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三章 琉璃世界还叙旧岁,芸香墨阁复续前缘(1 / 2)

加入书签

金銮座旁升腾的青雾渐渐弱了下来,是香炉里的火星冒了几簇,遂灭了。

公西韫望着香炉,手中举着的酒盏空悬,似是在出神。

李常德见此,忙低喝守在香炉旁打了盹儿的宝彦,“没看见香炉的火灭了?快去点上!”

时辰也不早了。公西韫放下手中之物,唤来李常德:“殿中的地龙烧得旺盛,朕又喝了些酒,身上燥热,去殿外走走。”他见李常德要说什么,又道:“你们无需跟着,朕去去就回。”

他淡淡望了李常德一眼:“这是圣旨。”

李常德只得苦着脸应下:“是。皇上,您多当心着些。”

自昨日纷扬的雪至暮时便已停了,日前积留的雪因天色寒冷还未消融,银色层层累璧叠辉,白日里映着朱墙宫阙,给皇宫更持了肃穆之色;而晚间夜色溶溶,又有疏云淡月,倒相衬出一境清许的琉璃世界。

琼枝难承雪重,忽有折玉声传入耳畔。而抬眼望去,月影下身着绯色官服的人也在湖旁静立。

公西韫轻笑:“执衡好雅兴。”

袁政回身,双手相揖:“陛下不遑多让。”

“你是清高之人,想必是觉得殿中语多谄媚,一片乌烟,怕那些瘴气污了你的冠服。”公西韫望着湖心,有一束淡淡的银光穿过浮霁,落于此处,不免引目。

袁政眸光较冷月更淡:“臣听清漏初断,想殿外应夜色渐深,月光作皎,水天澄澈,故而到此一赏。”

公西韫唇边轻扬,也不再问,只道:“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正则之言,亦是执衡心之所念。”

夜风轻拂起他的衣袂,发出细微的声音,使他的声色显得有些飘渺:“若能舍了一身红尘纷扰,于苍烟落照处踏访清问,不知春去人间,不问寒雪复至,又怎不为幸事。”

袁政默。良久,他道:“陛下十岁那年,为寻王羲之的真迹雪夜踏足藏书阁。未果,只得悻悻而归。后来陛下卧病三日,臣去看望,甚感陛下斯时之言。您不悔雪夜踏雪访藏书阁,虽未得真迹之形,然而道自心中得悟,求索之路已淬心境。隐者,非必修于幽林僻谷,而在自守心斋。纵然处红尘喧嚣,亦可自辟灵台静境,心若淡泊安然,虽居市井,也如松间听泉、石上枕流。’”

公西韫心中动容,一时沉默无言。

袁政见他如此,轻声道:“年少时所寻未果,今时却未必。”

公西韫转过身去,望着他,淡淡一笑:“执衡所言不错。初更将过,朕也是该添盏守岁灯了。”

月光洒落在他离去的身影,玄衣纁裳在雪月的辉映下显得尤为肃穆。不知是不是错觉,袁政在他的背影上看出了一丝落寞。

他收于广袖中的手悄然握紧,心里五味陈杂。他不知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只知道,这不是他内心深处所求。

藏书阁并未点灯,自景宏开朝来便有此规矩。只因帝王认为,年岁时添的首盏灯需天子亲点,才能尽人皇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世间民安物阜的诚心,而得天道庇佑。

公西韫推门而入时,藏书阁内暗如浓墨,正如往年一样。但他很快发觉到,里间有一处芸架有烛影若现。

他放轻了步伐。走至窗棂边时,他停了下来。

烛光透过金丝楠木的窗棂,将执笔女子的侧颜映成流金剪影。她未绾的乌发垂在才临的《快雪时晴帖》上,青丝与墨迹相连,似要融为一体。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女子低声吟道。

她口中发出轻轻一声叹息:“久日不见圣面,不知皇上如今可好。贱妾身子未安,唯恐今日除夕佳宴折损帝后雅兴,故而不曾赴宴。藏书阁是圣清之地,妾斗胆临摹王右军之迹,以寄思念夫君之情。惟愿夫君千岁永康,所祈如愿。”

许是跪坐得久了,她起身之时犹觉身上有些不稳。她堪堪扶住书格,却因手中乏力并未持住。她软下腿,身子作摇摇欲坠之状,腰间如期传来了一阵暖意。她慢慢直起了身子。

淡淡的龙涎香引起了宋湘宁熟悉的回忆,她闭眸酝酿,声音微有些不稳:“皇、皇上。”

宋湘宁忙要请安,却被公西韫轻轻扶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