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球内的变化(1 / 2)
他也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陛下不在,怎么办?
他没有答案,他也不需要答案。
他只需要把那一天之前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每一个节点都做成“即使陛下不在,也能按下去”的按钮。
谁说不是冒犯,他知道不是,这是责任。
完颜青鸟没有想这些远,她此刻只想把这一夜的回收和稳态结束。
她不爱“想远”,她喜欢“做稳”。
她手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人,她的每一条箭头都是路,她不允许任何箭头被随便改动,也不允许任何人把她铺好的路踩坏。
她的倔强总是藏在这种地方,不吵,不闹,谁碰一下,立刻见血。
她偶尔也会抬头看天,眼里总有一寸软。
那一寸平时看不见,只有在他讲话时出现。
她否决情绪化的决定,却从不否认自己的情感。
她的独立,是站在他身边的独立,不是离开他的独立。这一点,她不羞于承认,她也不愿解释。
许多老百姓不懂这些,他们只懂得在这个夜里把亲人抱紧一点,把门关严一点,明天早起一点,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做好。
有人笑,说这是最普通的生活。也有人说,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天亮之前,陈天放把最后一缕注意力收回,像合上一本书。他对全世界发出最后一条命令,不长。
他一向不留“长尾”,他要的是风吹过之后,地上没有凌乱的纸。
他不要任何人沉醉在“胜”的氛围里,他要所有人回到该回到的位置上。欢乐不是用来消耗的,是用来记住的。
记住,不是沉溺。
消息传遍世界,街头的歌声渐渐低下来,孩子们一个个被抱回家。
救援车继续走,医院继续忙,火场继续灭,矿井继续排险,海港继续装卸,学校的钟继续敲。
每一条线在不同的人手下往前走,像一张被拉紧的弓,没有箭,也不松。
李世民拿起笔,写下三个字:愿效死。
握笔的手没有抖。他把纸递给身边的人,不等回话,转身去找各自的职责。
秦始皇也提笔,只写“听命”二字,简单,干脆。
汉武帝笑笑,没写,抬头看天,拱手一拜,拜得很低,拜得很实。
他知道文字太轻,他要做事。
他们都懂,“跟”不是口号,是把自己的那一份都拎起来。
不抢,不慢,不添乱。他们也懂,“羞愧”不值钱,能抵偿羞愧的只有“补”。
他们当年有自己的辉煌,他们不否认,他们也不否认自己的狭隘。
他们不是来争的,他们是来补的。
这一点,才配站在那个人背后。
诸葛亮在控制台前沉吟片刻,把一份“文明对外接触白皮书”拉了出来。
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活,他也知道这份东西该由谁定稿。
他把骨架搭好,把最关键的几条写在最明显的地方:尊重、稳健、边界、秩序、利益、警戒。
他把“武力”写在最后一条,备注“最后选项”。
他知道,这一条也许永远用不上,而一旦用上,就是对方最后一次看见自己的机会。
完颜青鸟从旁边接过去,眼神淡淡扫过,点头,把自己的建议加在边上,不急不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