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2章 震撼,超高规格的接待仪式!(2 / 2)

加入书签

车队在警用摩托的开道下,平稳而快速地驶离了首都机场,驶向那座象征着国家最高礼遇的园林式宾馆——钓鱼台。

车窗外的京城秋景飞速掠过,宽阔的长安街,庄严的纪念碑,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建筑群。

刘晓丽贪婪地看着窗外的一切,同时又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身边坐着的林浩然。

她知道,从飞机落地那一刻起,她跟随的这个男人,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光芒万丈的舞台中央。

而钓鱼台国宾馆,将是这场京城大戏的第一个重要场景。

林浩然此刻也同样在看着车窗外的景色。

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熟悉,是因为他前世在书上、新闻上、网络上无数次看过天安门、故宫、天坛、十里长街等的照片。

陌生,是因为他此前真的没有来过,还有前世在网络上看到的华夏尊大厦、央视‘大裤衩’等建筑,此刻都还没诞生。

而此刻,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给他带来的第一感官就是,高楼太少了。

确实,这个年代的京城,高楼甚至还不如南方的羊城。

因为,如今京城并没有超过100米的高楼,最高的是军事博物馆,也不过是94.7米罢了。

所以,整个京城城区呈现出一种开阔而古朴的格局。

天际线平缓舒展,远远望去,尽是灰墙灰瓦的四合院群落和少量苏式风格的建筑,偶有几栋新建的楼房,也多在十层以下。

这与香江那鳞次栉比、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森林形成了鲜明对比。

车队行驶在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古朴的建筑,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将秋日里的京城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街上行人的衣着色彩相对朴素,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汇成一股股流动的潮水,偶尔有公交车和少数轿车驶过,勾勒出八十年代京城特有的城市画卷。

尽管如此,在林浩然看来,京城有一种独特的、厚重的气韵。

那种开阔的视野,那种历史的沉淀感,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林浩然静静地看着窗外,心中感慨万千。

这就是八十年代初的京城,没有后世的繁华与喧嚣,却有着一种沉稳内敛的力量,仿佛一头正在苏醒的雄狮,默默积蓄着能量。

他知道,用不了多少年,这片土地上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高楼将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浪潮将席卷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而他现在,正站在这个伟大变革的起点。

车队缓缓驶入绿树掩映、湖光潋滟的钓鱼台国宾馆。

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处处透着皇家园林的气派与宁静。

林浩然被安排在一栋独立、雅致的别墅楼——芳菲苑。

身着制服的服务人员早已恭敬等候,训练有素地引导他们进入。

房间内部陈设典雅大气,既有中式的雍容,又兼具现代的舒适。

透过宽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外面精心修剪的草坪和静谧的湖水。

“林先生,这是您的房间,有任何需求,请随时告知我们。”工作人员的声音轻柔而专业。

“辛苦了。”林浩然点点头。

待工作人员退出,刘晓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震撼与兴奋,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宛如画卷般的景色,轻声感叹:“这里真是太美了,太不可思议了。

林先生,今天机场的场面,还有这里……”

这一天的经历,让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华丽的梦境。

毕竟,她此前可只是一名舞蹈演员罢了,哪怕她出生在东北非常优越的家庭,可今天的经历,已经远远超出了她以前所能接触到的层面。

这种国家级的礼遇,是她过去在舞台上接受掌声时完全无法想象的。

林浩然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望向窗外。

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泛起粼粼金光,几株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实际上,刘晓丽震撼于今天的经历,林浩然内心中其实或多或少也感到震惊与自豪的。

毕竟,他哪怕再有钱,也终究只是一个商人罢了。

所以,过来的时候,他确实没想到,自己能够在京城获得如此重视。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外商投资的待遇范畴。

前世,他终究只是一个普通人。

而这个国家,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灵魂深处永远认同的故土。

前世作为普通人,他只能通过新闻仰望那些国家级的场面,何曾想过自己会成为镜头聚焦的中心,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

他望着窗外那片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静谧湖面,心中念头飞转。

这份超规格的礼遇,固然有他投资规模巨大、响应政策及时的功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他选择的时机和领域。

在国家急需外资注入、提振制造业信心的当下,他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更整合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快消品牌,在粤省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这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一个可以被树立起来的“典范”。

高层需要这样一个典范,来向外界、尤其是向那些仍在观望的海外资本,证明内地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潜力,证明在这里投资是有保障、有前途的。

想通了这一层,林浩然心中那份因礼遇过重而产生的些许惶恐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的责任感和野心。

他转头望向身旁的刘晓丽,她仍难掩激动之情。

夕阳余晖洒在她侧脸上,勾勒出格外柔美的轮廓,但从她的表情里,仍能瞧出那份难以置信的惊讶。

“觉得震撼?”林浩然语气平静地开口,打破了室内的沉默。

“嗯!”刘晓丽用力点头,转过身,轻声说道:“不仅仅是震撼,是,是一种被承认、被重视的感觉,林先生,您太厉害了。

您看到了吗?那些领导,那些仪仗队,还有央视的镜头,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这是……”

“是地位,是影响力,是在这片土地上被赋予的某种身份。”林浩然接过她的话,目光重新投向窗外。

“但这背后,是期望,也是责任,他们给予的每一分礼遇,都对应着他们对你能带来的价值的一份期待。

我们现在享受的这一切,是因为我被看作是一个‘样板’,一个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记住你现在的身份,记住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京城的水很深,机会很多,但一步踏错,粉身碎骨,接下来几天,多看,多听,少说!”

刘晓丽浑身一凛,从初见国宾馆的迷醉中瞬间清醒过来,连忙郑重应道:“是,林先生!我明白!我一定谨记您的教诲,绝不乱说乱动,不会让您难做!”

林浩然满意地点点头:“嗯,你也去休息吧,你的房间在隔壁,明天开始,事情会很多,养足精神。”

刘晓丽依言告退,走到门口时,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独立窗前、身姿挺拔如松的林浩然。

夕阳的金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光芒。

香江的繁华、商战的硝烟、家族的财富,此刻都汇聚成这个男人在京畿重地、国宾馆内那份令人仰望的气度。

她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传奇人物掀起的新篇章的扉页之上。

而此刻的林浩然,心中反倒是没有了太多波澜。

钓鱼台的尊贵,领导的赞誉,央视的聚焦,固然是实力的彰显,但他更清楚这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期许。

内地的大投资看似是他精心准备的一份“投名状”,粤省的投资是扎下的第一根深桩。

可实际上,林浩然却是非常清楚,这不过是互利互惠的合作罢了。

他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内地提供市场、劳动力和政策支持。

这本是双赢的局面,只是他恰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成为了那个被选中的“标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