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章 蔡文姬的用处(2 / 2)

加入书签

但蔡文姬却没有入座,而是对着杨平再拜说道:“杨都督,可否送我去兖州,我家师兄曹孟德处?”

蔡文姬这话一出,杨平这桌上的几人都面色奇怪地看向她。

得到杨平示意后,邹玉站起身来说:“蔡娘子,曹孟德已经于20多天前战死在徐州彭城。”

“啊?”来的路上,蔡文姬想了一遍自己能投靠谁,最后想到的就是小时候见到的那位师兄,听说他占据一州之地,为一方诸侯,前去投靠应该比较稳妥。

听闻曹操战死,蔡文姬神色黯然,但很快又问道:“杨都督可否将我送归冀州邺城?”

杨平不耐烦和这柔柔弱弱的女人打交道,问道:“蔡娘子,你就这么想离开本都督的治下?”

只见蔡文姬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了让在场所有人想拔刀砍她的话:“我蔡家世代为汉臣,怎可久待反贼营地。”

“喝啊!”刘处、李傕、郭汜等人纷纷起身,对蔡文姬怒目而视。

杨平也是变了面色,毕竟自从他起兵以来,还没有人敢当面骂他反贼(敢当面骂的人,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同时,杨平心里也在感慨:这蔡文姬脑子里装了那么多典籍,不会是读书读傻了吧?!

杨平正想驳斥她几句,忽然看到自己这桌上的一群大汉对着蔡文姬怒目而视,他忽然反应过来——自己跟一个弱女子较什么真。

于是,杨平对着主桌上的几人说道:“都给本都督坐下,一群男子汉……”

剩下的话不用杨平说,这帮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纷纷不忿地坐下了。

杨平对着蔡文姬和邹玉说道:“蔡娘子,本都督不欲与你做口舌之争。

邹司正,你带蔡娘子另选营帐,陪她吃顿晚饭,将我太平民团的主张、所作所为,告知蔡娘子。”

杨平又对着蔡文姬说道:“蔡娘子,本都督只与你说一句话:

不能让家人吃饱穿暖、不被外人欺负的家主,不是好家主;

不能让治下子民吃饱穿暖、活得舒坦,不能保证治下之民不受外族欺辱的朝廷,不是好朝廷!”

说完,杨平挥了挥手,邹玉带着一脸倔强的蔡文姬走出了营帐。

一个时辰后,邹玉再次带着蔡文姬来到了杨平的中军大帐。

此时,宴饮早已散场,帐内只剩杨平、吕布、贾诩、郭嘉四人,正低头处理着公文。

相较于一个时辰前,蔡文姬再见杨平,心中的敬畏已褪去了表面的虚浮,化作了源自心底的尊崇——

眼前这位清秀少年,有着改天换地的勇气,更将这份勇气实实在在地付诸了行动:

正如邹玉所言,杨平在治下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圣人“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又广施教化,邹玉掌管的礼部,核心便是让太平民团治下的百姓全部读书识字。

这两点,对出身文人家庭的蔡文姬震撼极大。仅凭此,“杨平反贼”的标签已在她心中悄然剥落,看向杨平的目光,竟与仰望圣人无异。

她恭恭敬敬地行礼,再未提及要去汉室朝廷控制的地盘——邹玉早已说清,如今汉室只被护民军打的剩河北一隅,天子刘协甚至下诏:召长城内外的胡人起兵相助。

她若此时前往邺城,难保不会再被送回匈奴,毕竟于夫罗虽被护民军斩杀,呼厨泉却已逃脱。

杨平示意邹玉与蔡文姬坐下,省去了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蔡娘子,本都督听闻:令尊有藏书数千卷,皆是华夏瑰宝。

可惜战乱之中大多焚毁,这般珍宝,岂能不为后世子孙所知?

不知蔡娘子尚能记起多少?”

蔡文姬略一思索,语气笃定:“家父藏书四千余卷,如今,我尚能默写恢复其中最重要的两千卷。”

(蔡文姬在文学界有极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曹操将她赎回来以后,她默写了500卷典籍。

为华夏文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文学界才对她进行了具体的考证,确定了他的出生年为西历177年。)

杨平闻言起身,神色郑重:“蔡先生,本都督欲聘你为太平民团礼部顾问,为正五品官。

还请先生前往信阳新城的兴州大学,与另一位礼部顾问诸葛玄,一同整理华夏典籍,将这些无价瑰宝传于后世。”

杨平改称“先生”,又许以高位,姿态分明——蔡文姬至此,是来为华夏文明延续做贡献,而非依附于人。

蔡文姬本就无家可归,杨平这番话更站在“延续华夏文明”的大义上,让她无法拒绝。

她起身行礼,声音坚定:“请杨都督放心,妾定不使华夏瑰宝断绝于我手。”

此刻在她心中,若不能将脑中的两千卷典籍重现于世,自己便是华夏的罪人!

见她应下,郭嘉与贾诩连忙上前见礼:“我等见过蔡顾问。”

这二人敬重的,实则是她脑中那两千卷典籍。

蔡文姬会意,轻轻还礼。

杨平向来坦荡,又将方才与郭嘉、贾诩商议的事告知蔡文姬:

“蔡先生,本都督想将你的遭遇编成故事,传唱于九州之内,不知可否?”

蔡文姬脸色骤变——作为世家贵女,被匈奴掳去近一年本就是耻辱,怎可公之于众?!

更何况,这分明是借她的经历,打击汉室威望——若连世家贵女都难逃外族掳掠,朝廷却不做施救,反而要将人送还施暴者,这样的朝廷又有何用?!

见她沉默不语,杨平走上前,语气真诚:“蔡先生,本都督称你一声‘先生’,是希望你能活得通透。

过往经历,无论喜悲,皆是往事,没什么不能提及的。

我愿你此后生活,顺遂无忧。

传唱你的遭遇,一来是打击汉室威望;二来是让天下百姓明白‘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国破则家亡,家亡则人如牲畜!

三来,你即将为华夏续文明,此事必定流芳千古,但若有人日后拿你的遭遇做文章,倒不如如今公之于众,以你的经历为后世警钟,这般反而无损你的名望。”

杨平番话恳切、透彻,蔡文姬终是从纠结中走出。

她还年轻,经此大变后,仍难做到处变不惊,只是沙哑着声音行礼:“一切由都督做主便是。”

随后,蔡文姬称自己疲惫,杨平便让邹玉带她回营帐休息。

帐内只剩四人时,吕布面色不善地对杨平说:“长生,你若对这蔡家娘子有意,直接告知阿姝,纳她为妾便是,何须费这许多周折?”

杨平不顾吕布两米一的身高,冷冷地盯着他,直到吕布有些发毛,才淡淡道:“外舅,若是脑子转不过弯,不妨少说两句。”

这是杨平第一次当着外人的面顶撞吕布,还是以训斥的口吻。

吕布顿时脸上挂不住,多亏贾诩出来打圆场:“上将军,都督厚待蔡家娘子,一来是为她脑中的两千册典籍,以免华夏文明断绝——您也曾读过《春秋》,该知其中分量;

二来是借蔡娘子的身份,打击后汉朝廷的威信。您可别想岔了。”

吕布本就对“文明传承”一知半解,满脑子都是打杀与美酒,只当杨平看上了蔡文姬这有姿色、又有气质的寡妇。

此刻虽不忿,却也借着贾诩给的台阶,言地说自己累了,便径直走出了营帐,连礼节都顾不上了。

贾诩这才劝杨平道:“都督,上将军向来是这脾气,言语虽糙,却无恶意,您别往心里去。”

杨平收敛了冷意,转向贾诩与郭嘉,语气无奈:“文和先生,我即刻便要大婚,外舅作为我的长辈,竟说出这般不信任我的话,真是、真是、真是……”

他连说三个“真是”,却不知该如何形容吕布的性子,转而对贾诩行礼:

“文和先生,我大婚之后,外舅将作为统帅西征凉州,您为军师。

若他行事有不当之处,还请您多担待;若有乱命,也请您多加劝阻。”

杨平对吕布十分感激——若非吕布在徐州吸引了曹操、刘备、袁术三家的火力,让他们精疲力尽,自己也无法一战定徐州。

让吕布担任西征兵团总督,在杨平看来,凉州易取,正好给吕布一个立功的机会,也免得他在军营中整日闷闷不乐。

贾诩自是知晓杨平之意,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