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9章 竞争再现,保持警惕(1 / 2)

加入书签

李商人来的时候,天刚亮。他没进屋,直接在加工棚门口喊我名字,声音比平时急。

我正低头看周大林昨晚整理的客户反馈条,听见动静抬头,见他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两个布包,脸上没什么笑意。

“出事了。”他说完,把布包放在桌上打开,“张家、刘家、孙记粮行,三家都推出了新米,叫‘精研软香米’,包装用的是桑皮纸,封口压印字号,连箱子尺寸,都跟咱们的一样。”

我没说话,伸手拿起一袋拆开,倒了些米粒在掌心。颜色略黄,颗粒整齐,但光泽偏暗,指尖搓了几下,有细粉落下。

“他们说是自家田里种的,还请了镇上教书先生写推荐词,贴在箱侧。”李商人坐下来,端起冷茶喝了一口,“我已经问过几个买主,价格比我们低一成,说是薄利多销。”

我放下米,转身从柜子里取出最近五天的咨询记录本,翻到第三页。上面记着:“悦田记的米和张家的新米有什么区别?”这条问题出现了七次,三次来自老客户。

“还有人问,是不是咱们的米断货了,才去买了别的。”李商人补充道。

棚外传来脚步声,顾柏舟掀帘进来,裤脚还沾着早上的露水。他看了眼桌上的布包,又看我脸色,没多问,只低声说:“南二区的灌溉器调好了,随时能用。”

我点头,转头对李商人说:“你再去打听一件事——他们这批米,到底是不是自己种出来的。查清楚来源,别光听宣传。”

他又应了一声,起身要走。

“等等。”我叫住他,“让他们送来的样品,留下一份做检测。另外,让周大林今天开始,把所有客户的复购情况重新核一遍,尤其是最近下单的。”

他走后,棚里安静下来。顾柏舟站在我旁边,盯着那几袋米看了会儿,忽然说:“别人学得快,不怕。怕的是咱们停在原地。”

我扭头看他。

“你说过,咱们靠的不是一时新鲜。”他声音不高,却稳,“是每一粒米都能查到哪块地、哪天种的,是谁收的。这个,抄不走。”

我笑了下,心里却绷着一根弦。

中午前,周大林抱着一堆纸册进来,脸色有些发白。“云姐,我刚问了几个帮工,有人说咱们该降价,不然客人全被抢走了。”

我合上手里的账本:“那你告诉他们,降价换不来长久信任。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跟着别人跑,是让买家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米值得多花两文钱。”

他咬了咬嘴唇:“可……他们已经在打‘悦田记’的名号了。有人在外面说,张家那个才是正宗。”

“那就让他们说。”我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地块图前,“我们不争嘴皮子,我们拿东西说话。”

下午我把人召集到棚里,把最新一批质检报告摊在桌上。我指着其中一项数据说:“这是淀粉结构稳定性测试结果。我们的米,蒸熟后放四个时辰,依然保持弹性,不返生。他们的样品,两小时就开始变硬。”

周大林凑近看了看,小声问:“这能让人看懂吗?”

“不能。”我说,“所以我们改包装。”

我拿出一张草纸,在上面画了个新标签样式:“以后每批米,除了地块编号,还要加上种植日记摘要。比如哪天插秧、哪天第一次灌溉、用了哪种肥料。扫码就能看到当天的照片和记录。”

顾柏舟看着图纸,点头:“这样一来,人家就算模仿外形,也抄不了过程。”

“还不够。”我继续说,“我打算设个‘品质监督员’,从老客户里选几个人,不定期来抽检,从田里直接取样送检。结果公开。”

周大林眼睛亮了:“要是真这么做,谁还敢说咱们糊弄人?”

“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我收起图纸,“是让所有人知道,我们在乎的不是卖得多快,而是走得有多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