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6章 前往考察,亲身体验(2 / 2)

加入书签

“我做生意,不怕人查。”我说。

他看了我一会儿,忽然笑了:“行,有胆色。到了荔城,我带你去见个脚夫头儿,他知道市集怎么走。”

我谢过他。

下午继续赶路,我被安排到了队伍中间。没人再质疑我的身份。

第二天午后,终于望见荔城城墙。城门处人流不断,运粮车排成长队。守门兵士逐一查验文书,看到我们的货单后,挥手放行。

进城后,我按系统提示找到登记处。一名小吏坐在案后,面前堆着厚厚一叠名册。

“外来商户,需登记姓名、来由、货物种类。”他说。

我递上“惠农帖”影本和“悦田记”印信。他仔细核对了一遍,又对照墙上张贴的许可名单,点头:“准许入市,三日内有效。若续期,需补交一份产地说明。”

“我想先去市集看看。”我说。

“赈农市在东街,沿主道直走,过两座桥就到。”他指了方向,“每日辰时开市,酉时闭市,外地商户不得夜间逗留。”

我道谢离开。

东街比想象中热闹。街道两侧搭着临时棚屋,挂着各色招牌。粮食摊位最多,米袋堆得一人高。我走近一处摊前,摊主正在称米。

“这米什么价?”我问。

“一石一百五十文,现付现提。”他擦了擦汗,“昨天还是一百四十,今早涨的。”

旁边一个买米的妇人抱怨:“再涨就买不起了,家里三口人,一个月就得六石米。”

“本地米不够卖。”摊主叹气,“全靠外面运。谁来得多,谁就定价。”

我伸手抓了把米粒细看。颗粒干瘪,颜色发灰,明显是仓底陈粮。我又去了另两家,情况差不多。

离开粮市,我按地图找了几处农田。城郊有片荒地,地表裂着细纹,田埂歪斜,显然长期无人精耕。另一块种了稻,但秧苗稀疏,水渠堵塞,水流不畅。

我蹲下抓了把土。土质松散,缺乏肥力,明显多年未轮作。

回程路上,我拦住一个挑粪桶的老农:“这片地怎么没人好好种?”

他摇头:“租地贵,收成少,交完租剩不下几粒。年轻人都跑城里做工去了,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种一点是一点。”

“官府不管?”我问。

“管?去年说要修水利,到现在渠还没通。”他苦笑,“倒是对外来的米商大方,免税免租,恨不得天天来。”

我站在田边,望着远处市集的方向。

这里不缺需求,也不缺土地。缺的是人愿意认真种,缺的是有人把好东西带进来。

脚夫之前指的那片待耕荒田,在阳光下泛着浅褐色的光。我走过去,蹲下,用手拨开地表枯草。土层不算深,但平整过就能用。若是用灵泉水稻试种,配上智能灌溉器,一季产量至少翻三倍。

我从皮袋里取出情报册,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写下几个字:**此地可落脚**。

抬头时,一个巡逻的市卒朝这边走来,手里拿着登记簿。

“外来人,不能擅自进入耕作区。”他说,“要去田里,得去衙门申请勘验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