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意外的曝光,全民好感度炸了!(1 / 2)
林浩然身负的这一“标杆”身份,于他而言,既是闪耀的勋章,也是无形的束缚。
这代表着他在未来行进的每一步,都得比旁人更加审慎。
既要在商业的棋局中落子精准,谋求利益最大化,又得顺应时代大势,不偏离社会整体发展的轨道。
他获得了超出常规的礼遇与关注,自然也就要承受这份荣耀背后的压力,要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也得直面随之而来的种种复杂风险。
但林浩然对此毫无怯意。
上一世,他不过是个在生活浪潮中挣扎的普通人,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
而这一世,命运给了他重新书写的机会,他拥有了改写自身命运、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时代走向的力量。
能将商业版图与国家发展浪潮紧密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机遇。
林浩然回想起在香江时,与包裕刚等老一辈爱国商人的深谈,他们爱国,却不是很相信内地的未来。
这也是为何包裕刚、李加诚等香江商界大亨前世在80年代对待投资内地这件事情,一直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要么直接就是捐赠,要么就是建些酒店之类的非核心产业,真正大规模投入实业的少之又少。
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海外,或者固守香江的地产和港口等传统优势领域。
但林浩然不同。
他拥有前世的记忆,清楚地知道内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轨迹将是何等波澜壮阔。
这片土地即将迸发出的能量,远超此时任何人的想象。
那些此刻还在犹豫、观望的资本,将来只会懊悔错过了最佳的入场时机。
那些老牌商贾,固然爱国,但他们的思维或多或少还停留在过去的格局中,对内地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心存疑虑。
这些想法很正常,也能理解。
而林浩然,他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坚决的姿态押注内地的未来。
林浩然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喃喃说道:“标杆又如何?枷锁又如何?正好借此东风,将我的根基牢牢扎进这片沃土。”
他在香江的事业发展已然触及瓶颈,进一步突破的难度极大,上升空间近乎饱和。
因此,如今对他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在香江以外地区展开战略布局。
布局范围涵盖内地、南洋、日本、欧洲、美洲等诸多区域。
其中,内地市场更是他整体布局中的核心与关键,是重中之重!
终究是历经了整整四个小时的飞行,林浩然虽不觉疲累,却也不急着立刻投入事务。
在国宾馆用过午餐后,他小憩了一个小时养精蓄锐。
下午时分,林浩然带着刘晓丽,还有李卫东、李卫国等人,一同漫步在国宾馆西侧的玉渊潭公园。
湖水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众人悠然自得。
考虑到晚上还有接风宴,林浩然并未走得太远、逛得太久。
毕竟初来乍到,往后有的是时间慢慢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傍晚,政府在钓鱼台国宾馆设下盛宴,为林浩然一行人接风洗尘,场面十分庄重而热烈。
在这座承载着荣耀与宁静的园林里,林浩然度过了他在京城的第一晚,静谧而难忘。
这一晚,林浩然睡得很沉,很舒适。
芳菲苑的清晨,带着北方深秋特有的清冽空气,穿透雕花窗棂。
林浩然站在窗前,望着外面古木参天、亭台掩映的景致,昨晚抵达时的震撼与思虑已沉淀下来。
刘晓丽轻手轻脚地端来一杯热茶,姿态恭谨,眼神里却难掩对这国宾馆一切的好奇与惊叹。
林浩然接过茶杯,微笑着说道:“今天没什么正式安排,在房间里闷着也是闷着,出去走走?”
刘晓丽一怔,随即心头微跳:“您想去哪里?我,我对京城这一带还算熟悉一点,可以领路。”
林浩然啜了口茶,目光投向窗外更远的方向,那里隐约是京城旧城区模糊的轮廓:“暂时不用去那些名胜古迹,太扎眼,现在正是早晨,找点真正‘接地气’的地方,尝尝老百姓日常吃的东西。”
钓鱼台国宾馆自然给林浩然等人安排了丰盛的早餐,可他却没兴趣吃这些千篇一律的精致餐点。
好不容易身处80年代初期的京城,他想感受的,是真正属于这座城市清晨的烟火气。
“接地气?”刘晓丽一时没完全理解这个词的分量。
“嗯,”林浩然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弧度,“比如,豆汁儿?卤煮火烧?找个热闹的胡同,走走看看。”
他想起前世那些关于京城老小吃的传说,此刻身处1981年,正是品尝最地道风味的时候。
刘晓丽闻言,脸上露出几分讶异,甚至有点为难:“豆汁儿……那个味道,特别冲,很多外地人都喝不惯,卤煮倒是还好。”
她心里嘀咕,这位身家难以想象的香江首富,刚享受完国宾待遇,转头就要去挤胡同喝豆汁儿?
这反差也太大了。
“要的就是那个味儿。”林浩然不以为意,“听说过没喝过,今天正好见识见识,至于卤煮,就当主食了。
你去准备一下,换上最普通的衣服,越不起眼越好。”他特意强调了最后一点。
半小时后,两人出现在钓鱼台国宾馆附近一条僻静的街道上。
出门前,林浩然婉拒了政府派驻的人员跟随。
他并没有穿那身精致高档的西服,而是换上了一件崭新板正的藏青色中山装,中山装的领口微微敞开,露出里面一件浅灰色秋衣。
下身是一条深蓝色的劳动布裤子,裤脚被仔细地挽起一寸,显得利落又精神,脚上蹬着一双黑色的千层底布鞋。
刘晓丽换下了那身职业套装,上身是一件枣红色的腈纶混纺毛衣,针脚细密厚实,在秋日微凉的空气里显得恰到好处。
外面罩着一件藏青色的外套,款式简洁,但熨烫得十分平整,是这个年代最常见的款式。
她没有围围巾,颈间露出一截白色的确良衬衫领子,显得干净利落。
头发还特意编成两条辫子,不过不再是垂在肩侧,而是为了方便行动,在脑后整齐地束成了一个低马尾,用最普通的黑色橡皮筋固定着。
这身打扮走在秋意渐浓的京城街头,既不惹眼,又透着一种知识青年般的清爽与干练。
两人此刻的打扮,足以融入这个年代的京城了。
这个年代的京城,安全性还是不用担心的。
不过,林浩然还是特意让李卫东跟随在身边,他也经过了一身打扮,彻底融入了这个年代的京城,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李卫东也能及时应对。
而李卫国等人则是开着政府给他们安排的三辆普通的黑色京城牌轿车,在距离他们十几二十米外缓缓跟着,车窗紧闭。
林浩然三人换乘了两次公交车,最后在靠近前门一带下了车。
这里胡同交错,烟火气扑面而来。
青灰色的砖墙斑驳,狭窄的街道两旁是各种小铺,卖烟酒的、裁缝铺、早点摊子热气腾腾。
空气中弥漫着煤球炉子、炸油饼、大白菜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生活气息的独特味道。
自行车铃铛声清脆,穿着蓝色、灰色工装的人们来来往往,偶尔传来几声京腔十足的吆喝。
刘晓丽凭着模糊的记忆,带着林浩然七拐八绕,终于在一个稍宽的胡同口找到了目标。
一家挂着油腻腻布幌子的小店,门口几口大锅冒着腾腾白气,浓郁的、带着脏器特有香气和香料味的卤煮气息弥漫开来,夹杂着旁边豆汁儿摊那股标志性的、酸溜溜的发酵气味。
几张简陋的木桌条凳支在店外,已经坐了不少食客。
“就是这儿了,林先生。”刘晓丽小声说,看着油腻的地面和拥挤的环境,她有点担心林浩然会不习惯。
“挺好。”林浩然却显得兴致盎然,率先走过去,找了个角落空着的桌子坐下。
刘晓丽与李卫东赶紧跟上。
至于李卫国等人,也早已经将车停在附近,步行进入胡同,在附近坐了下来。
“老板,三碗卤煮,三份火烧,再来三碗豆汁儿。”林浩然用带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尽量自然地喊道。
这一嗓子,让原本嘈杂的小摊安静了一瞬。
附近几张桌子的食客都下意识地看了过来。
这年月,能来吃卤煮豆汁儿的港商,可真是稀罕物!
尤其是林浩然那身打扮虽然普通,但气质和轮廓,与周遭环境还是有些格格不入。
刘晓丽年轻漂亮,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汉子,利落地应了一声,目光在林浩然脸上扫过,似乎觉得有点眼熟,但一时没想起是谁。
他麻利地切着卤煮。
热腾腾的卤煮很快端了上来,醇厚的酱汤里浸着切成小块的猪肺、猪肠、炸豆腐,吸饱了汤汁的火烧沉在碗底,香气扑鼻。
旁边配着香菜和蒜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