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章 攻占海州(1 / 2)

加入书签

海州城的谯楼刚敲过寅时三刻,东门的守军已溃散大半。张叔夜被俘的消息像潮水漫过城墙,厢军们握着生锈的枪杆面面相觑——都监梁横、别驾张金彪皆在芦苇荡被俘,通判王登榜生死不明,这座靠海州军撑着的城,顷刻间成了没根的浮萍。

吴用带着朱武、李助登上城楼时,晨雾里还飘着厢军丢弃的盔缨。\"按寨规,封存州衙文书,清点府库粮秣,\"吴用指着城楼下攒动的人影,\"让闻焕章带乡书手核对户籍,海州是通海要地,得尽快稳住。\"朱武在旁补充:\"厢军愿留者编入辅兵,发半月粮;愿归乡者给路引,不得强留。\"这法子合着北宋\"募兵\"旧制,倒让慌乱的守军安定了些。

三日后,朐山北麓的田埂上已插满青竹竿,竿上绑着泛黄的桑皮纸,写着\"柳家庄分田点\"。张叔夜拄着宗泽递来的竹杖站在田垄边,看着蒋敬领着一群穿襕衫的学子忙碌,忽然想起熙宁年间王安石推\"方田均税法\"时,他刚中进士,曾跟着开封府的官吏去丈量土地,可那些刻着亩数的方石,没过几年就被豪强推倒填了河。

\"张大人看这步弓,\"宗泽指着两名学子手里的丈量工具,黄铜刻度在阳光下发亮,\"是从海州军器监找的旧物,原是用来丈量军田的,如今倒派上了用场。\"张叔夜嗯了一声,这步弓他认得,北宋规制,五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只是州县官吏多懒得较真,常任由地主虚报亩数。

田埂那头,蒋敬正让里正李老实核对名册。\"李阿大,男,四十有二,上田五亩;妻王氏,中田四亩;幼子阿狗,下田三亩,\"蒋敬念着,学子在桑皮纸上画下小块方格,\"四至:东接官道,西抵河渠,南邻李老栓地,北至老槐——画清楚了?\"旁边的乡书手是海州旧吏,捧着北宋制式的\"鱼鳞图册\"底本对照,忍不住嘀咕:\"梁山的法子,倒比朝廷的方田均税实在。\"

张叔夜的目光落在那本图册上。纸页边缘已磨出毛边,上面是天圣年间海州官府绘制的,可上面标着\"钱府\"的田亩,比实际少了近百亩——他任海州知州时想清丈,却被转运使以\"惊扰乡绅\"压了下来。此刻蒋敬手里的新图册,却用朱砂把钱府强占的田块圈得明明白白,旁边注着\"宣和元年强占李、王二姓地,旧契存州衙丙字号库\"。

\"反了!反了!\"一声咆哮撕破田埂的宁静。钱府的管家举着檀木牌冲过来,牌上\"海州盐铁判官府\"七个金字晃眼——这是钱员外仗着表亲在三司使司当差,横行乡里的凭证。\"我家员外的田,是天章阁待制亲笔批的'永业田',你们这些贼寇敢动?\"

杨雄带着亲卫从柳树林后走出,玄色披肩上还沾着晨露。他没看那木牌,只对身后的学子道:\"取州衙丙字号库的旧契来。\"片刻后,学子捧着泛黄的纸卷跑来,上面盖着海州军州印,清清楚楚写着\"李老实父于熙宁五年典田与钱府,限十年回赎,今限满未赎,田归原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