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0章 火药生产(1 / 2)

加入书签

跟着杨平继续出发,吕姝注定要再接受一次震撼。

离开龙骧营基地向西几十里,杨平再次带着亲卫弃船上岸,进入到了山区里的另一个营地。

杨平亲卫吴土(这位和诸葛亮一同出场的杨平亲卫,已经消失很久了),在山口等候。

吴土率领的是神机营,并且负责对龙骧营基地的护卫工作,所以对杨平的到来做足了准备。

在戒备森严的山谷里,雷声阵阵。

一个个金光灿灿的流线型炮弹,从同样金光灿灿的炮管子里飞出,画着优美的弧线,击中二里地外的预定目标。

迫击炮——这是杨平能够想到的,在三国时期最容易制造的大型杀伤性身管火药武器:

首先是使用铜钱和生铁一比一合金,铸造出内径约70厘米的炮管,这没有任何难度;

然后是发射药,黑火药就可以了。

杨平这里有黑火药最佳的配比方案,对木炭、硝石、硫磺进行极致提纯,对现在的杨平来说没有任何难度,

杨平生产出的颗粒状黑火药,威力已经达到了黑火药的巅峰状态。

至于炮弹使用的炸药,用的是黑火药加工配比完成后的黑索金炸药。

炮弹的外壳是纯铜制成的,好处就是铜的熔点低,容易铸造、打磨。迫击炮弹壳使用的是六片尾翼的水滴形结构,重1斤多,内装一斤黑索金炸药。

贵是贵了点儿,但杨平表示:这都不是事儿。

就以现在的神机营为例,12门七零迫击炮组建为一个炮兵团,编制200人,配属100支口径约9.3毫米的步枪。

杨平造的步枪,那肯定不会是什么滑膛枪火绳枪、燧发枪这种前装枪了,而是直接进化成单发后膛装步枪,类似于单发装的老套筒步枪。

杨平装备的这个枪管使用的是9.3毫米50倍径,内刻的膛线也只有单膛线,射程和精度都稍微差了点,

但100米内也称得上指哪打哪,就精度而言,超过了弓弩的精度。

神机营的战法,遵循了杨平对超出时代武器使用的战法——那就是步枪用来防卫,炮兵作战。

他不会让神机营去进行阵前搏杀,他们的任务就是,用手中的迫击炮定点清除敌军阵前的大纛(dao),也可以说是帅旗——

只要有帅旗的地方,就先来几炮,把敌方的指挥部门给清理掉!

目前的神机营,编制了5个炮兵团和警卫部队、后勤部队,总计是2000人,他们装备有上千匹驮马和驴子,远程机动也可以用四轮战车。

他们不仅负责神机营本部门的防卫,还负责防卫龙骧营的警卫工作。

杨平和吕姝在神机营的营地呆了4、5天,和这些初代火枪兵们度过了一个热闹的中秋节。

这支超出这个时代人们理解范畴内的武装力量,彻彻底底的成为了杨平手中的尖刀。

在神机营基地向西不到百里,便是信阳。

在这百里的河段,淮河河段落差稍微大了些,所以在河道两侧水排林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水利工坊。

这一片是属于民部治下的一个轻工业生产基地。

得到消息的民部尚书陈兰,陪同杨平参观了这个极其高效率的轻工业基地。

陈兰看着杨平的目光是极为复杂的,有救命之恩的感激,也有知遇之恩的崇敬,还有一些道不明的意味。

在一个巨大水排船轴房内,陈兰指着一台巨大的机器说道:“都督,这台纺织机使用水力稳定输出,

一组纺织工人,一天便可以用这台机器织出10匹麻布,速度快的吓人。”

来到另一个稍小的屋内,陈兰骄傲地说道:“都督,这里一组工人,一天可以生产出2匹宽幅丝绸。”

杨平看到丝绸眼睛就亮了。

不过,陈兰有些惋惜地说道:“都督,受制于目前的工艺,这台织绸机只能织出绸布,缎、锦、绫、罗,都无法织就。”

杨平挥了挥手:“陈尚书,能织绸布就行了,别的就别要求了……

对了,目前我们有多少丝绸?”

陈兰记性不太好,就拿出了随身的笔记本照着念道:“4月底从袁术那里交换了3万多匹,

5月份从荆州库房里缴获了5万多匹,再加上荆州地主豪强家里的存货约有十多万匹。

豫州、徐州、江东各有收入。

也就是说,从4月底到现在,包括我们自己织造的,总计入库丝绸36万4千余匹。

其中20万匹,按照都督的要求用来做暖云袍(羽绒服,129章有介绍),计划制造80万套暖云袍。

目前,太平民团治下各个生产工坊,正在全力加紧生产。

因为我太平民团治下大规模养鸡鸭鹅等禽类。

另外,大泽湖、彭蠡湖、云梦泽这些水鸟泛滥的地方,都已被我军拿下,组织了当地民兵进行大规模扑杀,羽毛不缺。

目前已经制出了10多万套,按照都督的要求,已经向吕布上将军的西征兵团送去了5万套。

剩余的70万套,预计在3个月内——10月底全部完成,不会影响都督出兵草原的作战计划。”

好吧,杨平那么喜欢丝绸,原因就是在三国时期,丝绸是可以做羽绒服的内衬——这种极为致密的绸布,可以防止羽绒外溢。

来自于21世纪的杨平,那是绞尽脑汁地给自己的部队士兵谋福利。

毕竟,这个时代的士兵们冬天最多穿上几层单衣,在里边加上芦苇絮、香蒲绒毛这些玩意儿来御寒。

达官贵人则可以穿上皮裘。

棉花——三国时代是没有的。

杨平能想到最好的防寒物就是羽绒服了,刚好自家治下大力鼓励养蚕、养禽类,自己还有这么多丝绸,不用它用什么?

拿下了草原,就可以用羊毛造毛衣了。

就听杨平先是夸赞了一番陈兰的工作,最后问道:“陈尚书,本都督要求你们准备的2万匹精制的丝绸,准备的如何?”

说到这里,陈兰奇怪地看着杨平——因为杨平明说,这2万匹丝绸是他自己用的。

就是不知道杨都督干什么,能用得着2万匹丝绸。

但是陈兰对杨平的要求从来没打折扣,缓缓说道:“都督,上个月,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将这2万匹丝绸交给了韩二。

另外,韩二还向我民部织造司要了200位手艺俱佳的绣娘,拿的是都督的调令,说是让她们参与秘密工作3个月。”

杨平笑着回答道:“陈尚书,本都督这么跟你说一句,

此次河北大战我军会取得全胜,这200位绣娘功不可没!”

好吧,陈兰是有自己的分寸的,一旦提到军事机密,就不再问了。她带着杨平继续参观这个生产基地。

在这个生产基地靠山的地方,有一个防卫极其严密的小院。

这种小院,这一片有十来个,极为分散,但是防卫严密。

这里边是干什么的?

没错,就是生产火药的!

杨平为了保证火药的配方不会外泄,生产原料是在确山的工业区,将精炼的硝石、硫磺、木炭、石灰、玻璃渣等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拿出了甲、乙、丙、丁等十二种混合物。

这十二种混合物中,硝石和木炭、硫磺和木炭这两种,被运到神机营的训练基地后,神机营的营长吴土将会把这两种混合物贴上十二生肖的鼠、兔两种头像,而剩下的十份也会被贴上十二生肖的图像。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吴土也不知道,那是按杨平的要求这么干的。

等12份都贴上头像之后,被杨平安排的另一组亲卫就会出动,将这12份混合物带走,然后按两两进行混合。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但这是杨平的要求。

所以,当装着硝石与木炭粉混合物的“鼠”和硫磺与木炭混合物的“兔”,被在独立小院,防护严密的亲卫进行搅拌之后,就得到了最佳配比的黑火药。

因为杨平不准备大规模使用,所以这个生产基地的火药生产规模,大概每天也就只能生产个数十斤,一个月能生产一吨火药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过,最牛的是杨平用三国的土办法生产出黑索金炸药。

(pS:黑索金的“超前”合理性:黑索金(Rdx)的合成需要甲醛、硝酸、氨等原料,

三国时期看似完全不可能,但杨平的“记忆库”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用“干馏木材”获取甲醇(替代甲醛,虽纯度低但可通过蒸馏提纯);

用“硝石+硫酸”制硝酸(硫酸可通过“绿矾(硫酸亚铁)高温煅烧”获得,三国时期已有绿矾开采记录);

氨可从“人畜粪便发酵”的沼气中提取(通过水洗法收集氨水)。

这些原料获取方式虽原始,但原理可行,杨平靠记忆直接跳过“试错阶段”,小批量合成黑索金完全没问题。)

火药的生产基地,杨平也参观了一遍。

至于这个基地在生产什么?陪同而来的吕姝、陈兰是不知道的,但这两人也没问。

因为杨平一进入这个生产基地,就变得极为小心翼翼。

8月中旬的天气已经相当凉爽,特别是在山区里,但杨平的额头上不时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汗珠。

杨平不会告诉她们——这些戴着口罩、戴着防护手套进行搅拌那些黑色粉末的人,虽然看起来如此轻松,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搅拌的东西一旦爆炸,整个小院都会灰飞烟灭!

傍晚收工之后,杨平邀请火药生产基地的百余名亲卫一同聚餐。

这百余人可是杨平从亲卫中精挑细选的细致人。

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混合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他们每天都很闲,除了在警卫营进行训练之外,每天都会抽出一个时辰的时间,来混合这些黑漆漆的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