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4章 规范挑战,积极应对(2 / 2)

加入书签

这话落下,周围安静了几息。

然后,林婶把手里的登记簿递过来:“名单我马上整理。优先选那些家里有女眷参加讲习会的,心细,也信得过。”

“运输组那边呢?”有人问。

“车板要加高,铺底垫一层干稻壳防震。”我说,“轮轴每天检查,出发前洒石灰水消毒。这些细节现在不起眼,以后都是硬杠杠。”

李商人忽然想起什么:“那‘农产合规证’怎么拿?听说要验地、查账、还要有人担保。”

“验地不怕,我们每块田都有编号记录。”我翻开竹册,“查账也不怕,监督组的副本一直存着。至于担保……王大人那边我可以试着递个话,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拿出一套完整合规的流程出来。”

“你是说,让他们看到我们不是凑巧做得好,而是本来就这么严?”林婶明白了。

“对。”我说,“不是应付检查,是我们本来就这样做事。”

太阳渐渐偏西,遮阳棚下的影子拉长。几个骨干户留下来商量细节,其他人陆续散去。有人低头抄着新写的包装要求,有人抱着空筐往家走,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

李商人蹲在地上,用炭笔在木板上画了个简易流程图:采料→处理→制纸→印刷→装筐→封签→登记。每一环都标了负责人。

“最难的是量产。”他指着“制纸”那一环,“一个人一天最多做二十张,咱们要供三镇,至少得翻五倍。”

“用流水线。”我说,“分段作业。一组剥皮,二组熬浆,三组压模,四组晾晒。每人专攻一道,效率自然上来。”

他愣了一下:“你还真把种田当行军打仗了。”

“这不是打仗,是生存。”我看着远处正在搬运菌肥菜的村民,“别人觉得这是麻烦,我觉得这是机会。谁能在新规里站住脚,谁就能活到最后。”

林婶忽然轻声说:“赵财那边听说也在打听这证的事。他托了镇上的亲戚,想走门路直接买。”

我和李商人 exged 一眼。

“买得来证,买不来货。”我说,“他的地没编号,账本乱七八糟,监督组连查都不用查就知道问题在哪。真到了验货那天,一筐不合格,整批扣下。”

“那就看他能撑几天。”李商人冷笑。

天色渐暗,最后一批人也走了。只剩下我们三个还站在高台前。桌上摊着那张官文,边上是我刚写完的初步方案,炭笔悬在半空,等着落下最后一句。

我低头,在“实施计划”末尾添上一行字:

**第一阶段目标——成为三镇首个自主达标并获备案的民间协作组。**

笔尖顿住。

李商人看着那行字,缓缓开口:“你就不怕官府卡着不批,反咬一口说我们僭越?”

我握紧炭笔,指节微微发白。

“怕。”

“但我更怕的,是别人走在我们前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