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各自发展(2 / 2)
只有喻钧起这匹马,最值得下注。
段思望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比不过喻钧起和周稻。
可是现在是什么局面,现在他才是有一定地位和权势的人,只要能好好利用他们,最终的益处终将回到自己的身上。
——
周稻不知道那两个男人究竟讨论了什么,只知道下一回看见两个人的时候,他们脸上都很开心,带着微笑。
她送走段思望的时候,一点都不忧伤。
因为她为了给每个报名者给出工作建议已经忙的焦头烂额了。
对于知识水平低,理解能力较差者,周稻还是推荐之间干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农活。
女性当中手巧的,可以优先尝试跟着苏巧艺一起做衣服,另外还可以尝试做其他的手工制品,什么都行。
“比如说?”
一脸懵懂的大妈们用期待的眼神看向周稻。
看着她们看上去一点也没有想法的样子,周稻只能说:“风筝、手环、发饰……或者是食品,只要是你们能做的会做的,或者是想尝试的,我们都可以试试一试,如果有难处可以来问我。”
而对于男性,就算是干粗话,也要细致地划分开来。
如果是身体健壮的,就去干体力活,而身体稍弱一些的,就去干一些更强调时间投入的工种。
周稻其实忍了很久大家看到一件事情有利可图就蜂拥而上的场景了。
市场的调节是有滞后性和盲目性的,一旦出现了一件可以赚钱的事情,当你意识到其中或许有致富的机会时,再加入,可能又捞不到什么钱了。
如果想要打破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家都发展不一样的道路。
实在是有困难的,就几家几户联合起来先一块儿做点事情。
反正周为也答应了,会帮着周稻宣传一些基础知识。技多不压身,多学一点,就能多一条赚钱的门路。
“稻稻,你就不能再重做一次像之前看绿豆汤店一样,带着大家一块赚钱的事情吗?”
吴氏不解。
因为现下这种,各家自己办的模式,实在是让她觉得太陌生了,而且风险也很大。
周稻摇了摇头。
虽然村子里都是一家人,但是总不能一直都是周稻带着他们做事情吧。
而且就因为周稻一家是领头人,所以才会出现周稻一家的财富积累远超村里其他人的情况。
要想缓和这种两极分化的局势,只能让中间的部分自己想办法发展。
俗话说扶贫先扶智,他们已经有了想赚钱的决心,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周稻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第一步还是我们先分开来做,到时候有哪家做的特别好了,你们也可以跟他们取取经。这样最终的结局或许就是能够发掘更多适合赵村发展的产业。”
吴氏虽然对这些话听不太懂,但是不明觉厉,于是点点头。
她崇拜地看了一眼周稻。
赵村长对周稻的做法保留意见,但是鉴于这些报名者是自觉的,也没有办法提出反对了。
村里的人也都愿意相信周稻,按她说的来做。实在是没有主见的家庭,直接请着周稻过去给他们谋划。
周稻一人分身乏术,于是就变成了周稻一整家,三口人,每天跑来跑去,给各家各户提出宝贵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