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五一一章 收留(二合一)(1 / 2)

加入书签

李徽于二月中回到了淮阴。

目前前方战事停顿,兵马正在休整补给,中山魏军大军云集,在一切准备周全之前,李徽并不打算贸然进攻。

关东收复之地的官僚系统正在建立,各郡县人员到位之后,要积极的恢复正常民生和社会状态。许多事千头百绪,要在短时间里建立雏形。

苻朗李荣等人留在邺城督办这些事,利用这个机会,李徽回到淮阴办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实现自已在作战体系上的某些想法。特别是即将春暖花开,很快就要面对魏军的大举进攻。而冰雪融化之后的作战模式,便不再是去年冬天利用大雪天气所能进行的作战手段。

魏军的骑兵之强悍已经在邺城之战中得到了验证。东府军有强大火器的情形下,依旧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才取胜。这还是在自已轰杀了对方主将的情形之下。

所以,在冰雪融化之后,魏军的战斗力将得以释放。

如果说,李徽的目标只是夺取关东东南之地的话,拿下了信都东南之地便罢手的话,那么倒也不必有太大的担心。只需要补充弹药,做好城池的防守,便可以倨守城池的方式来应付对手。只要不进行野战,那么东府军必然占据优势。

但问题是,李徽的目标是进一步的进攻,夺取中山常山雁门幽州。最终彻底的将魏军赶出关东,赶回草原大漠上去。

然而,一旦进攻,便避免不了进行大规模的野外作战。魏军绝无可能躲在中山或者其他城池里被动挨打。他们必会像拓跋烈所做的那样,率领骑兵猛冲猛打,发挥他们骑兵作战的优势和特长。而以邺城之战的教训来看,这将会给东府军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大量的伤亡。

东府军的火器和手雷固然凶猛,但显然还没到能够拒敌于阵型之外的程度。火器的数量和射程,手雷的爆炸威力以及使用的范围都有局限。在对方速度极快的冲锋之下,这种短距离的火器狙杀,数十步范围内的手雷洗地确实能够快速的大面积的杀伤对手。但是无法阻止悍不畏死的对方突进到阵型前。

李徽需要的是配合火器手雷和箭支打击的快速的防御体系。

在野战状态下,遭遇对方骑兵的进攻,不可能在短时间里便建立防御工事以拒止。建造一道简单的一人高的土墙,便需要兵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气力。而这些土墙只能起到短时间的防护力。在对方骑兵的冲击下会土崩瓦解。况且,这还是在提前发现敌军的踪迹,有充足时间进行工事的建造的前提之下。

这个问题李徽很早就在思考如何解决,也确实有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说冲锋车,以铰链连接的冲锋车高达丈许,且可以在短时间里形成宽达数里的屏障工事,并可供兵马在后方进行打击。这便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手段。事实证明也是极为有效的。

但问题是,冲锋车是为攻城作战准备的推进车辆,造价不菲。需要用硬木打造,巨大的挡板还需要蒙上铁皮做好防护。一辆冲锋车的造价是普通大车的十倍以上。而且携带这些车辆本身就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百上千辆的冲锋车随军行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大量的人力畜力都要投入其中。由于其自身的自重很大,也不能作为运送物资的车辆使用。

领军作战的人都知道,一支军队每多增加一部分人力和畜力,其相应的后勤保障都会增加许多。这部分人的吃喝拉撒粮草物资的消耗,还有相应的维修材料的携带工匠的配备,都将是一件麻烦事。不夸张的说,大军长途作战,一名兵士所消耗的粮草物资需要另外三人的背负携带才能保障。牲畜也不遑多让。

虽然东府军有压缩干粮等手段来维持,但也好不了多少。

在东府军前方作战的时间里,十余万东府军的物资供给可是靠着后方近二十万人的运输粮草物资的人力进行一站一站的保障供给的。

所以,冲锋车无法随军太多,也只能建立打击防线,而面对骑兵的冲锋,光是这一道防线是远远不够的。这在邺城之战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办法便是携带拒马进行外围防冲击的布置。但这种手段显然也是不能大规模的实施的。拒马需要大量的车辆运输,需要大量的木料制造。在城池要道小范围的这么做是可以的。但在野外作战,对方四面八方冲锋过来,那得需要多少拒马才能起到阻拦的作用。这种手段显然不合用。

李徽曾在火器上想办法做文章。比如他曾命兵工厂研制地雷,希望在短时间内埋设在敌军的进攻路线上,起到阻敌的效果。但地雷需要大量的雷汞引信,对方骑兵踩踏其上才能爆炸。雷汞的提炼本就极为艰难,供给火炮炮弹尚且不足,更别说用在地雷上了。造价昂贵不说,而且这些东西一旦埋设之后,之后的回收是个大问题。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的麻烦。

并且和拒马一样,地雷就算能造出来,又怎么可能大规模的埋设在战场周边,那得需要多少地雷?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李徽权衡之后,摒弃了这种做法。地雷是有用的,但只适合一些狭窄的路口和必经之路的地形,绝非是大规模的平畴野战,面临对方大数量大范围各个方向的骑兵冲锋作战上。

同样,对有人提出的洒下成千上万的三角钉刺,阻挡敌人进攻的想法,李徽也认为是不可行的。数以万计的铁钉刺洒入战场之中,固然能够起到作用。但那同样无法回收,将来贻害无穷。李徽对此是不能接受的。

李徽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在发现敌情之后迅速的大范围的布防,又能够对敌军骑兵进行阻挡杀伤。布置方便快捷,造价也不昂贵,携带还很方便。并且事后还可迅速清除的防御手段。

没人认为世上有这种防御手段,但他们不是李徽,他们不知道李徽见识许多他们从未见识过的东西。

基于周澈提出的最传统的绊马索的提议,李徽瞬间想到了一个东西。那便是铁丝网。

徐州现在拥有数处铁矿的开采,冶炼能力也惊人。冶炼出来的铁的数量已经很庞大。在冶炼技术和工艺上也有较大的突破。铁丝网所需的铁数量并不多,在李徽看来,制作应该不会太难。如果能够制作大量的铁丝网,则可完美的解决大范围的迅速布设防线的难题。

铁丝网的拦阻能力定然比绳索好上许多倍,对方一旦快速冲锋撞上,必然没什么好果子吃。而铁丝网上的刺疙瘩将是撕扯对手的利器,强大的冲击之下,铁刺可以扯开盔甲,撕开血肉。而且在战斗结束之后,还可进行回收,或者堆积在一起,不至于造成难以解决的后续问题。

在李徽看过的那些后世的电影电视剧之中,铁丝网和机枪的搭配似乎是绝配。虽然东府军没有机枪,但铁丝网配火铳和大炮那也必然是效果拔群。

故而,此次李徽回淮阴,便是要去实践自已的想法。一旦制造成功,这玩意短时间内便可生产出不少。只需数十辆大车运送的量,便可供大军在营地周围布设数圈阻拦工事。既省钱又实用。

除了这件事之外,李徽此番回淮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带一个人回去见阿珠。

二月初的时候,信都城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虽然衣衫褴褛满脸风尘,但他却骑着马,带着兵刃。城头兵马听到他在城下大声喊叫,说要见李徽。遂禀报信都守将朱龄石。

朱龄石放他进城之后一问,那青年自称叫慕容奇,是燕国太原王慕容楷之子。也就是说,他是阿珠的亲侄儿。

但此人身上没有任何的可以证明自已身份的东西,朱龄石有些怀疑。不过他的叙述完整,并无破绽。朱龄石只得将他送往邺城去见李徽。

李徽也并不认识慕容奇,不过从他的相貌上看,倒是和慕容楷有些相像。从慕容奇描述的他在龙城的参与的事情和遭遇的事情来看似乎不似作伪。慕容奇的狼形玉佩被拿去交差,证明慕容奇已经死去,故而这最重要的信物失去。但李徽其实已经相信了他的话。信物不重要,询问叙述的内容是否合理和严丝合缝才可信。

慕容奇来此的目的是走投无路,只能来投奔自已的姑母慕容珠,以求安身立命。

李徽也想彻底的弄清楚他真实的身份,所以决定带他回淮阴见阿珠。根据慕容奇的描述,阿珠和他是见过的,而且他还见过自已的儿子李泰,还曾和他玩耍过。

如果他真的是慕容楷的儿子,如今走投无路无处可去,那么作为他的姑母,阿珠定然也会很高兴看到哥哥的儿子。

李徽回到淮阴,家中众人尽皆欢喜。当晚张彤云率家中众人设宴为李徽接风洗尘,相聚甚欢。

当晚,李徽躺在房中温暖的被褥之中的时候,发出满足的叹息。这数月以来,饱受风霜侵袭之苦,无比想念家中温暖的床铺,躺下之后,真是一辈子也不想起身来。

张彤云沐浴之后回到房中,见李徽已经上床,于是坐在床头,伸手在李徽胡子拉碴的脸上摩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