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章 筹物资(2 / 2)

加入书签

高芝是接触过宁王的,对他可没留下什么好印象。没想到,如今人家竟然做了皇帝。张恪担心这家伙会给他们这些人穿小鞋,高芝也觉得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的。而为了应对来自于新皇帝的可能的报复,便需要未雨绸缪,做一些防范措施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事,还是要先保证有饭吃,活下去。为此,他们急需大量的粮食。不过,一个民间人士,忽然之间要囤积大量粮食,毕竟还是有点敏感的。而为了避免麻烦,也为了不留下什么把柄,此次物资还是借用了为灾区募捐、赈济灾民的名义的。旱灾毕竟还在持续,赈灾更不能停,所以这个理由倒也名正言顺,挑不出任何毛病。当然做戏还是要做全套的,因此高芝还是在青龙城好好地组织了数场赈灾义演之类的慈善募捐活动的。

话说,自青龙城市舶司开埠以来,海上贸易,风生水起,发展势头一直都迅猛无比。青龙城的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依靠着海洋贸易,许多人赚得盆满钵满的。让他们为灾民们出点血,做做慈善,那也是应该的。在以矾楼的名义,牵头组织这些慈善活动的同时,高芝还去找了苏沐和周通,请他们出面说了些话。苏沐自不必说,作为一城之主,主政青龙城以来,成绩斐然,自然是话语权十足。而作为如今的市舶使,周通如今在青龙城商界,那也是极有份量的存在的。毕竟有那么多人、那么多生意都是围绕着市舶司在转的。而有了矾楼、高家、市舶司甚至是青龙城城主苏沐这些大佬的背书,这些活动自然成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并募集了大量钱财、物资,这当然也就不在话下呢。

不过,当高芝看到统计数字后,还是被吓了一跳。此次,短短几天时间,筹集到的物资,折算后,其价值居然高达百万两银子。要知道矾楼一年上缴的税,也不过五十万两,那便已经是人朝数得着的纳税大户了。可是,这才几天时间,就能筹集到如此之多的物资,青龙城如今这么富有了吗?要知道,虽然发动人脉,举办了这些活动,但更多的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高芝还真的没有很认真对待这事儿,也没有具体的想要借此筹集到多少多少善款的。因此,她还真的只是随意弄了弄,唯二算是比较认真的动用到的关系,便是她亲自去拜访了苏沐和周通了。没想到,就是这样子,仓促之下办的活动,也能筹集到这么多,那要是认真一点,往死里弄的话,那不得吓死人了啊?

这个事儿,一来说明了青龙城的经济实力确实比以前强了许多。但更让高芝惊讶的则是:以张恪为中心的这帮人,他们围绕着市舶司、海船、海贸、官方、民间、红民国等组成的海贸关系网,具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而听张恪说,他还在北方建立了互市市场和一个大型畜牧场。高芝虽然没去过,不知其详,但听起来,那跟“市舶司”似乎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所有的这些,便是张恪如今掌握着的隐性的实力吗?他还有没有隐藏着的,其它的东西呢?

仔细想想的话,从人朝的北方到东边、从朝堂到民间、从东海之外到北境异域,竟然都有着张恪的身影,并且还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起着主导作用的。高芝越是细想下,越是感到吃惊。这些事情若是分开来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好像没什么。可是若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的话,这一切,不可能是巧合的吧?莫非,真的是他有意的在进行布局?若是这样的话,那个男孩……他究竟在思考着什么呢?考虑到目前的政治环境,莫非他早就预感到,朝廷会变天,因此早早的就在为此做着准备?可这些事情,可都是开始于好几年前的,那个时候他不过才十几岁吧,怎么可能开始想这么遥不可及的事情的?这家伙,未免也太神了吧?高芝带着既惊奇又崇拜的心情想着,莫名的又有着好几分骄傲呢!

从青龙城出发,中间能走水路的,便尽可能的走水路,实在不行,再转到骡马车上。毕竟数千里路了,若全都只用骡马车去运输的话,那要走到猴年马月才能到西南啊?这也是高芝必须回来亲自走一趟的原因。不过,到了青龙城后,有高家的族人、有苏沐、周通等人的帮忙协调,许多事情都比较容易处理。只是在最终的运输路线以及在途中一些节点的交接细节上还需要高芝来拍板,不过问题都不大。矾楼的商业网络还是很成熟、完善的,这些事情若是交由旁人来做,还真的会两眼一抹黑,但对高芝而言,却更像是在“例行公事”而已。

经过测算,这一路,可能要走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其实已经不算慢了,但高芝对这个效率,却还是有些不太满意。为此,她还数次召集手下的人开会,要他们再想办法优化一下转运的效率。西南地区这几年损失了不少人口,但毕竟还有几百万人,雨水至今还没下来,这些人目前还需要朝廷来养活,最低的要求是不能再饿死人了。而这些事情,如今便都压在了张恪和周勃的肩上了。高芝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一刻也不敢懈怠,努力的要力求做得更好。虽然都明白,这事儿不可能一直持续,终究还是要老天爷下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现在,也只能尽量先想办法坚持了,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西南百姓饿死的。唉,都是因为朝堂忽然变天了,而他们对于新上来的那一位,实在是缺乏"信心",才使得他们不得不想办法自力更生。好不容易才平定了西南的乱局,本想着这里的百姓终于能够苦尽甘来了,却又偏偏在这个时候变天了,真是时也,命也啊!然而,也只有迎难而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