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四八六章 邺城(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在兵马抵达的第一时间,朱龄石便率前军抵前,形成警戒,以防敌军趁着立足未稳突袭。后方兵马则迅速搭建帐篷,将简易营地搭建起来。

雪越下越大,天刚刚擦黑,李荣谢玩等几名将领从南城跋涉而至。见到李徽等人,自然都很高兴。李徽遂召集众将在刚刚搭好的大帐之中开会。

石炭烧的红通通的,大帐之中的温度很快便升了上来。铲掉积雪之后的地面上湿漉漉的,蒸汽在大帐之中升腾,凝结在帐篷顶部形成晶莹的水珠。条件虽然恶劣,但起码风雪不侵,也算是能够安顿。

“诸位,我两路大军历时二十余日,终于会师于此,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我可以告诉诸位,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北伐计划正在按部就班完成。现如今,周都督的兵马已经攻占信都,扼守了中山前往邺城的要害位置,为我大军攻邺城创造了条件。而邺城之敌也按照我们的设想龟缩于城中。除了邺城之外,东南各郡基本空虚。对方的意图很明显,他们想要以坚壁清野的政策让我们得不到补给。坚守城池以消耗我们,让我们在恶劣的天气下消耗掉粮食和取暖之物,逼得我们败退于此。不得不说,这是他们明智的选择。但于我们而言,却也正中下怀。我大军不必分心于周边郡县,一心攻城便可。攻克邺城,则大局已定。诸位当明白,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李徽沉声道。

众人纷纷拱手道:“主公,我等明白。”

李徽看向李荣,沉声道:“李大将军,说说你的想法。”

李荣忙上前拱手,先做了一番自我批评。

“主公,李荣先向主公告罪。我率左路军北上,路上不算顺利。渡河之时考虑不周,损失了不少兄弟和物资,其中还有数门珍贵的火炮。这是我的失职。望主公责罚,李荣绝无二言。”

李徽道:“李荣,吃一堑长一智。我一直说,大帐是系统工程,事无巨细都要考虑清楚。身为主帅,将士们的性命掌控在你手中,战斗的成败在于你的决策,决不可掉以轻心,粗心大意。主帅是那么容易当的么?当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敬畏之心,不可有省事侥幸的心态。你需反省自已,否则你终将受限于此。”

李荣躬身道:“末将受教。必当反省。”

李徽道:“你也不必太自责。此番左路军北上,攻下滑台已经周边之地,攻灭慕容超,还是有功的。经历了数场恶战,没有耽搁行程,也算是经受了考验,展现了能力。功过相抵,责罚便不必了,但也不必褒奖。这件事便翻过去吧。”

李荣道:“多谢主公。”

“说说你对眼下情形的想法吧。”李徽点头道。

李荣收拾心情,沉声道:“主公,诸位将军。我的想法是,我们当抓紧发起攻城,不可耽搁。周都督攻下信都之后,中山之敌必将反扑。周都督的兵马没有携带守城器械,守信都恐很艰难。故而早一日攻下邺城,便可早一日增援周都督,逼迫对方退兵。一旦信都失守,邺城却又未能攻下,则形势大坏。再者,天气太过恶劣,前一场大雪尚未融化,今日这场大雪又至,天气和路况将更加恶劣。我近九万大军于此,每日消耗极大,又有严寒冻伤减员,天寒受风寒流行之虞。后勤补给,粮草物资的运送将成为极大的问题,我大军将一直处在压力之下。故而早一日攻克邺城,歼灭邺城之敌,早日攻入邺城规避极寒的天气,才是我认为明智的抉择。故而我的建议是,明日一旦大雪停止,我们便发起进攻,不可耽搁。早一天攻下邺城,便早一天解除危机。不知主公和诸位是否同意。”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超石道:“我同意李大将军的看法。粮草物资消耗太大,后面的运送的根本供应不及。我大军已经开始消耗压缩干粮了。早日攻克城池是明智之举。”

其余人都表示早攻城比迟攻城好。

郑子龙却有不同看法,他说道:“早日攻城自然是好,不过也不能太急。对方兵马龟缩于邺城,据估计,兵马数量超过五万人。邺城城防坚固,以五万大军拒守,若不多想想攻城之策,多考虑周全的话,急于进攻恐遭重创。明日攻城我觉得难以实现,大军尚未安顿好,明日大量的攻城器械要组装,火炮要卸车,如何攻城的策略要制定,别说明日了,三天也未必能够发起进攻。恐怕诸位都太急了些。”

郑子龙的话也得到了部分将领的首肯。战前准备的事情太多了,敌军太多了,总不能不准备好便攻城,岂不是胡闹。

“子龙将军的话也有道理,但一切都要快速进行,绝不能拖延耽搁。我们有时间的压力。周都督那边要顶着中山之敌,承受巨大的压力。我们在这里慢悠悠的行事,周都督那边可是要顶住敌人不知多少大军的。”朱龄石道。

“是啊,正因如此,攻城才不能草率。必要谋定后动,做好准备。总不能因为时间的压力,便随意行动,造成损失,岂不损伤士气。”

“那要这么说。粮草怎么办?就算周都督顶得住,八九万大军,数万头马匹牲口的草料怎么办?能运的上来么?断了粮怎么办?”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起来,各有各的理。

李徽翘着腿喝着热茶,看着众人争执,直到他们自已停了下来,都看向李徽。

“主公,你评评理,谁说的在理?”郑子龙道。

李徽挥挥手笑道:“都坐下,喝几口热茶。茶都靓丽。这可是我大老远从淮阴带来的咱们钵池山的好茶。你们莫要浪费。”

李荣道:“主公定已经有了主意。”

李徽笑道:“诸位,不管谁有理谁没理,要的便是这股劲头。大战之前,最怕的便是你们没有想法。我来说说我的想法。都坐下。”

众人闻言纷纷坐下。李徽沉声道:“李荣说的很对,必须要抓紧时间,拖延的越久,对我们越是不利。特别是周都督那边。我虽然相信周都督的能力,但是信都一丢,我们的意图便已经暴露。魏军必然大举南下救援,信都首当其冲。当日我同周都督谈论过此事,我问他,若以三万兵马,敌军五万大军攻城,可守几日。周都督说,只要粮草充足,火药物资充足,五万之敌,他起码可以守一年。我又问他,若是八万大军攻城,且他手中物资弹药粮草都无法充足供应,对方不计代价的攻城呢?周都督告诉我,这种情形下,他或许只能守十日。”

李徽喝了口茶水继续道:“我多给了他一千只火铳,弹药五万发,手雷八千枚。要求他守二十日。周都督立下了军令状。所以,虽然周都督承受的压力巨大,我相信他能够顶得住。他的弹药很充足,粮草也不必担心,攻下了信都,必有大量粮草缴获。实在不成,他还有两万匹战马。杀了吃肉,够他们吃一个月了,呵呵。但我想,不至于到如此的地步。所以,我们暂时不必考虑周都督那边的情形。如果周都督顶不住,那么没人能够顶得住。此次北伐计划,我之所以敢如此大胆行事,便是基于周都督能给我们充足的攻城时间才敢于行动的。无此前提,则攻邺城的计划无从谈起。”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原来周澈此番进攻信都,携带了额外的军备,且立下了军令状。确实,周都督行事稳健,当年守北海城打的燕国辽西王慕容农落花流水。用兵颇有章法和策略。此番数日攻下信都,没有消耗太多的兵力和物资,这便是证明。

若能守城二十日,那么对于邺城攻城战而言,将有充足的时间。

李徽继续道:“当然,我们越早攻下邺城越好,免得夜长梦多,也免得信都兵马死伤太多。但越是如此,我们越是要关注攻城本身,而不能草率仓促行事。不要将目光关注于其他事务,而要关注攻城本身的准备。比如,眼下我们要想的是不是明日要攻城,而是要想的是……今晚兵士的防寒抗冻的事务。能不能睡得好,不受冻,才是第一要务。大雪一下,明日雪一停,天气极寒,兵士们的帐篷能不能抵御严寒?兵马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如何?这些都极大的影响接下来的攻城。所以,我们明日什么事也不用做,唯一要做的事是……”

李徽顿了顿,扫视众人道:“是加固营地,建造营墙,清扫积雪,清点物资,建立物资营地。清点兵士们身上破损的衣物手套耳套袜子等防寒衣物,治疗冻伤的兵士和受风寒的兵士。先将这些事做好,第二步才是攻城。你们懂我的意思么?战前准备,将士们是第一位的,将士们的居住环境衣食以及建康状况甚至是心理都需要调节。各营参军政委,这是你们行动起来的时候。士气调节到最高,才是作战胜利的前提。给你们两天时间,我要看到按照营地手册的标准的扎下的营盘。我不要污浊不堪,到处是泥水,没有任何防风防水乱糟糟的营地。这之后,我们再来谈论如何攻城。”

众人静静地看着李徽,都没说话,似乎若有所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