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六章 邺城(二合一)(1 / 2)
连日来,拓跋仪密切的关注着东府军大军的动向。对于东府军的行军路线和兵马构成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每天,都有大量的斥候在东府军两路大军的行军路线上侦查,不分昼夜送来最新的消息。
虽然对方两路大军的兵马有八九万之众,但拓跋仪对守城还是信心满满。因为他拥有足够的资源和人力,也拥有足够的地利。
只不过,不久前他得到了信都被另外一支东府军兵马攻克的消息,这让他倒是心中一凉。信都被攻克,最起码会带来两个问题。
其一,可以向自已提供增援的中山方向的道路被阻断,一时半会只能靠自已了。之前还寄希望于援军到来的想法只能暂时抛弃,这显然让拓跋仪感受到了压力和危机。
其二便是对方的企图如此明显,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三路大军进攻,人数超过了十余万。这根本不是为了邺城,而是为了整个关东。李徽的胃口不小,一口便要吞掉邺城以及周边的各郡,攻信都便是证明。
这更提醒拓跋仪要认真对待对方的进攻。
为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拓跋仪下令驱使城中百姓突击加固城墙和防御设施,在城墙上打造了大量的工事。并且沿着外廓城墙内侧用泥包沙袋围了三道相隔百步的巨大工事墙。这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即便城墙被攻克,魏军也要以这些工事为据点展开阻击。
与此同时,为了长久守城,保证物资的供应,做最坏的打算。拓跋仪对城中的粮草物资全部进行收缴。发布告示,禁止任何人私藏粮食,否则便是死罪。对粮草实行配给制度。除了官员兵将之外,其余任何人,要想领到配给的粮食物资便需要参加守城,当苦力搬运物资,筑造工事等等一切需要的苦役。唯有如此,才能领到当天的粮食物资。倘不参加,便要饿肚子。
这项措施的恶毒之处便在于,之前还需要驱使百姓来做苦力,协助守城。甚至还需要动用武力,经常闹出人命来。但现在,不用招呼,百姓也会主动前来。毕竟这样严寒的天气,谁也扛不住饿着肚子待在家里,那无异于等死。
而其更恶毒的地方在于,对于老弱妇孺一视同仁的做法,让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百姓根本没办法活下去。家中那些青壮不可能看着家中老小饿死,于是便只能天天出勤换取一些配给的粮食来让家中老小能够喝些稀粥勉强维持生命。
这种做法,歹毒到了骨子里。全城百姓无不诅咒拓跋仪的卑鄙和恶毒。但拓跋仪不在乎,这些百姓的死活他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邺城能否守住。哪怕城中百姓死光了,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百姓就像是野草,死了一茬,过几年又生一大堆出来。这些原来燕国的贱民,大多不对大魏忠诚,下一代反而更对大魏忠诚些。
为了防止百姓作乱,拓跋仪还制定极为严酷的苦力连坐之法。首先,任何一名百姓胆敢造反闹事,则全家诛连,全部斩杀。其次,编成十人小组的苦力,其中但有一人闹事造反,则全组全部砍头。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闹事造反,不但他同组的人全部要被砍头,家中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也一并被处死。可谓是残酷之极,毫无人性的做法。
这对于拓跋仪等人而言,其实是很正常的做法。因为这些燕国故民宛如猪狗牛羊一般。在他们眼里,他们算不得人,只是干活的牛马罢了。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城中迎来了一波自杀潮。老弱百姓为了不拖累儿孙,为了让儿孙能活下去,选择了自杀。这样家中青壮挣得的配额粮食便能省下一口,让儿孙们活下去。几天时间,成百上千的老人自杀,城中哭声一片,家家有丧。
那些被驱赶至此的百姓,来到邺城之中,不但没有居所,只住在临时的窝棚里,而且失去了一切的财产粮食。最终,却连亲人都保不住。当真凄惨无比。对拓跋仪等人的仇恨可想而知。但拓跋仪手段凶狠,城中魏军凶残之极,便也只能忍气吞声,草草将老人埋葬。毕竟还有妻儿要活命。
拓跋仪对人命是不关心的,但他听从了身边幕僚的建议,决定稍微放宽一些规矩。对身高三尺半以下的孩童给予半一些粮食的供给。三尺半以上的孩童便需要做工,换取成人半份的报酬。另外增加了半份干活卖力的苦力的报酬。毕竟大战在即,拓跋仪不希望城中出事。
腊月初三日,天气阴沉,铅云低垂。
中午时分,正在邺城军衙后堂和弟弟阴平公镇东将军拓跋烈饮酒的拓跋仪得到了禀报,说东府军兵马已经抵达。
拓跋仪和拓跋烈连忙带着人赶往南城城头。但见城外白茫茫的山野之中,一支大军高擎血色大旗,踏着冰雪,顶着寒风抵达。
南城兵马,那是东府军的南路李荣的大军。在渡河失误之后,他们耽搁了三天时间,终于抵达邺城城下。
面对汹涌而来的东府军兵马,拓跋仪紧皱眉头,陷入沉思。
拓跋烈脸上红红的,喷着酒气道:“兄长,对方南路兵马人数不多啊,看样子不过两三万人。他们怎敢如此轻视我们,这么点兵马便敢前来?莫如趁其立足未稳,出城袭击。先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一旁的拓跋仪的儿子拓跋干点头道:“叔父所言极是,父王,儿愿率两万骑兵出城袭营,必占先机。先将这支敌军杀的落花流水再说。”
拓跋仪沉声道:“东路东府军兵马今辰斥候探知,已在四十里外。此刻应该已经快到了。本来东府军两军相隔两日抵达,我确有袭击之心,但现在恐怕不宜了。除非一两个时辰之内能够解决战斗,否则一旦被纠缠,恐得不偿失。”
拓跋烈道:“我去袭营,一个时辰足矣。若不能得手,我愿领罪。”
拓跋仪动了动嘴唇,脑子里权衡一番,终于还是求稳的心态占了上风。他摆手道:“不可。此刻不宜冒险,风雪将至,天气对他们将极为不利。我们只需守住邺城十日,他们便将面临绝境。乌代,不必急于一时,他们其实已经入觳了。”
拓跋烈只得道:“既然如此,听阿兄的便是。”
拓跋仪的谨慎固然是对的,但他也确实因此丧失了以多打少的一个最后的时间差。此刻东路李徽的大军还在二十里之外。以李徽大军行进的速度,起码需要两个时辰才能抵达。而两个时辰,足够魏军骑兵组织数万骑兵出城对李荣的兵马发起袭击。
虽然胜负未必如拓跋烈和拓跋干等人说的那样易如反掌。但是机会颇大。毕竟李荣的兵马立足未稳,人数又占劣势,且没有任何的准备。这或许是最接近逐个击破的一次机会。
傍晚时分,随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拓跋仪再一次接到了禀报。东城方向,东府军的东路大军已经到来。
拓跋仪前往查看,在雾蒙蒙的大雪之中,东府军铺天盖地的模糊的身影在城下雪原之上出现。即便距离尚有数里之遥,随着东北风带来的强烈的杀意和压迫感,那种人声鼎沸人嘶马叫的声音,还是让拓跋仪暗暗心惊。
至此,拓跋仪再无主动出击的可能。城下两支东府军成功会师,人数已达近九万之众。超出了城中兵马数万,拓跋仪更不可能冒险出击了。
鹅毛大雪落下,天地一片白茫茫。李徽的大军趁着最后的亮光迅速开始在距离邺城东城四里外的雪地上扎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