业,如今却成了义务宣传员:“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发电机组旁边的海域,因为水流更活跃,鱼群反而多了!集团还帮我们建了冷链仓库,鱼获能卖得更远。”林悦笑着与他碰杯,这正是她期待的——新能源项目不只是发电,更要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纽带。

深夜的会议室里,团队正在讨论各国的合作方案。沈逸辰指着世界地图:“不能只卖设备,要输出整套‘中国方案’。比如在东南亚,结合他们的季风气候,设计潮汐能与太阳能互补系统;在北欧,重点解决极端天气下的设备维护问题。”林悦补充道:“还要成立国际培训中心,让当地工程师掌握核心技术,这才是可持续的合作。”

当第一度“中国潮汐能”通过跨境电缆输送到韩国济州岛时,林悦收到了张教授发来的照片:发电机组的灯光在夜色中闪烁,像一串镶嵌在海岸线上的蓝宝石。她转发给沈逸辰,附言:“这才是真正的‘蓝色经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