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章 大结局(2 / 2)

加入书签

李玄勒住战马,立于大军之前,遥望着那座雄城。

风卷着“李”字大旗,在他身后猎猎作响。

身后,是十万经历过血火洗礼,眼神凶悍,杀气腾腾的虎狼之师。

他缓缓抬起手。

“传令,扎营。”

“明日拂晓,攻城。”

冰冷的声音落下,如同在北雍城的丧钟上,敲响了第一声。

旭日初升,第一缕阳光刺破薄雾,照亮了北雍城高大却斑驳的城墙,也照亮了城下那片肃杀如林的军阵。

李玄勒马立于中军大纛之下,玄甲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幽光。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城头那些惊慌失措、旗帜杂乱的身影,最后定格在城门楼的方向。

那里,隐约可见一个身着华丽盔甲的身影,正气急败坏地指手画脚,正是北雍节度使薛崇。

“攻城。”

没有激昂的战前动员,没有多余的废话,李玄的声音透过冰冷的金属面甲传出,简短而决绝,如同敲响了一声丧钟。

“咚!咚!咚!”

战鼓擂响,声震四野,如同巨兽的心跳,带着死亡的韵律。

“杀——!”

十万虎狼之师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如同决堤的洪流,向着北雍城汹涌扑去。

无数的云梯如同巨蟒般架上城墙,身披重甲的先登死士口衔利刃,顶着滚木礌石、沸油金汁,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箭矢如同飞蝗般在空中交织,带着凄厉的尖啸,夺走一条条生命。

城头的北雍军,早已是强弩之末。与朝廷大军的血战耗尽了他们的精锐和士气,如今守城的,多是临时拼凑的老弱病残,以及被薛崇强征来的壮丁。面对李玄麾下这些为了一口饱饭、一个前程而红了眼的百战悍卒,抵抗显得如此孱弱和混乱。

更致命的是,人心早已不在薛崇这边。

“快!扔石头!砸死他们!”

一个北雍军校尉声嘶力竭地催促着身边的士兵。

一个面黄肌瘦的士兵抱着石块,手却在发抖,他看着城下如同蚂蚁般涌来的敌军,又回头看了看内城方向,那里有他的家。

“校尉……我们……我们守得住吗?”

“废什么话!不想死就给我守!”校尉一脚踹在他身上。

然而,类似的迟疑和恐惧在守军之中蔓延。薛崇为了支撑战争,横征暴敛,早已弄得民怨沸腾,甚至城内不少士绅家族也对其离心离德。

当李玄“清君侧、安黎民”的口号传入城内时,许多人心底最后一点为薛崇卖命的理由也消失了。

就在攻城战进行到最惨烈的时刻,内城方向突然响起一阵骚乱!

“城门开了!李将军的兵进城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

只见北雍城内,靠近粮仓的方向,一股浓烟升起,伴随着隐约的喊杀声。竟是早有不满薛暴政的城内豪强和部分守军,趁乱打开了内城门,并四处放火制造混乱!

“完了……”城头上,看到内城火起,听到那震天的欢呼声(那并非为守军而呼),残存的北雍军士气瞬间崩塌。有人丢下武器,抱头鼠窜;有人干脆跪地请降。

外城墙的抵抗,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轰隆!”

一声巨响,北雍城厚重的包铁城门,在被撞木持续猛击后,终于不堪重负,轰然洞开!

“城门已破!全军冲锋!”

杨帆浑身浴血,高举战刀,第一个策马冲入了城门洞。

铁骑洪流紧随其后,无可阻挡地涌入了这座北雍州的核心巨城。

节帅府内,薛崇披头散发,状若疯魔,他挥舞着宝剑,砍杀着几个试图劝他逃走的亲随。

“滚!都给本帅滚!本帅要与北雍共存亡!李玄!李玄你个无耻小人!窃贼!!”

府门被粗暴地撞开,身披重甲、手持滴血横刀的李玄,在一群如狼似虎的亲兵护卫下,大步踏入。他冰冷的目光扫过一片狼藉的厅堂,最后落在癫狂的薛崇身上。

“薛节度使,别来无恙。”

李玄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

薛崇猛地转身,血红的眼睛死死盯住李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李玄!你不过一介边城守将,安敢如此!若非本帅与朝廷大军拼死血战,耗尽国力,岂容你在此猖狂!你捡了天大的便宜,还敢妄称大义?!无耻之尤!”

李玄缓缓摘下沾满血污的面甲,露出那张年轻却坚毅冰冷的脸庞。他一步步走向薛崇,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薛崇的心跳上。

“便宜?”李玄嘴角勾起一抹讥诮的弧度,“薛崇,你到现在还不明白你为何会败吗?”

他伸手指向节帅府外,那里,喊杀声渐息,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响亮的、属于胜利者的欢呼和城内百姓劫后余生的哭泣与议论。

“你得势时,视百姓如草芥,横征暴敛以充军资,驱使士卒如犬马,只为满足你一己私欲。吴城、沛城之下,你用人命去填,八万将士血染沙场,你可曾有过半分怜悯?北雍境内,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你可曾开仓放粮,赈济过一口?”

李玄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惊雷炸响在空旷的厅堂:“失道寡助,得道多助!这天下,不是靠阴谋诡计和狠辣无情就能坐稳的!民心所向,方为天命!你北雍军败,不是败于我军锋之利,而是败在你早已尽失民心!这,才是你失败的根本!”

“你……你胡说!”薛崇脸色煞白,身体剧烈颤抖,李玄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尖刀,戳破了他最后自欺欺人的伪装。

“是不是胡说,城外的百姓,地下的亡魂,自有公论。”李玄不再多言,猛地拔出腰间的横刀。

刀光如雪,一闪而逝。

薛崇惊恐的表情凝固在脸上,一颗大好头颅冲天而起,鲜血喷溅在节帅府的梁柱之上。

李玄收刀入鞘,看也未看那具兀自站立片刻才轰然倒地的无头尸体,转身大步走出节帅府。

当他提着薛崇的头颅,出现在北雍城中心的广场上时,整个城市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李将军万岁!”

“暴君死了!我们得救了!”

无数百姓从藏身之处涌出,泪流满面,跪地叩拜。他们被薛崇的暴政压抑得太久,此刻终于看到了解脱的希望。李玄虽然也是以武力破城,但他“清君侧、安黎民”的口号,以及入城后对普通百姓的秋毫无犯,与薛崇形成了鲜明对比,轻易地赢得了这座城市的民心。

至此,北雍州全境十三城,尽入李玄之手。

他占据了这片饱经战乱却底蕴犹存的土地,南望中原,与大乾那个早已腐朽不堪的朝廷,正式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然而,大乾朝廷的噩运才刚刚开始。

北雍的覆灭如同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彻底暴露了朝廷的虚弱和无能。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仿佛约定好了一般,各地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看到了机会,野心如同野火般燎原。

东平节度使反了!

山南节度使反了!

淮西节度使反了!

……

短短五年间,竟有七大节度使接连扯起反旗,偌大的大乾帝国四分五裂,烽烟遍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战之中。皇权旁落,政令不出京畿,昔日强盛的大乾帝国,名存实亡。

当大乾皇帝在混乱中被叛军弑杀,象征帝国正统的玉玺不知所踪的消息,最终传到已经稳定统治北雍、并悄然将势力向外扩张的李玄耳中时,他正站在新修葺的北雍城头,眺望着南方那片广袤而混乱的土地。

“陛下……驾崩了。”

杨帆如今已是李玄麾下首席谋士兼大将,他站在李玄身后,声音带着一丝复杂。

李玄沉默了片刻,脸上无喜无悲。

他缓缓抬起手,感受着指尖流过的风。

“传令下去,”

他转过身,眼中再无丝毫掩饰,那是一种历经沉淀、足以吞噬天下的野心和自信,“全军备战。”

“横扫天下,就在今朝!”

韬光养晦的五年,李玄从未有一刻放松。

他整合北雍十三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恢复民生,暗中则大力扩军备战。凭借着远超这个时代的组织能力和超越眼光的制度设计,他麾下的势力如同滚雪球般膨胀。

五年时间,他练就了超过五十万精锐大军!

武库中囤积的兵甲箭矢足以装备百万之众!更可怕的是,他建立了相对高效的官僚体系和后勤补给系统,使得这庞大的战争机器能够顺畅运转。

当其他节度使还在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互相攻伐、消耗实力时,李玄已经默默地磨利了爪牙,准备好了致命一击。

战争的号角再次吹响,但这一次,规模远超以往。

李玄以雷霆万钧之势,挥师南下。

他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更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统一天下,结束乱世)和相对稳固的后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各自为战、互相猜忌、内部矛盾重重的割据势力。

战役之初,还有几个实力较强的节度使试图联合抗李,但在李玄分化瓦解、重点打击的战略下,所谓的联盟脆弱不堪。

李玄用兵如神,奇正结合,或正面碾压,或迂回包抄,或攻心为上,一场场大战,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决出胜负。

三年!

仅仅三年时间!

李玄的大军如同犁庭扫穴,席卷了整个天下。

一座座雄关被攻克,一个个枭雄授首或归降,一片片土地插上了那面象征着新生与统一的“李”字大旗。

战火与鲜血涤荡了旧时代的腐朽与分裂,一个崭新的、统一的帝国,在无尽的废墟与希望中,冉冉升起。

当最后一支负隅顽抗的割据武装在江南水乡被彻底歼灭,捷报传回时,李玄正驻马于长江之畔,眺望着这片终于被他亲手缝合的壮丽山河。

身后,是望不到尽头的得胜之师,无数炽热的目光聚焦在他挺拔的背影上。

杨帆、以及众多追随他出生入死的文武重臣,齐齐下马,跪伏于地,声震云霄:

“天下已定,四海归一!”

“请将军——顺天应人,正位九五,开万世之太平!”

李玄深吸一口气,江风带着水汽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扑面而来。他缓缓拔出伴随他征战多年的佩剑,剑指苍茫天际。

“自即日起,立国——‘华夏’!”

“朕,即为华夏开国太祖皇帝!”

“年号——启明!”

洪亮的声音伴随着奔腾的江水,传遍四野,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磅礴开启。

属于李玄,不,属于华夏太祖皇帝的传奇,才刚刚写下辉煌的序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