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五一零章 授爵(二合一)(1 / 2)

加入书签

三月,温煦的风已经吹到了大晋都城建康。春寒依旧料峭,但万物勃发之势已经势不可挡。

对大晋上下官员百姓而言,他们总算是过了一段安静的日子。连番大乱之后,百姓的生活远远没有恢复,今冬严寒,不少人饥寒交迫没能熬过这个冬天,京城外的荒山野地又多了不少新坟。但是,对于活着的人而言,总归是不必经受战乱流离之苦,日子也有了盼头。

特别是在正月里,一个令人炸裂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更是让大晋的百姓们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一般的欢喜了起来。那便是李徽率领的东府军北伐进军关东,收复了关东东南大片故土的消息。

本来,普通百姓对于国家大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家的温饱和生存问题。但对大晋上下而言,无论是身处高位者还是贩夫走卒之辈,在他们内心里都有一个特殊的情结。就好像是女人的敏感点一般,埋藏在神秘的角落,遭到触碰和撩拨之后便会不由自主的起反应。

如今的大晋乃是当年五胡入侵之时被迫南下的产物。永嘉年间的那场浩劫,数以百万计的北方百姓被迫南渡,一路哀嚎哭泣,仓皇流离的情形至今依旧在很多人的记忆之中。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很久远,但其实也不过是八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许多百姓在南渡时还是几岁的幼童,至今健在者仍旧不少。

更不用说,那是一段过程。在永嘉之后的数十年,陆陆续续又有许多百姓南渡寻求栖身之地,来到江南侨乡安身立命。

如今的大晋司马氏,各大北方侨姓豪族士人都是从那时陆续南下的。他们虽重建了大晋,但对于那件事的恐惧和关心,不甘和痛苦依旧记忆犹新。他们的儿女子孙也会被谆谆告知此事,要他们不忘这段痛苦的记忆。

在京城,如今的七十万军民之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北方南徙之人。

胡族的威胁,北方家园的沦丧之痛便是大晋百姓的敏感点。这一点,不管你是豪门高阀还是引车卖浆之流,都是相同的。他们的潜意识里最恐惧的便是有朝一日凶神恶煞般的五胡铁蹄越过大江,踏碎他们的一切。

正因为如此,在大晋,北伐者都会望实俱增,很多人都期望他们打破心魔。当然因为种种原因,北伐尚未有成功者。

大晋内部虽然这些年来攻伐不断,也不乏有野心家想要代晋而立,最后都被遏止。如桓温等人,最终也不得不考量后果。因为外部的压力在,内部世家大族联手遏止,必生大乱。这会给胡族以南下的契机。这一类人往往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一个原因便也是因为担心胡族南下之忧。

此番捷报传来,李徽的东府军攻克邺城信都,占领关东东南半壁,歼敌近十万。朝廷上下,乃至大晋百姓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尽管这和他们的生计毫无关联,但这样的事自然是令人兴奋的。

连日来,京城上下议论纷纷,大街小巷茶馆酒肆之中都是东府军北伐的话题。善言者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将战争经过口沫横飞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惹得众人啧啧惊叹,欣喜不已。

李徽本在百姓之中口碑不恶。当年东府军协助北府军击败秦国,以及李徽向来注重赈济百姓,爱护百姓。不久前将篡夺帝位的逆贼桓玄赶出京城,更是为匡扶晋室立下大功。而且李徽占领京城之后主动退兵之举都给他加了不少分。有许多人认为,李徽并非如传言的那般有篡夺之心,反而顾全大局,懂得进退。虽在徐州有割据之嫌,但却无威逼朝廷之意,至今仍为朝廷所辖,说他有反意,那显然是栽赃污蔑之举。

此番李徽主动北伐,收复关东东南,灭燕国败魏国,显然证明了他一心为大晋的忠心。

诸般议论沸沸扬扬,李徽的声望水涨船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敬若神明一般。

这显然是李徽北伐之前便希望看到的结果。李徽之所以北伐,便是要抗衡刘裕之功,增加自已的声望。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朝廷之中,在得到李徽的奏报之后也是反应颇为热烈。至少表面上如此。

特别是对司马德宗而言,李徽北伐取得的成功让他颇为欣喜。司马德宗清楚自已的处境,他知道自已如今的地位处在微妙的境地。自已虽幸运的重新回到了宝座上,但这宝座并不稳当。

刘裕攻灭了桓玄,这当然是好事。但刘裕的独大也让司马德宗感受到极大的不安全。如果没有人抗衡刘裕的势力,自已这个皇帝便是摆设,会像以前一样,一旦不合刘裕之意便会被踢下皇位。

这大半年来,司马德宗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刘裕虽并不在京城,但他通过王谧掌控朝廷大小事务,安插重要官职,任命地方官员。司马德宗明知道他在迅速的培植自已的势力,掌控朝廷的权力,但他无法反抗。京城之中只有谢琰等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但司马德宗为了保全自已,也不敢附和。最多只是对谢琰的奏议也加以支持,尽量让谢琰拥有话语权。但这么做显然是不够的,并不能遏止刘裕权力的扩张。

在这种情形下,司马德宗需要一个人出来平衡刘裕膨胀的权力。而这个人,无疑便是李徽。

但李徽这个人似乎与世无争,当初司马德宗授予他朝廷要职,便是希望他在朝廷事务上发挥作用。但李徽却似乎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甚至连扬州牧的官职都让给了刘裕,似乎是对刘裕服软,这让司马德宗颇为失望。

如今,李徽出兵北伐,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无疑让司马德宗喜出望外。李徽的声望地位的提升,可以大大的冲抵刘裕的功劳和声望。刘裕固然有匡扶社稷之功,这功劳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几乎无人能及。而李徽现在北伐的进展,将大大的冲销其势不可挡的一家独大的局面。

司马德宗需要这样的平衡。只要刘裕和李徽之间能保持平衡的实力和声望,那么自已便是安全的。无论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举妄动。这就像是当初的桓温和王谢等人一样,互相牵制对手,互相忌惮对手,便没有人敢篡夺大位,可保大晋国祚安全。

司马德宗为了强化这种格局,在得知捷报之后,便主持朝会,讨论对李徽的封赏事宜。他必须在朝廷层面上肯定李徽取得的进展,以达到平衡二者的目的。

朝会上,群臣也纷纷肯定了李徽北伐取得的成绩。但问题是,李徽的官职和爵位已经很高了,能够褒奖他什么呢?

司马德宗给出的提议是,封李徽王爵。

此言一出,顿时众臣吵作一团。王谧当场发难,进言道:“李徽北伐,只是取得邺城之地。关东之地尚有大片在魏军之手。以此暂时的功劳,不足以肯定北伐的成功。后续若魏军反击,东府军丢了关东收复之地的话,岂非成了笑话。况且,宋公匡扶社稷攻灭桓玄之功甚伟,都没有被封王爵,现在却因为李徽收复邺城这点功劳便封他为王爵,此非朝廷封赏公平之道。此事务必慎重。”

谢琰当即反驳道:“当初议宋公王爵之事,李徽并无二言,还上奏表示支持。是宋公自已推辞,最后以十郡之地建宋国,封宋公。非朝廷不褒奖宋公之功,是宋公自已不受,上下皆无人反对,又怎是朝廷之过。”

王谧道:“宋公不受,那是宋公高风亮节,谦逊之举。这半年来,宋公率军攻梁益之地,平复地方叛乱。如今西北之地尽皆平复,此靖难平叛,安定西北之功和李徽北伐收复了关东东南的一小片地方岂能同日而语?宋公不受王爵,李徽更没有资格受王爵。否则焉有公平可言?朝廷制度岂非混乱?赏罚不明,岂非令天下人寒心?朝廷务必三思而行。”

谢琰道:“匡扶社稷之功,难道李徽便无此功?桓玄是如何被赶出京城的?此乃李大人和宋公携手而为,桓贼才被攻灭。论高风亮节,李大人不遑多让。有巨功而不贪权势,你王谧的扬州刺史之职是谁让给你的?当初司马道子当政之时,朝廷曾议授李大人淮南王之爵,李大人也推辞不受。此事陛下当知。多年来李大人扼守徐青安宁,多次挽救危局,不知宋公这些年来做了些什么?累功而论,李刺史而下还有谁与之论?”

双方众人陷入争论之中,各不相让,吵闹不休。

司马德宗见状,开口道:“刘裕李徽,皆为我大晋功勋之臣,砥柱中流。二人匡扶我大晋社稷,立下莫大功勋,本是大晋双壁,无分上下。既论王爵,二人都是够资格的。莫如皆封王爵,既显恩赏,又释纷扰。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一听,都无话可说。陛下要一碗水端平,同时加封刘裕李徽王爵,虽然内心里觉得对方不配,但不失为均衡之策,谁也不吃亏。

对王谧等人而言,无非是因为封李徽王爵让刘裕居于人后,故而护主反对。现在既然两人皆封王爵,那便没有这个问题了。

于是众人纷纷表示可行。接下来开始议论王爵封号的问题。

刘裕封宋王已然是固有名号,且这封异姓王爵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以其出生之地曾有的故国为封号,以示传承之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