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以退为进:下乡(1 / 2)
在二堂上抖足了官威,將一眾士绅豪商摆布得服服帖帖之后,秦思齐志得意满地回到了州衙后宅。然而,想像中的轻鬆氛围並未出现,反而看到以秦思文为首的几位族人,连同妻子白瑜的贴身侍女,一个个都愁眉苦脸地坐在廊下,唉声嘆气。
秦思齐有些诧异地问:“这是怎么了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银子不是快要凑够了吗”
秦实诚苦著脸站起来,指了指厨房方向:“思齐,不是银子的事,是……是肚子的事。”
原来,他们从湖广老家带来的最后一点大米,今天彻底吃完了。秦思齐这才恍然,他自己忙於公务,对饮食不甚在意,但族人们和女眷的胃口却受不了。
这绥德州地处陕北,主食以小米、黍(黄米)、蕎麦、燕麦和各种豆类为主,磨成粉后多做成饃饃、饼子、麵条或者炒麵(一种將杂粮炒熟磨粉,吃时用水或汤冲调的乾粮)。偶尔也能见到小麦粉做的白面馒头,但价格昂贵,寻常百姓家是吃不起的。
对於吃惯了稻米的湖广子弟来说,突然换成几乎全是麵食和杂粮的食谱,而且是那种口感粗糙、不易消化的类型,简直是种折磨。
用他们的话说:“吃那些饃饃饼子,感觉塞了一肚子,没过两个时辰就又空了,肚子里老是觉得空落落的,浑身没劲儿!” 那种源自饮食习惯差异的生理性不適,远比想像中更难適应。
白瑜虽然没说什么,但秦思齐也注意到她近日食慾不佳,人清减了些。心中涌起一丝歉疚,光顾著在前面爭权夺利,却忽略了身边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城里…就买不到大米吗”秦思齐还抱著一丝希望。
秦思文摇头:“问遍了,米铺倒是有两家,但卖的都是陈米,而且贵得嚇人,说是从西安府甚至更南边运来的,数量极少,也就够城里极少数富户偶尔打打牙祭。咱们这一大家子人,顿顿吃可吃不起。”
秦思齐沉默了。这就是现实,地域差异赤裸裸地体现在一日三餐上。秦思齐对眾人道:“没办法,入乡隨俗吧。刚开始肯定不习惯,忍著点,慢慢习惯。让厨娘想想办法,把杂粮做得精细些,样多点。非常时期,克服一下。”
光是口头安慰没用,但这確实是他们必须面对和適应的第一关。
次日,秦思齐將州衙日常事务简单交代给几位佐贰官,吩咐他们按部就班即可,若有急事可派人到乡下寻他。然后,他点了秦思武和另外四名机灵的族人,又带了五名熟悉本地情况的可靠差役,准备轻车简从,下乡去。
秦思文对此颇为不解,趁著收拾的间隙,低声问道:“思齐,城里这摊子刚理出个头绪,士绅们正惶惶不安,咱们不是应该趁热打铁,继续立威,把局面彻底掌控住吗这突然跑到乡下去,岂不是给了他们喘息和串联的机会”
秦思齐笑了笑,拍了拍秦思文的肩膀:“思文,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很重要。你没听过一句话吗不能逼得太急,狗急还会跳墙。”
“我们前几日的动作,已经足够让他们肉疼和害怕了。现在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消化,让他们自己去权衡利弊。我们若继续留在城里步步紧逼,反而可能促使他们拋开成见,联合起来对抗我们,那局面就复杂了。我此时离开,看似放鬆,实则是以退为进。”
秦思齐目光投向衙门外苍黄的原野道:“况且,真正的根基,不在州城那几家士绅的库房里,而是在这千沟万壑的乡野田间,在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身上。不了解他们,不了解这片土地到底能长出什么,我们在这绥德州,就是无根的浮萍,站不稳的。”
秦思文恍然大悟,心中对这位族弟的佩服又加深了一层。原来他看的,远比眼前这一城一池的得失要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