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元帅府(1 / 2)

加入书签

却说当日众将官入城,直入元帅府议事。待他们全都进去后,元帅府便直接关上了大门,而后一队队士兵便将整个元帅府重重围住,百步之内,无人能够靠近。

当日府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任何人知道。只有住在元帅府周遭的一些民众,隐约能够感受到,里面的一些不寻常的动静。虽然令人好奇,可是,终究无人能够靠近帅府,所以,也就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那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只不过,那一天一直到后半夜,都不断有人从元帅府进进出出的,而每当偶尔大门被开启时,便能听见从里面传出来令人寒毛直竖的惨叫声,随着大门重新关闭便又消失了,恍如幻听。入夜宵禁后,附近的居民中有一些胆大的,倒是耐不住好奇,于自家中偷偷的透过门缝、墙缝往帅府偷瞧。却见一些士兵时不时便会从里面扛着麻袋出来,将其扔上马车,随即便运走了。麻袋里面装的是什么,黑灯瞎火的,自然是看不清楚的。可是,透过那些麻袋的形状,许多人多多少少已经意识到,那里面到底是什么了。

那一天元帅府中发生的诸般事情、种种声音,实在是过于惊悚、恐怖了。之后,大部分目击者及听众,都选择了对此三缄其口。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些事情还是不可避免的慢慢传出一些片段来。然而,这件事情更具体的细节真相,始终都是缺失的。而且无论是那些见到或是听到些什么的人,也大都对此讳莫如深,不敢多谈。而直到新皇登基,那一天帅府的种种动静,更是仿佛从没有发生过一般,沉寂了下去。

之后,新皇帝陆陆续续的提拔了近二百位武将,并且其品级基本都在五品以上。然后,又将城外的驻军进行了一番大规模调动,据说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兵力,被调派往各个地方,同时调动地方兵员赴京戍守的军令也同时从京城发了出去。这其中有一些事情,杨修也是知道的,身为吏部侍郎,类似官员升迁之类的事情,按程序,毕竟还是要经他手,进行办理的。虽说武职的考核、升迁之权在兵部,但程序上还是要经过吏部的,哪怕只是走个形式,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对武将系统的一种制衡吧。只不过,这种事儿,杨修到底也不过就是过目了一下名单而已,真要说看清里面的门门道道,那就非他所能的了。但,军队系统发生大规模的变动,这一点却是明摆着的。另外一点,无论是文官系统还是武将系统,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忽然之间多出来这么多的职务空缺,这是怎么回事儿?虽然,新皇登基,肯定要广布恩泽,提拔一批新人的,只是一下子就提起二百多位五品以上武职,这个还是有点夸张的。而原本在那些职位上的人呢?杨修在听闻坊间有关元帅府那一天的种种传闻后,便很自然的把这两件事情联想到一起了,当真是细思极恐啊。而当日那两百多进入元帅府,披麻戴孝的将官,此后便不知下落了,难不成全都……?那可都是有具体职务的高阶武官啊,就这么杳无音讯了,即便是以杨修的心境,想到这件事情时,也仿佛感觉到了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气侵入身体里,让人不寒而栗,瑟瑟发抖。此事若真的如杨修所想的话,那杨豪分明就是在作死啊!

整个人朝的军队,若按驻地粗分的话,可分为三大部分:中央军(禁军)、边防军、地方军。这其中,真正有战力的军队,北境的边军三十万,戍守京城的禁军三十万,地方军二十万。这八十万的军队里,五品以上的高阶将官总共约有一千五百人。这其中有不少还是只有品秩的虚职的,大多都是皇帝用来奖赏的,并无实权。这与当年老皇帝曾经亲自封张恪为六品“扬威少将军”的情况类似。像这种顶着个将军头衔也有不少人,但他们手底下普遍是一个兵都没有的,甚至许多人连相应的俸禄、待遇也没有,是真正的有名无实。

然而,当日那两百多武官,却是守卫京城的禁军中,实打实的有职有权的高阶武官,甚至可以说是禁军中的绝对核心。这便是为什么杨修觉得新皇帝这是在作死的原因。他为什么要用这么激烈的手段,对待禁军的领导层呢?他在忌惮他们什么?想到那两百多人是披麻戴孝进入元帅府的,这自然是因为陈庆之被奸人所害的缘故,故然这也的确可以视作非常激烈的态度表达的。但照道理,那也是针对汪直而来的啊,新皇帝没必要为此反应这么大吧?但如今看来,他们的这一行为,似乎还真的极大的触怒了新皇帝,以至于他竟然把他们一锅端了。如此反常,莫非害死陈元帅的人,其实并不是汪直,而是……?否则的话,这件事情根本就说不通的。

杨修还真的是一个心思缜密、机敏智慧、善解人意之人。仅凭着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以及相关人等的行为、反应等,经过一番细致分析后,就将事情的真相猜测、还原得八九不离十了。只是,知道真相又能怎么样了。如今新皇帝已经大权在握,朝中有分量的大臣,不是投诚效忠,便是明哲保身了。杨修相信,绝对不会只有他一个人对陈庆之的死有怀疑。比如周衍老太师、唐龙宗师、郭守敬老大人、礼部尚书崔浩等人都托病,没有去参加新皇帝登基的晚宴,这就很有问题了。然而,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坐看宁王登上了大位。显然,这些人都选择了在这个时候,暂避其锋芒,以图后计。毕竟,他连陈庆之都敢杀了,还能指望他对谁心慈手软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