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国际化需求,迈向新高度(2 / 2)
第二天一早,我在议事棚外挂了新的告示。不是红纸,是块平整的木板,上面用墨笔写着:“收各国市集传闻,不论真假,皆可登记。有效信息,半工分一条。”
不到半个时辰,就有几个老人陆续来了。
陈掌柜带来一段麻绳结,说是某次南货船上用的捆箱方式,不同于本地打法;刘寡妇的儿子曾在码头扛包,记得有艘船挂着蓝底金纹的旗,卸下过成筐的紫皮洋葱。
我把这些一一记入新制的“风闻簿”,并在每条末尾标注来源与可能关联地区。
中午时分,李商人带着两名老者前来。两人衣衫旧但整洁,眼神清亮。一位姓吴,曾随驼队去过西境;另一位姓赵,年轻时押粮船到过东海三岛。
他们坐下后并不推辞,你一言我一语讲了起来。
“沙洲人不吃白菜,嫌它水分多。”吴老说,“但他们爱晒干的萝卜丝,拌羊油吃。”
“东海那边不同。”赵老接口,“人家讲究鲜甜,瓜果要现摘现吃。有一回我见他们拿冰镇荔枝待客,整筐埋在碎石里运上岸。”
我还问起交易习惯。
“北地重信诺,签契不用官印,靠双方割掌血书为凭。”吴老说,“可你若失信一次,整个商队都被拒之门外。”
“东边倒喜欢中间人牵线。”赵老补充,“买卖不成文,先请茶三日,谈妥了才开箱验货。”
我听得仔细,炭笔在纸上不停记录。每一条都标上类别:饮食偏好、储运方式、交易规则、禁忌风俗。
说到最后,吴老忽然问我:“丫头,你是真要做生意,还是光好奇?”
“要做。”我答得干脆,“而且不只想卖菜,还想让人知道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他眯起眼:“那你得有个名号。在外邦,没人认脸,只认牌子。”
我心头一动,却没有接话。现在谈品牌还早,首要任务是摸清需求。
临近傍晚,最后一段口述结束。李商人收起笔记,对我说:“三天后你要见那两位系统持有者,我也列几个问题,一起问。”
我点头应下。
送走众人后,我坐在棚内整理今日所得。风闻簿已填了大半页,系统界面仍悬浮在侧,显示着即将开启灵讯镜的倒计时。
顾柏舟进来换了灯油,又默默将散落的纸张归拢整齐。他动作轻,生怕碰乱了我的记录。
我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写下新的计划标题:“探索跨域贸易可能性”。
任务描述尚未完全展开,但第一项子目标已经浮现——收集至少五个境外市场的基础农产品需求信息。
正写着,指尖忽然一顿。
我想起王氏昨日带来的那株野芹,细嫩,清香,带着山野的气息。如果这样的东西,能出现在千里之外的餐桌上,会不会也让某个从未见过它的家庭,尝到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我抬眼看向门外。夕阳正缓缓沉下,照亮议事棚前那片刚翻过的土地。
李商人前脚刚走,后脚就有村民送来一块布包。打开一看,是一小撮褐色种子,据说是亲戚从西境带回的耐旱辣椒,极辣,但当地人奉为珍品。
我把种子收进陶罐,贴上标签,写上“待测·西境一号”。
然后继续执笔,在风闻簿上添了一行新条目:
“西境沙洲,喜辣味,可用作调味辅材,优先测试种植适应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