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6章 史上第一次炮战(1 / 2)

加入书签

经过哨骑多日的侦察,李彻最终选择了一处名为狼尾滩的地方。

此地距离寿州城仅约五里,河道在此处骤然收束,是上下游数十里内最狭窄的浅滩。

且水流相对平缓,水下暗礁较少,无疑是架设浮桥的理想地点。

当然,此地如此重要,南岸守将自然不会忽视。

镇守寿州的主将名为刘仁詹,在南军中以稳健善战著称。

此人并非独孤宏那般短板明显,更非郑茂那样的纸上谈兵之徒。

而是实打实凭借军功升迁上来的将领,作战经验丰富。

他早已在狼尾滩对面的南岸高地上,修筑了连绵的营垒和数十座望楼。

并日夜派哨兵监视江面,江边还设置了鹿角、铁蒺藜等障碍物。

想在刘仁詹的眼皮子底下安然渡河,无异于痴人说梦。

李彻思虑过后,就下达了决断,既然偷渡不成,那便强攻!

他任命王三春为渡河先锋,率三万精锐步卒,携带大量辅兵和造桥材料,进驻狼尾滩北岸。

随后,奉军开始砍伐林木,平整土地,修建营寨。

果然,奉军在北岸的动向第一时间就被南岸的哨兵发现,快马流星报入寿州城中。

刘仁詹闻讯,立刻亲率两万主力,并征调大量民夫,迅速增援南岸阵地。

一时间,淮河两岸旌旗招展,鼓角相闻,双方大军隔着一里多宽的河面开始对峙。

古代架设浮桥,方法不外乎两种:

一是‘连舟为桥’,将大量船只并排连接,上铺木板,搭起一座简易的浮桥。

二是‘浮运架桥法’,用木浮排承载条石,退潮时运输石材至桥墩间,涨潮时浮排托起条石调整就位。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在河面上进行长时间作业。

在敌军严阵以待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三春几次用小股部队乘坐木排试探南岸,都被密集的箭雨逼退。

李彻在中军大帐接到王三春的回报,并不意外。

他看向侍立一旁的秋白,沉声道:“传令黎晟、张能,舰队清除南岸敌军工事,压制其远程火力,掩护我军架桥!”

。。。。。。

翌日,凌晨。

江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晨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两岸。

南岸叛军哨兵像往常一样,注视着雾气朦胧的江面。

忽然,一名哨兵望向江面,随后僵住了。

他用力眨了眨眼,惊恐地指向雾气深处:“那......那是什么?!”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雾霭之中,一个个庞大的黑影正缓缓显现轮廓。

它们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最终连成一片,如同从水底浮起的巨兽群落。

“敌袭!是船!奉军的船!!!”

凄厉的警哨声瞬间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军官们声嘶力竭地吼叫着,士兵们慌乱地抓起武器,冲向防御阵地。

弓弩手迅速在岸边列队,紧张的弓弦拉拽声此起彼伏。

隐藏在各处的火炮也褪去了炮衣,炮手们手忙脚乱地开始装填。

而此时,奉国舰队已经冲破了最后的薄雾,清晰地展现在南岸守军面前。

二十余艘体型修长、帆樯林立的飞剪船劈开平静的江水,桅杆顶端的奉字军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旗舰‘镇海号’的舰桥上,舰队总督黎晟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看了看天色,又估算了一下与南岸的距离,果断下达命令:

“各舰听令,进入预定炮击阵位!”

“目标,南岸敌军工事、炮台、兵力集结区域。”

“装填炮弹,三轮急促射,开始!”

旗语迅速打出,各舰回应旗同时升起。

下一刻,奉军舰队靠近南岸的一侧,密密麻麻的炮窗被推开,一门门森冷的炮管弹出脑袋。

“开火!”

随着黎晟一声令下,镇海号旗舰率先发出了怒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