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四六一章 西进(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但桓玄怎会放他们出城,派兵马将他们拦阻在街道上。一时间满城混乱,哭喊声震天。

轰炸之后,便是大规模的攻城。一波又一波的攻城连续不断。东城守军压力骤增,不得不从南城水门抽调兵马前来增援。好在水门有水下瓮城,加之对方水军这几日损失惨重,桓玄等人判断,刘裕应该是将进攻重点放在东城方向。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裕的在东城的进攻不断,南水门的水军却一直不敢抵近进攻,数十艘战船只在江面游弋。

战斗进行到夜幕时分,东城尚未攻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攻城方的伤亡巨大,死伤超过八千余,东城城墙之下,尸体堆积如山。得益于从襄阳赶到的桓石康的一万精兵的帮助,守城方倒也咬紧牙关守住了城池。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进攻方的进攻要偃旗息鼓的时候,位于南城水门处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两艘装满了劣质炸药的小船借着夜幕的掩护,突入水瓮城之中。城头的守军按照惯例以火箭射击引燃,正好将船上满载的火药点燃。两船炸药,重量达数百斤之巨。爆炸之后,将水瓮城以及水城门炸的四分五裂。水面和水下所有的设施全部被摧毁,城墙都被掀飞了半边。

大量的水军乘机从水门攻入城中,江陵城瞬间告破。

刘裕心硬如铁,他甚至没有让任何人感觉到,他在东城的猛攻其实是佯攻。付出数千人阵亡的代价,付出大量炮弹轰城猛攻城池的举动其实只是为了麻痹对手。给水军偷袭南水门创造机会。确实,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东城的战斗的时候,谁会意识到刘裕会来这么一手。

水门爆破之后,刘裕的水军冲入水门进入城内。得知消息的守军登时大乱。桓石康强令之下,东城兵马才得以保持秩序,桓石康命手下将领率三千兵马前往南城增援。

同时桓石康命人前往禀报桓玄,让桓玄不要担心。因为刘裕的水军兵马并不多,冲进城里来的也不过数千人,配合着南城兵马和自己增援的兵马,当可控制局面。对方的兵马一时也难以增援,因为要从水门进城,需要乘坐船只。对方并没有大量的船只运送兵马进城,况且那也需要时间。只要南城守军坚守破损水城门的城楼,还是可以阻断对方的增援,为城中兵马清理进入城中的兵马争取时间的。

桓石康让人告诉桓玄,一定不要因为水门告破便慌乱,眼下是最为关键的时候,必须要展现信心,鼓舞士气。最好陛下亲自率亲卫骑兵赶往南城,参与剿灭进城兵马,控制局面。

桓石康不愧是桓豁之子,桓豁之子个个是领军的猛将。从桓石虔开始,没有一个是脓包。桓石康虽然和他的哥哥们比起来名声不显,能力似乎也不济,但是此时此刻,却绝对是桓玄身边出类拔萃之人。

然而,桓玄不这么想。水门被攻破的那一刻,他已经决定逃跑了。

确实,站在他的角度上,数十万大军在数月之间灰飞烟灭。自己从建康的宝座上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回了江陵。纵使再强大的内心也崩溃。过去几个月,他在睡梦之中都经常梦见江陵被攻破,自己被敌军包围,被砍得血肉模糊的情形。在他的内心里,早已如惊弓之鸟一般。信心已经丧失,哪有和敌人决战的勇气。他在脑海中无数次的演练过逃跑的场面。他当然不想放弃江陵,但城门被破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况且,他的皇后刘氏哭哭啼啼的拉着他年幼的儿子桓升哀求桓玄,一定要保住儿子的性命。无论如何不能让皇嗣断绝云云。这更增强了桓玄要逃走的想法。

初更时分,城内城外战斗激烈之时,桓玄在两千禁卫军的保护之下开始出逃。趁着西城门还在己方手里,趁着敌人还没有完全占领江陵,此刻逃走是最佳的时机。

然而,在向西城门逃走之时,才发现城西门内大街上到处是拖家带口的百姓。之前没有被允许出城的百姓们都聚集在这里,躺在大街上。他们虽然只是想要避开作战区域,想办法逃出城去而已,但是此刻他们却挡了桓玄逃走的路线,成为了阻碍。

禁卫将领开始强力驱赶百姓,让他们让开道路。但是这么一来却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有百姓认出了那是桓玄的车驾,立刻意识到桓玄要逃走。消息一传开,百姓们更是慌乱,不但不肯躲开,反而围拢上来,试图跟着桓玄的车驾混出城去。因为连桓玄都要逃走,可见城池定然不保,自然更要往外逃了,以免遭受刘裕兵马的荼毒。

眼见场面混乱,桓玄不得不下令兵士下狠手。若被这些百姓堵着,不知何时才能出城。于是骇人听闻的一幕发生了。城外攻城的刘裕兵马倒是没有杀死几个荆州百姓,而他们信赖的荆州之主桓玄却开始了对荆州百姓的屠杀。但凡不让道的,无论男女老少统统格杀。这些禁卫杀敌未必多强,但是杀百姓却一个个如狼似虎。骑兵冲锋向前,刀砍剑劈,人头滚滚。瞬间将拦在路上的百姓杀死上百。

眼见如此,百姓们自然是骇然四散,不敢阻拦。一边逃跑,一边咒骂连天。桓玄在禁卫骑兵的保护下冲到城门口,下令守城兵士打开城门,冲出城去。

出城之时,一名丈夫和儿子被杀的妇人歇斯底里的从旁边冲上来,手里攥着一块大石头往桓玄的车驾里砸了进去,口中尖声辱骂。那妇人立刻被禁卫骑兵砍杀,但那块石头也不偏不倚的从车窗里砸进了马车,正中桓玄额头。砸的桓玄额头上鲜血淋漓。

桓玄不敢停留,用袍袖捂着额头下令快速出城离开。一行人逃了个干干净净。

桓玄逃走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城。江陵守军本来正鼓足勇气和刘裕的兵马死磕,战局并不落下风。但桓玄逃走的消息传来,顿时士气崩溃,斗志全无。

在南城和进城的刘裕兵马死战的桓石康得知,仰天长叹。眼见士气崩溃,无力回天,桓石康心如死灰,遂率领数千兵马从北城突围冲出,往北逃往襄阳而去。

是夜三更,刘裕率大军攻入城中,扫清残敌,将桓氏盘踞数十年的荆州江陵正式占领。

……

桓玄等人在深秋寒冷的夜里惊惶逃窜。眼下只有一处可去,那便是顺江西进,去益州或者梁州暂避。桓玄的想法是去梁州。

本来益州是个好去处,入蜀之后可凭地利之优拒敌,东山再起也更有可能。不过不久前桓玄派人急命新任益州刺史毛璩率军前来救援江陵,但毛璩的兵马并没有到来,也没有任何的消息,这让桓玄有些担心毛璩的忠诚度。

其实毛氏一族一直以来都忠于桓氏。当年毛璩的父亲毛穆之跟随桓温平定成汉,立下功勋。随后跟随桓温数次北伐,被桓温视为心腹,任命他为宁州刺史,冠军将军等显赫之职。

桓温死后,桓冲依旧重用他。让毛穆之督梁州三郡军事。任命他为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等要职,可见对其器重。后毛穆之病死在巴陵,但其诸子依旧在梁益诸州任职。

毛璩是毛穆之的第三个儿子,之前在益州为官,桓玄对他颇为拉拢,篡位之后曾派人授其散骑常侍之职。毛璩表现的也很恭敬,上表表达了忠心之意。

益州刺史郭诠不久前投降刘裕之后,桓玄第一时间便想起毛璩来。毛氏在益州名望颇高,让毛璩任益州刺史当可为自己所用,也更让人放心。

若不是此番毛璩没有出兵赶来江陵救援,桓玄是断然不会对他的忠诚度产生怀疑的。不过,梁州地盘虽大,但都是崇山峻岭,非发展之地。可用者不过云中郡而已。实在太多狭小,非长居之地。所以,西逃途中,桓玄甚为犹豫。

无论如何,要去梁州也得往西逃,在巴东向北而行便可进入梁州,向西而行便可入蜀,总要先逃到巴东才成。

一行人仓皇逃窜,马不停蹄的逃了两天两夜之后,终于抵达了建平郡治所巫县,距离巴东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兵马刚刚进入巫县之中,桓玄一口水还没喝上,便有兵士前来禀报,说在巫县江面上发现了大批的水军抵达。桓玄顿时惊惶起来,他担心那是刘裕的水军追上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