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0章 追击——铁打的护民军(1 / 2)

加入书签

部署好任务之后,张和就带领几名亲卫,骑上从战船上牵下来的战马,一路向西南方向狂奔而去。

6月21日夜,借还算明亮的月光下,张和等人狂奔了200余里,在6月22日天亮之前,终于追上了昨日行进了60多里、晚上休息的车骑第二师。

师长木奎见到张和,十分惊讶:“总兵,您怎么过来了?”

张和的骑术并不怎么好,也就是杨平军中的战马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凳,才让这位学骑马不足3个月的总兵官,勉强能够狂奔200多里。

但是,16个小时狂奔200多里,可把张和折磨得够呛。

看着吃完早餐正准备出发的自己的老部队,张和仅仅是略微回应了一下木奎的问候,便一瘸一拐地登上了他原本在第二师的指挥战车,

对着跟随而来的木奎说道:“木师长,现在军情有变,车骑第二师不能再慢悠悠地南下了。

即刻起,车骑第二师开始以每天100里的急行军速度,直插前方400里外的夹石关。

具体缘由,稍后我会向各位军官予以通报,但现在,即刻执行强行军的命令。”

十天前的车骑第二师,张和是战车部队的主官,同时兼任师长;

木奎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兼任副师长。

现在,张和担任第五镇的总兵官,就由木奎接替了师长职位。

木奎已经和张和搭档一个多月,深知自己这位长官的性格,这是一位自信、有威严的统帅。

既然统帅已经下达了命令,木奎即刻命令身边的号手,吹响了急行军前进的号令(张和还算给自己老部

急促的号声吹响,在本已整备完毕准备出发的队伍里,昨夜好好休息了一夜的战马、骑兵、步兵,纷纷跟着急促的鼓点,踏着步伐,开始滚滚向南。

同时,嘹亮的护民军行军曲,开始以急促的唱法在队伍中响起:“护民军人各个要牢记,三项纪律八大注意。第一一切听指挥……”

护民军行军,分为正常行军、快速行军、强行军。

正常行军时,行军队列里的鼓手敲响的鼓点比较平稳,护民军行军曲唱起来也比较平缓;

快速行军时,鼓点将会加快,行军曲就变得相当激昂;

当达到强行军状态时,护民军行军曲就成为类似一种快速说唱的背诵。

6月22日,车骑第二师出发的时候,大概是早上6点来钟,太阳并不毒辣,还是比较温和。

3个小时后,这支部队已经行进了将近30里。

6月下旬,阳光毒辣地照射着大地,好在,护民军装备的竹制遮阳帽直径超过60公分,足以起到遮阳的作用。

同时,车骑第二师有100多辆战车,行进状态下,除了警戒部队,其他士兵可以将武器、板甲放到战车上,本身只穿一件几斤重的竹甲前进。

这就减轻了士兵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杨平军中的步兵,全部都绑着绑腿,极为有利于远途行军。

正常来说,车骑部队日行60里,中午的行军,在此时就已经结束了,但现在是强行军状态,前进的鼓声一直没有停,士兵们的体力却已渐渐到达了极限。

一个多小时后,前出侦查的骑兵报告,前方有一处村落,村落旁有一片相当大的树林,可以作为中午休息之所。

于是,张和就让传令兵将这个消息向队伍里通传。

行进的士兵一听,前边不远就有树林可以休息,沉重的脚步再次变得轻盈起来,却不曾想这个“不远”足足有七八里远。

等筋疲力尽的士兵钻进树林里,享受着阴凉之时,张和对着前边的侦察队长呵呵一笑:“你小子是咋想的?竟然把七八里说成不远。”

这名骑兵,前段时间跟着杨平奔袭了700多里,又在两次清晨攻击曹操大营的时候立下过战功。

听着张和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这名叫冯宇的骑兵也是咧嘴一笑:“杨都督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属下就活学活用了。哈哈哈…”

这士兵一提起杨平,张和也是目光柔和地笑了笑,“是呀,只要跟着都督,总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张和就在想,自己要是在杨平身边再多待一段时间,是不是就能学得更多?

却听冯宇说:“确实,杨都督和我们一同行军的时候,刚好轮到我们大队充当都督战车旁的护卫,都督就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

听说总兵在都督手下做了两个多月的亲兵,应该知道的更多吧。”(意思是我给都督做两个月亲兵,就也可能当总兵。)

只能说杨平在护民军中已经被神化了——只要是跟杨都督待在一起,就是再蠢的人,也能变得聪明一点。

反正此时的太阳过于毒辣,张和决定让部队好好在这树林里歇息一段时间,刚好有时间,冯宇也说起杨平,张和就召集手下一帮军官们,代替杨平给他们上课。

因为护民军成立时间太短,手下的高级军官都是杨平自己培养出来的,中级军官也有大量听过杨平的课,而初级军官只能由他们这些中高层军官充当老师来授课了。

正是由于杨平这种一级一级进行教授的办法,护民军中那些稍微有些战争天赋的人才总能脱颖而出,包括他张和——

原本一个地主家的车夫,就是在杨平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因有不错的学习能力,随后成了杨平的亲卫,又做了亲卫队长,最后组建了战车部队。

几个月时间,从一个赶车的,成了统领2万多大军的总兵官。

下午四五点钟,太阳仍然毒辣。

勉强睡了一觉的张和,看着树林外被高温蒸腾出来的水汽,传令手下的军官,不用再叫醒睡着的士兵,让他们好好休息,咱们改成夜间行军,白天休息。

所以,当太阳落山以后,这支3000人的部队,便开始了夜间急行军。(护民军的士兵没有夜盲症)

6月22日夜,这支3000人的车骑部队除了在中间稍作停歇,吃了些干粮,一直跑到6月23日上午8点多,12个小时又前进了100多里。

进入了大别山余脉的山区地带,道路变得极为不好走,而连续的强行军也让很多步兵在晚上掉了队。

比如说车骑第二师第12旅二团三中队的中队长杨冲,因为太困,半路上竟然倒在了行军路旁。

强行军状态下,根本就没有人会注意这么一个倒地的人。

好在他也没睡多久,就被地上的虫子咬醒了。

醒来之后,他发现四周除了虫鸣,就没有什么声息。

好在这位中队长,是3月份就被整编入护民军的黄邵所部,在护民军3个多月,也算走南闯北,学习了不少知识。

杨冲抬头,用手指了指,找到了启明星,杨冲就辨别出自己面前的道路,哪面是南、哪面是北了。

作为中队长,他知道自己的部队是向南而去,于是拔出插在腰上的一柄飞斧,开始大步向南而去。

结果这一路上,不断发现路边有躺着的兄弟,杨冲一个个将他们摇醒。

走上一个多小时后,天色已然开始大亮,他手下竟然集中了17名步兵。

借着晨曦的光芒,大家互相辨认了一下头顶的旗子,也就杨冲级别最高,是中队长,小队长有一人,伍长有两人,其余都是大头兵。

于是,杨冲也不客气地说道:“诸位兄弟,这里我级别最高,我们暂时编成一个中队。

先说一下情况,我是12旅二团的。”

掉队的士兵有第二旅三团的,还有第22旅的,总之来自不同的部队,但好歹这些都是战友。

有长矛手,有刀盾兵……但是夜间行军,大家除了身上头上戴的大毡帽、身上穿的竹甲,以及背上背的辅助武器,比如标枪、飞斧、短刀之类,主武器全部没有,弓箭就更不用说了。

互相认识以后,杨冲给十几名兄弟说道:“此时,天色已然亮了,根据我们车骑第二师的行程,预计将会在3个小时后安营扎寨,

而我等在此时,估计已经落后大部队30里。3个小时,大部队又能行进30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天黑之前行进60里,才能找到大部队。

兄弟们,此时,我等在敌占区,若找不到大部队,还是比较危险的,所以,请兄弟们打起精神,我们开始前进吧。”

根据护民军的规矩,2个人并排走,3个人就得列成竖行,加上杨冲共18个人,列成了3个六人的作战小队,顺着这条昨晚上被压出来的小道,开始向南挺进。

这里再交代一下,护民军车骑第二师的骑兵部队,先随着杨平狂奔700多里跑到了徐州,后来又一路折返600余里,抵达了颍上县,休息了一天多就开始渡过淮河南下。

原本的计划是按正常一日行军60里,让这些战马和兵员都能缓过劲儿来,谁知军情有变,张和只能带着他们再次进行强行军。

出发前,张和做了动员,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此次,必须以最快速度抵达夹石关,将南逃的敌军堵死在那里,会同从后边赶来的第15步兵师,将这股敌人予以全歼。

若能完成此任务,则淮南地区再无抵抗力量;

若不能完成,让陈纪率部过了夹石关,与桐城(今安庆市西南)的刘勋等人会合,我等要取得胜利,就要费些手脚了。

兄弟们,若此战我等完成任务,诸位的功勋都能往上提一级,名下的土地就能再翻一番。

所以,此次急行军,战马可以跑死,战车可以丢弃,人员可以累死,但是即便是死,你们也要给我面向南而死!”

可以说,此时的张和,已经有点铁血统帅的意味了。

所以,杨冲等人,一路上还能不断收拢掉队的车骑部队士兵,因为大家都穿着黄色的竹甲,十分好辨认。

只不过,这些人的体力实在不支,大家只能互相搀扶着前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