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策略调整,提升品质(1 / 2)
天刚亮,蒸锅的盖子还没掀开,我从系统里取出两个陶碗。一碗是昨儿卖到最后的灵泉水稻,米粒还带着余温;另一碗是今早刚收的玉髓稻,通体泛着淡淡的乳白光泽,像凝了晨露的珍珠。
“柏舟,来尝一口。”我把两碗并排摆在案上,“别说话,先嚼三下,再咽。”
他放下手里的扁担,洗净了手,坐下来照做。李商人也凑近,没吭声,接过木勺舀了一小口。
第一碗米饭软糯回甘,已是上品。第二碗入口却不一样,米香在舌根处缓缓化开,竟有几分清甜,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暖意。
“这……”李商人把勺子轻轻放回碗边,“比昨天那批高出一截。”
“这不是普通灵泉稻能出来的味道。”顾柏舟抬头看我,“你动了种法?”
我没答,只把空碗翻过来,底部刻着一行小字:“试种批次07-3,生长周期缩短两日,灌溉精度提升至毫厘级。”
“系统昨晚解锁的新品种,配合智能灌溉器和生长监测仪,能把每一株稻苗的水分、光照、土肥控制到最合适的点。”我说,“他们拼低价,我们拼的是吃进嘴里的东西能不能让人睡安稳觉。”
李商人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忽然道:“要是每一批都能这样,价格再高三成,也有大户愿意买。”
“问题就在这儿。”我拉开账房的抽屉,拿出一叠订单记录,“昨天退了五单,不是米不好,是有人家孩子吃了胀气。查过流程,是晾晒时混进了陈谷壳。一点瑕疵,就能被人抓住说事。”
他皱眉:“可咱们现在用的晾晒场是租的,人手也是临时雇的,没法盯得那么细。”
“所以不能再靠运气出好米。”我合上册子,“我要停掉杂粮线,集中三辆牛车运水肥,把试验田的管理标准搬到荔城来。从选种、育苗到收割、仓储,全部按系统最优参数走。”
顾柏舟站起身:“那得加人手,还得建临时棚屋防潮。”
“人我来安排。”我说,“但设备得你盯着调。灌溉器不能只图快,得让每滴水都落到位。”
他点点头,转身去后仓搬仪器箱。李商人没动,手指敲着桌面:“你这是要把成本抬上去。万一卖不动,压在手里怎么办?”
“卖不动是因为别人不信。”我抽出一张空白木牌,用炭笔写下三个字:提品质。“他们信便宜,我们就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叫贵得有理。”
正说着,伙计端来新蒸的一锅玉髓稻。香气刚冒出来,隔壁摊位那边传来一声闷响,像是谁踢翻了凳子。
没人回头看。
我让伙计把饭锅摆在展台正中,旁边立起一块新板——“今日主推:玉髓稻。现场开锅,可试吃,可验米,可退换”。
李商人终于站起身,走到我身边:“包装也得换。现在的麻袋粗糙,容易沾灰。我手头有批细棉布,本打算做样袋备用,现在可以用上了。”
“布料厚实就行,不用省。”我说,“贴上标签,写明产地、批次、种植天数。敢标真信息的,才配叫好米。”
他点头记下,又低声问:“要是他们明天也拿个‘新品种’出来呢?”
“拿得出种子,未必种得出味道。”我望着锅上升腾的热气,“种地不是抄方子,是看功夫。我们有系统教路,有数据撑腰,他们靠蒙,早晚露馅。”
话音刚落,一个穿着青布衫的老妇人站在摊前,手里捏着半张纸:“你们昨天那个豆汁,还能再给一口吗?我孙女夜里咳醒了,喝了半碗,竟然睡到天亮。”
我立刻让伙计盛了一小杯递过去:“今天开始,凡买满二十斤,送一小坛发酵米汁,回家煮粥加一勺就行。”
老妇人连连道谢,临走时回头问:“这米……真能一直这么好吗?”
“不能。”我说,“如果哪天变差了,我们就不再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