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朝廷用意究竟何在(2 / 2)
“年初,江陵城上有紫云,望气者皆认为是帝王之符。另外,江陵西至上明,东至江津,其间江中有大小九十九洲。楚地谚语说:洲满百,当出王。今忽有一洲自江中露出。这都是殿下龙飞之应。”龙飞之应就是要当皇帝了。古代谁要是想当皇帝,就一定要弄一些符瑞之征,以应君权神授的鬼话。
“附会之说,”宜都王摆手阻止他,声音变得更小,“附会之说。”
为了掌控南部蛮民,朝廷在江陵设置南蛮校尉——它的官品和刺史一样是四品。南蛮校尉到彦之说:
“二王已薨,朝中奉迎殿下用心如何,是否有诈,尚不得知。不如坚守荆州以观朝中变动,暂不可匆忙而下。”
“不然,”司马王华接过到彦之的话,“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叹服。如今少帝失德,但人望未改。朝中执政五人,下官在此为殿下一一分析。王长史之兄是徐、傅等从江州刺史任上征调回京的,他不是谋,檀道济也是刚从南兖州刺史任上被征调回京的。檀虽有干略,并拥有兵众,但他也和王弘一样,都因是先朝旧将,名望大,徐、傅等召他们不过是要以他们的名望来压服人心。此二人不足虑。另外三人,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书生,无司马懿、王敦篡夺之心是很清楚的;谢晦年少,虽多次随从先帝征伐,又识机变,但他难以凌驾于徐、傅二人之上。徐、傅等受托孤任重,不敢转身背德,只是畏惧庐陵王严刻专断,担心将来无容身之地,又因殿下宽厚仁慈,有名望,朝野远近所知。况且越过兄弟行次而千里奉迎,也正表明他们希望展露废立之美德。今江陵士民人心不定,议论纷纷,但势必不然。再说,徐、傅五人功位并同,谁肯相让!纵有一二敢图谋不轨者,其势必不能行。废帝若存,徐等害怕将来受祸,因此加以杀害;杀二王,皆因诸人贪生怕死,并非敢心怀逆谋,不过想握重权以自保。殿下应该顺流而下,以副天下人所望!”
王昙极力赞同:“他人不敢说,家兄志趣异于徐、傅。纵有阴谋,家兄定不同!”
宜都王沉默良久,然后起身,走到王华、王昙座前:
“长史、司马想做今之宋昌吗?”长史和司马是刺史的主要僚佐,长史负责民事,司马掌管军事。
既说到那个劝说汉文帝应该回京继大位的宋昌,中兵参军朱容子高声陈辞:
“周勃、陈平等既平定诸吕,安刘氏,备法驾迎立代王刘恒。远在北方的代王遥不知宫中虚实,郎中令等人疑惧朝中大臣,担心以迎代王为名,实际上不可信,建议代王称病勿往以观其变,其势同于今日。中尉宋昌独以三事力排众议,劝代王勿疑:秦末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将得天下,然而最终登天子位者刘氏,天下绝望,此其一;高帝广封子弟为王,封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天下畏其强,此其二;第三,汉兴,去除秦之暴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因此,诸吕欲作乱,太尉周勃持一节入北军,一呼,士卒皆左袒为刘氏。此天授,非人力。然而今日之事,有异于宋昌所言。汉迎立代王时,刘氏已统治天下二十余年,影响已很深远;又,汉高封王子弟,有‘磐石之宗’,根基已坚固,天下服其强。今则不然。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叹服人望未改,这是事实;但今皇宋有天下不过只有四年,又,殿下兄弟七人,二王已薨,如今长者只有殿下,七皇弟年方十岁,至今封王者只有殿下和彭城王,宗室虽尚有临川王、长沙王,但这远不能称‘磐石之宗’。”
争辩一时未决。
这时左右禀报:
“尚书令傅亮率行台百官到所立行门大司马门拜表劝进!”拜表劝进,就是恭请宜都王去做皇帝。
应该有的笑语及“万岁”的欢呼之声不闻。
室内一片寂静。
在知道了前来江陵的文武百官中有左卫将军殷景仁、员外散骑侍郎潘盛、侍中程道惠、中书侍郎何尚之、羽林监萧思话等人之后,宜都王又从左右侍从处知道了另一条令人不安的消息:
五弟义恭已被迎入京都!
“可靠吗?”宜都王问侍从。
“陛下……”现在就叫“陛下”?
“是‘殿下’!”宜都王感到烦躁,打断了侍从的话。
“陛下……”
“殿下!”宜都王厉声纠正道,“再称‘陛下’,鞭你……”“殿下,下官不敢撒谎!”
朝中究竟用意何在?既不远数千里立行台于江陵,如何又有五弟入承的消息?这是个阴谋吗?迎立是假,真正的目的是让自己步二兄之……会有赵高立二世之事吗?——赵高篡改遗诏,为立始皇少子胡亥,尽杀其十多位兄长。
到了日中,拜表劝进的百官们已等候得饥肠辘辘。
终于,他们得到了府里的消息:
殿下身体不适,百官暂回官邸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