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新的难题(2 / 2)
宋鹤卿也算是遇到了慧眼识珠的贵人。
要是不出意外,宋鹤卿日后封侯拜相,是必然的事。
只是不知道,同样姓宋,宋淮的苦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
……
另一边,沉着一张脸的宁王李承明,带着使团离开汴京。
今天被他留在大殿上的三个人,都是跟了他多年贴身侍卫,是他的心腹。
他被关在驿馆,驿馆内外层层守卫,他想要给安插在汴京城的细作传递消息,不是件易事、
与其冒险让人出驿馆,或是让外面的细作冒险进来,倒不如找一个安全的方法,光明正大把消息传出去。
昨天,他让三人去找那个农户的麻烦,就是看准了魏人会忌惮他宁王的身份,不敢把事情闹大。
魏国死一个贱民,他听点闲言,就这么利用贱民的死,光明正大把消息传出去,看上去似乎很划得来。
可他万万没想到,呢个死去的贱民一家,竟然会敲登闻鼓告御状。
更没有想到,钟如意,竟然会为了一个贱民,跟他撕破脸。
无论是钟如意,还是那个宋淮,还有见今天的顾明朗,这些人实在可恨!
这一次他来魏国,不仅没有除掉魏国最大的威胁,搭上了三个心腹,还把晋国的底牌给露出出来。
等到回到晋国,还不知道该如何想父皇解释。
太子那边,怕是又要拿这件事做文章了。
可恨!可恨!
李承明黑着脸,与他同行的使臣全都感受到了他身上的低气压,一个个压着脑袋,不敢说话。
宁王也真是狠,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说弄死就弄死,跟了自己十多年的心腹,说割舍就割舍,
要是以后宁王即位,他们这些做秤子的,还有什么活路?
众人心里那个愁啊。
宁王活活打死一个农户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汴京城内的百姓听到这则消息,一改往日对宁王的看法。
那些沉迷于李承明容貌的姑娘了,瞬间就清醒了。
原来目无王法,杀人不眨眼,才是宁王本来的真面目。
虽说高门望族,天潢贵胄,打骂仆婢,甚至滥用私行都是常事,可这些大宅院里的龌龊事,一般不会外泄。
而且就算是打骂仆婢,通常都会有个由头,或是下人犯了错,或是下人需要管教。
想凝望着何异,因为菜不新鲜这种小事,就在大魏的都城闹出任命,还敢蔑视长公主和大魏律法。
这种嚣张跋扈,肆意妄为的男人,怎么看都不是个好郎君。
幸亏长公主没嫁到晋国,要是长公主真嫁过去,万一惹得宁王不快,被宁王打骂,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真的只能躲在被子里哭了。
大魏的百姓对于宁王李承明的好感急剧下降。
潜伏在汴京城内细作,听到宁王打死农户的消息,都明白了宁王的意思。
农户困死于室内,三人合殴。
这件事就是在告诉他们,如今他们就像农户一样,被困在汴京城,而那些巡逻的禁军,就像三个侍卫一样,只待他们一出头,就合力围歼他们。
宁王是想告诉她们,刺客应该潜伏起来。
农户之死的案子传出来之后,潜伏在汴京城的细作全都按兵不动,潜伏起来。
宋淮原本助顾渊揪出刺客,可农户的惨案发生后,他便知道,想要通过宁王李承明这条线索,把晋国安插在大魏的刺客揪出来,是不可能的。
李承明不按常规出怕,断了他的线索。
然,即使没有李承明这条线,他也有法子把潜藏在大魏的刺客揪出来。
只不过那个法子,相较于顺着李承明顺藤摸瓜,要更费事费力。
生活在汴京城内的百姓总共有五万,排除稚子,再派出三代清白的人家,把目标锁定在那些来路不明,从别处迁来做生意的百姓身上,总能筛选出几个嫌疑人。
况且,还有那些刺客的尸体,也可以作为线索。
虽然那些人已经服毒自尽,但他们可以凭画像,查出那些人的来历。
只要查访那些人日常活动范围,把细作锁定在范围之内,找出一个细作后,再顺藤摸瓜,定能把那些细作一锅端了。
这个法子,费事费力,得麻烦户部,才能查看百姓户籍。
这么大的事,凭他一个人,是办不成的。
还是得让顾渊来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