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1章 三百里踏歌行(2 / 2)

加入书签

吃饱喝足后,庭院内的日晷指向正中,随着杨平特意带来的两挂鞭炮噼里啪啦响起。

36人组成的乐队,再次奏响《百鸟朝凤》成婚曲,喜庆节奏蔓延开来。

杨平带着吕姝登上娶亲花车,这辆花车除了顶棚,四周没装窗户,二人并排而坐。

队伍在200名骑兵护送下缓缓启程,后边贾诩、李傕、郭汜等人骑马跟随。

另有24辆双马战车拉着聘礼、陪嫁。

因路途遥远,杨平也不准备在信阳待太久,笨重之物就全留在了临颍城,24辆马车上带的都是些花哨撑场面之物。

吕布带着一队亲卫走在队伍最后边,他还要看管几个特殊人物。

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出了临颍城南门。

看着迎亲队伍逐渐远去,欢送的人群才开始散去。

有妇人问丈夫:“都督迎亲,这首曲子极为喜庆,不知是何曲调?日后家中儿郎、女儿出嫁,是否可用?”

那汉子询问旁边的守卫士兵,士兵骄傲地回答:“此曲名为《百鸟朝凤》,乃都督为迎娶夫人编撰而成。”

“百鸟朝凤?是否簪越……”汉子话没说完就后悔了。

他婆娘接话道:“簪越什么?都督让我等安居乐业、吃饱穿暖。如今,天下七成已归都督所有,百鸟朝凤,有何不可?!”

那士兵竖着大拇指对妇人说道:“这位嫂子好见识啊。”

妇人自得道:“那是,我好歹是在夜校里拿第一的存在。

随后都督打河北时,少不得,我就要亲自带队民壮,去支援前线后勤,随都督出征了。”

士兵肃然起敬,行了个军礼:“嫂子好胆魄啊!”

这话让女子的丈夫极为不悦,嘟囔道:“你第一,某还是第二呢。”

引得旁边众人哈哈大笑。

笑声中,杨平迎亲的队伍缓缓消失在众人视线中。

7月24日下午,杨平的车队不急不徐行进了60多里,赶到沙河南岸的郾城县,当晚在此歇息。

第二天天刚亮,队伍再次启程。

当队伍开出郾城县南门时,眼前的场景震惊了护卫骑兵,也震惊了花车上的杨平、吕姝。

跟随而来的贾诩、李傕、郭汜、吕布等人,更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只见三丈宽的南北大道两侧,立着一排排人群,从城门前10步开始,是周围乡里的学童们。

见杨平迎亲队伍出来,这些学童在各自先生带领下,大声朗诵起杨平给他们写的《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星宿列张……”

孩童朗朗读书声中带着喜气,他们用杨平让他们强制学习的知识,表达着感激与祝福。

见到这情景,杨平与吕姝站起身,对着道路两侧的孩童及教师们拱手行礼。

队伍继续缓缓前行,越过学童,两侧是扶老携幼的欢送人群: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乐之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踏歌之声缓缓传来,歌声末尾:

“恭贺都督新婚,早生贵子……”

祝福声,随着队伍一路向前……

再往前一段,两侧是穿着黄色竹甲的退伍伤兵,他们有的少胳膊、有的带着义肢拄着拐杖、有的少只眼睛……

这些被杨平安排在地方充当基层官吏的人,齐齐向行进队伍行了标准军礼,苍凉的军歌声响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这铿锵之声,是老兵们对杨平的祝福与承诺:只要都督有令,我们随时可以提刀上阵!

杨平感动得双目微红,心中思绪万千。

而队伍后边的李傕、郭汜早已吓得面无人色,稍后又十分庆幸——如此强军,天下诸侯哪能是对手?!二人心中那种在凉州搞事情的心思,彻底没了!有的只是认命——老老实实的去泰西开荒吧。

骑在马上的贾诩,却发自内心笑了:“民心所向,民心所向啊!

这可不是狗屁世家大族说的民心,而是天下最广泛、最普通的民心!

哈哈……有此助力,天下不归都督所有,还能归谁?!

归河北那个邀请异族前来助战的刘家天子吗?!”

而在队伍的最后方,有几个吕布家奴打扮的人,神色则复杂到了极致。

宽阔的南北大道上,不断有人群从田野里来到两侧,对着行进队伍行礼祝贺。

遇到城镇,依旧是有组织地一排排背诵《千字文》、传唱《诗经》、高呼祝福语,以及退伍伤兵们高唱的《无衣》。

以至于,杨平的队伍在7月25日这一日根本没停歇——因为不想让前边等待的人群久等。

队伍以每小时十里的速度不停向前:孩童、百姓、退伍军士的踏歌声与祝福声不断。

队伍直行进到深夜,抵达汝河南岸的阳安县(驻马店市区)才暂时歇息。

7月26日是杨平大婚的日子,队伍距离信阳还有100多里。

出了阳安县城,仍是百里踏歌,这次,队伍速度略有提升,终于在7月26日下午5点左右,越过淮河上的大桥,缓缓开进信阳城。

此时的信阳城,早已不是3个月前灰扑扑的模样,充当城墙的水泥墙外层刷了白石灰(主要作用不是好看,而是防腐蚀)。

白墙之上用毛笔写着一道道太平民团的法规,及各项政策,远远望去,白色城墙多了一丝庄重感。

鞭炮响过,队伍进入城门,杨平握着吕姝的手,左手指向前方,不到一里地外,有一座7层建筑鹤立鸡群。

“颍君,为夫说过,会在7月份去迎娶你,带你住进七彩的宫殿,你看,为夫没有骗你吧?”

其实,不用杨平指方向,吕姝刚进城门,一眼就看到了那座30多米高的建筑: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相交,作为一栋建筑,它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这让吕姝一时间有些目瞪口呆,问杨平是如何做到的。

杨平得意地说道:“颖君,我们现在的钢铁产量有些过剩了。

这建筑就用钢筋水泥做梁柱,外层用各种颜色的玻璃做装饰,每层之间还用各色琉璃瓦做房檐。

建这座7层的小楼,也仅仅用时两个多月而已。”

虽然杨平说这不是难事,但吕姝知道,在这个时代,建这么一个高度超过14丈的建筑,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像夯土墙一样,一层一层堆大地基,往上垒。

但眼前这栋楼却是直上直下,看上去不大却十分精致。

吕姝夸赞杨平:“夫君真了不起!”

看向杨平的目光充满了柔情蜜意——是真真正正一个新娘子应有的娇羞。

连吕姝都十分震惊的小楼,对于李傕、郭汜、吕布等人来说,同样让他们惊讶得嘴巴里能塞拳头。

但这一路上的震惊,已经把他们弄麻木了,此时好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只是心中感慨:杨都督真神人也。

迎亲的队伍,缓缓开进信阳城中央的十字路,随后转向掉头,从南向北越过兴州州政府和兴州司马府。

抵达南北大道东边这座边长10丈(约23米)的小院。

这就是杨平在信阳新城宅院,小得厉害——

中间那座7层的七彩楼阁,长16米、宽10米,也很小。

原因是杨平不太想浪费土地,因为这里的居住点,只是他的临时住所,大婚后,他就准备北上。

取得胜利后,他会直接回到黄河南岸新建的都城——中京。

在这里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

杨平这次大婚,只对治下做了通告,没要求他们做什么,不用铺张。

但作为主家,杨平不想破费也不成——

信阳新城两条大道,加起来全长约四里地,大道两侧摆上了一张张八仙桌。

由齐峰负责筹办,邀请了能赶到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以及建设信阳新城的劳动者们来吃婚宴,沾沾喜气。

下午7点,太阳彻底落山后,天边仍有通红的余晖。

一阵鞭炮声响起,随后鼓乐齐鸣。

在上万人一声声的祝福中,杨平和吕姝正式完成了婚礼。

随后,整个城中美食、美酒飘香,欢声笑语不断。

吕布是彻底放开了,顺着大道,一桌桌的敬酒,来者不拒。

最终倒在了大街上的某个八仙桌上,被一群亲卫给抬了回去。

天色彻底黑下来后,绚烂的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

这成为杨平这场婚礼最大的看点,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

甚至有些愚昧的汉末民众纷纷跪拜,认为这是神仙下凡的杨都督,做出的神迹。

此时,杨平和吕姝相互依偎着,在小楼最顶端,隔着窗户看着街道中央燃放的烟花。

看到跪拜的民众后,杨平对吕姝显摆:“颖君,这只是最普通的烟花,等以后,为夫定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火树银花不夜天!”

吕姝顺着杨平的目光看向窗外,见百姓对着烟花跪拜,忍不住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眼底带着笑意:

“夫君总说这些是寻常物,可在他们眼里,这是你带来的‘新天地’啊。”

杨平握住吕姝的手,有些不好意思:“其实……这烟花原本想给颍君个惊喜,倒成了他们口中的‘神迹’。”

吕姝仰头看他,烛光映在她眼里,比窗外的烟花还要亮:“对妾而言,最大的惊喜从不是这些。”

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飘落的花瓣,“是三月里君说‘长生在汝南……长生只要你平安……’,

是此刻君站在这里,说要与妾共看‘火树银花不夜天’。”

谁说我这1米76的妻子不懂柔情?杨平心头一热,紧紧的将吕姝揽进怀里。

窗外最后一个烟花,恰好炸开一朵巨大的金菊,光晕漫进阁楼,照亮吕姝耳尖的红晕。

杨平低头凑近她耳边,声音温柔:“那往后,每一个夜晚,我都让颍君看见不一样的光景。”

吕姝往他怀里缩了缩,轻声应道:“好。”

远处的欢笑声、鼓乐声隐约传来,阁楼里却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与窗外的璀璨交叠成一片安稳的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