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2章 心理战(2 / 2)

加入书签

见震慑效果不错,郭嘉继续说道:

“截至昨日,收到第五镇副总兵官何冬发来的战报:

护民军水军第三师已经沿着邗沟南下,在江东方面尚未做出反应之前,占领了大江南岸的秣陵(今南京市区),这等于是在江东背后狠狠插了一刀。

目前,护民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五镇,共计六万多主力,已经对在柴桑东边背靠鄱阳湖的周瑜所部,完成了战略包围。

孙策原本率领万余精锐,与会稽郡太守王朗率领的万余精锐,再加上一些地主豪强武装,共计三万多人,向鄱阳湖而来。

此时,很有可能会调转兵锋,去进攻占据大江南岸秣陵的水军第三师。

如此一来,江东之兵,就会被我军大迂回的作战战略分割,覆灭是迟早的事!”

最后,郭嘉将话题转向河北:“大汉天子刘协在六月底抵达邺城,七月初一改年号为建安。

明发诏令,号召大汉境内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共同起兵剿灭我太平民团。

还给出条件,允许大汉各地自行选举县、乡官吏,朝廷只任命州郡以上官吏,这实质上,已经和周朝的分封制差不多了。”

听了郭嘉的介绍,贾诩尚能猜到其中关键,段煨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按照郭嘉所说,江东目前集结的六万兵力,很快就会被聚集在长江沿岸的护民军消灭。

至此,如果关中的李傕、郭汜再率部投降,按照贾诩的设想去攻打凉州,那么这天下,除了黄河以北、以及西南方向的四川,其他地方就都归杨都督麾下的太平民团了!

那大汉天子在杨都督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拨开迷雾,看清了杨都督的实力后,段煨对杨平的敬畏已深入骨髓。

说话间,杨平战车顶棚上挂着的铜铃被拉响,有士兵通过传声筒禀报:“都督,大河对岸,有一队骑兵正在过浮桥向西岸而来。”

杨平起身,郭嘉则像服务员一样,将车后部挂在车厢一侧的折叠梯固定好。

只见车厢后部的合金顶棚,直接像城门一样向两侧打开,杨平率先顺着车内的梯子爬了上去,其他人也纷纷好奇地跟着爬了上去。

上到车顶,众人看到,杨平的战车顶端最前方放着一个平放的大鼓,看那大鼓的架子,作战时应该是可以竖起来的。

让段煨等人更为惊讶的是,他们来的时候,战车顶端还看不到多余的物品,而此时,一个高度一丈多的了望塔(也可以说是指挥塔),通过铆钉固定在了车厢正中部

(这些都是由折叠的梯子拼接而成,行军状态时拆了放在车顶,作战状态时直接架起来,加上车体本身的高度,这就成了一个高度两丈的了望台。)

段煨等人上来时,杨平已经站在那个边长半丈的指挥台上,拿着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滔滔黄河上的浮桥。

浦口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黄河在这一段河道比较开阔,河面也较为平缓,河中有泥沙冲积而成的河中岛,汉朝时有浮桥通过河中岛连接两岸。

(PS:蒲津渡搭建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记载,秦昭襄王下令在蒲津渡修建浮桥,这是黄河最早架设桥梁的记载 。

此后,楚汉争雄、三国征战时期,蒲津渡浮桥均有被使用的记录 。)

段煨站在一丈高的车顶上,放眼四顾,才相信了贾诩说的“长安城的六百多精锐士兵。只是杨平所部的二线部队”这话——

此时他站在高处,周围平原一览无余,杨平的这些主力部队真不愧精锐之名:

就见最外层有一队队五十人的骑兵,全副武装地警戒着,丝毫没有段煨印象中西凉骑兵那种懒散。

而一百多辆战车,此时根据功能不同,有的前出列阵警戒,有的依托战车正在做饭,部署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段煨从来到杨平这里到现在不过两刻钟,一个边长一里多的营寨就已现出雏形。

杨平带来的万余士兵,有的负责警戒,有的负责建造营寨,虽然大部分步兵仍在休整,但这些人都整齐划一地坐在马扎子上,完全没有西凉军安营扎寨时,那种乱糟糟的感觉。

而且杨平带过来的这些士兵,段煨在他们脸上,真真切切能看到一种“老子天下无敌”的傲气。

特别是在杨平战车周围警戒的两队骑兵中,有几个人段卫还认识,两个月前,他们跟着张济,还在段煨的地盘待过,

当时这些人虽然脸上十分桀骜,却明显底气不足,而现在,他们脸上的桀骜收敛了起来,反倒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难道,这就是三千破三万之后形成的气势吗?!)。

没人知道段煨心中所想,只是杨平从指挥塔下来后,站在车顶的段煨,看向杨平的目光,已经充满了深深的敬畏——这个老实人被杨平的排场彻底镇住了。

杨平观察黄河浮桥时,贾诩也拿出自己挂在腰间视为珍宝的望远镜,观察那队过来的骑兵。

见杨平下来,贾诩开口说道:“都督,那队骑兵,带头之人是属下的亲兵,是派去劝说李傕、郭汜的。

这两人安然无恙归来,说明李傕、郭汜,有七成可能接受我的建议,归附我太平民团。”

杨平听了,再次赞道:“这都是文和你的功劳。”

说着,杨轻轻指了指营寨后方。

贾诩抬眼望去,一艘蜈蚣船已被后边的后勤兵组装出来,正在向河边拖拽,预计拖拽到河边、卸下轮子就能下水了。

这里要说一句,杨平的车骑部队行进时,至少要携带三艘蜈蚣船的配件,以便遇到河流时,能视情况,要么用蜈蚣船配件搭成浮桥,要么直接用蜈蚣船进行轮渡。

此时在黄河边上,万余人马要大规模的过浮桥,必须在水中保持一定的警戒力量,所以,随杨平而来的蜈蚣船就被组装起来了。

对于组装蜈蚣船,邹玉和贾诩都已习以为常,可这,又把段煨震惊了一番。

段煨已经记不清楚,这短短一个小时内自己震惊了多少次,总之,他心中庆幸不已——还好,我听了老乡的话,果断拿出所有家底投靠了杨平。

既然段煨彻底服气了,那剩下的就好办了。

杨平之所以在浦口渡河边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其实就是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以强大的气场彻底压服段煨。

然后,再由贾诩、邹玉带着段煨过河去说降李傕郭汜。

毕竟,邹玉、贾诩二人早已投入太平民团,算得上是太平民团的人。

而段煨则是刚刚投效,由他来现身说法,对李傕、郭汜而言更有说服力。

所以这短短一个小时的会见,杨平根本就没有关注段煨,但郭嘉的目光却一直死死地盯着段煨,不放过其脸上任何一个表情。

郭嘉这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一旦认真下来干一件事,那就能把段煨分析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杨平等人下了战车之后,战车旁的亲卫,便迅速将战车两侧以及前后配备的帐篷迅速拉开,围绕着这个宽度一丈、长度两丈半的战车,形成了一个边长达到五丈的临时野战帐篷。

随后便是杨平在帐篷下聚集手下带来的高级军官,比如说,目前的第三镇副总兵、车骑骑兵都统刘处,

第三镇参军、第九师师长杨虎等人,一同为段煨举行了一次小小的欢迎宴会。

宴会上,杨平给两个刚刚渡河归来的功臣——贾诩的两名亲卫,一名叫贾石、一名叫陈提,敬了酒。

并以正式的口吻向贾诩表示:“文和先生,你的这两名亲卫有大才,能说服李傕、郭汜率兵归来。

在你手下当亲卫,有些屈才了,到本都督这里当参谋吧。”

贾诩当然是欣然同意,毕竟,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同族,一个数次救过自己的命。他们有个好前途,那也是好的。

宴会过后,不等杨平开口,段煨便表示:自己愿随贾诩一起过河,去劝说李傕、郭汜来降。

杨平对段煨的心理战彻底成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