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章(1 / 2)

加入书签

第37章

年轻书生看了看沈清然, 又看了看跟在沈清然身旁寸步不离的赵毅,眼里有着明显的戒备。

沈清然知道自己贸贸然就冲上去找人搭话有些冒昧,微微一笑,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公子, 眼下我们村子正缺一个可以给孩童们启蒙的教书先生, 不知道你是否有兴趣?”

年轻书生先是一愣, 随后又连连摇头, 婉拒道:“多谢小郎君看重,可惜, 在下才疏学浅, 恐怕不能担当此大任。”

沈清然本来想说,不过是教孩子们识字算数, 又不要求他们考取功名,不用教书先生拥有多么广博的学识,但是转念一想,这么说好像有看低对方学识的嫌疑,就临时改变了说辞。

“乡下贫苦, 孩童们性格也很顽劣, 几乎没有什么读书识字的机会, 本就不指望他们读了几本圣贤书后就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只要多识得几个字,会算数, 以后出门在外也不至于被人欺瞒哄骗, 也就足够了。”

“小郎君可莫要这么说, 教书育人,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必需得找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之人才行,不然,岂不是误人子弟?”

沈清然看着年轻书生,心里更多了几分满意。

如果说,之前见了年轻书生抄书时写的字,沈清然就对年轻书生有了好感,简短的交谈之后,沈清然就更加坚定了邀请对方来桃源村当教书先生的想法。

“请问公子,君以为,教书育人者,才学重要,还是德行重要?”

年轻书生毫不犹豫。“才学重要,德行亦重要。才学广博者,教导学生时言之有物,鞭辟入里,不会张冠李戴,误人子弟。德行高尚者,持身正,不欺暗室,言传身教下,学生亦能耳濡目染,近朱者赤。”

“公子所言亦有道理,但是我私以为,相比才学,夫子的德行更为重要。才学不高,但德行高尚的夫子,最差就是教出一群庸碌之辈,但换成才学广博,品德低劣的夫子,教出的学生就可怕多了,那些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高中,然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朝中官员,结果却不思报效国家,反而只知道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人,不都是有才无德吗?若我是教书育人的夫子,宁愿教出一群有德无才的学生,也不愿意教出一个有才无德的学生。”

年轻书生若有所思。

沈清然见他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赶紧趁热打铁,继续劝道:“恕我冒昧,观公子衣着,似是家中并不富裕。”

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若是家中富裕,待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行,哪儿还用来书肆抄书。

抄书这份活计,看似简单,实则一点儿不轻松,一坐就是大半天,劳心劳力不说,还很费眼睛,一张纸上若是错了一个字,整张纸就都废了,必须从头到尾重新再抄一遍。

酷暑天,抄不了多久就汗流浃背,还得时不时停笔擦拭额头冒出的汗珠,注意不让汗水滴落到纸张上,污了墨迹。

寒冬腊月,天气寒冷,抄书更是冻手,严重时,手指僵硬,根本握不住笔。

正是因为抄书辛苦,还挣不了多少银钱,愿意挣这份银钱的,都是家境贫寒的穷书生。

不过,也要舍得下脸面才行。

这世上,多的是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自命清高,张嘴闭嘴“君子远庖厨”和“不沾铜臭味”的穷酸书生。

话本里不也经常写吗?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全靠爹娘、兄弟姊妹或者是娶进门的妻子操持家务,更令人作呕的事,若书生一朝高中,不论是被朝中高官榜下捉婿,还是被皇帝赐婚尚公主,家中辛辛苦苦供夫君读书的糟糠之妻还得自请下堂,不然就是不识大体,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

听多了负心薄情的读书人的故事,沈清然对这种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印象并不好,若是让这种德行有亏的读书人来教孩子们识字读书,沈清然真怕对方把孩子们给教坏了。

选择来书肆寻人,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筛选掉这种自命清高的读书人。

“若是公子愿意来我们桃源村教书,我们可以免费为公子提供住处,至于束修,每个孩子每月能交一百文,若是每月的学生人数低于十人,则按十人算。”

也就是说,每个月至少能挣一两银子。

这可比抄书挣钱多了。

年轻书生有些心动,但他仔细想了想,还是忍痛拒绝了。

“小郎君诚心相邀,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按理,我不应该拒绝,只是我父去岁病逝,我尚在孝期之中,所以才不能去书院读书,但我离开书院前,教导我学业的夫子借了我书,叮嘱我一定要勤学苦读,切记不能荒废了学业。此话,我一直牢记在心,不敢有片刻忘记,生怕辜负了师长们的期许,所以……”

听得出来,年轻书生性格认真,也很负责。

不然,他完全可以先一口答应下来,之后到了桃源村,再随便教教孩子们认几个字,把这事糊弄过去,反正沈清然之前就说了,他只希望孩子们能识字算数,不指望他们考取功名。

“公子不用多虑,若是你愿意来我们桃源村教书,每天只用在上午教孩子们两个时辰就够了,其它时间,公子可以自行安排。”

“哪儿有上学堂只上半天的?”

年轻书生不解,沈清然却不以为意。

“乡下穷苦,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孩子们也是要干活挣工钱的,能抽出半天的时间来读书识字,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年轻书生闻言,内心多了一丝触动。

孩子们虽然不富裕,但也愿意抽出时间来读书,这么好学,理应嘉奖,若是对他们不管不顾,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向学之心。

“容我考虑考虑吧。”

沈清然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点到为止,和年轻书生互通了名姓,又订下了三日之约,就转身离开了书肆。

对方若是愿意来桃源村,自然是皆大欢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