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三五)(1 / 2)

加入书签

第165章 陶罐秘藏,家山遗逢 戈壁的风裹着沙砾,在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间呼啸穿行,卷起的沙尘像流动的金雾,将正午的日头滤得只剩一圈朦胧的光晕。陈轩蹲在半埋于沙中的夯土墙角,指尖抚过墙面上风化龟裂的纹路,那些曾经刻画着游牧部落图腾的痕迹,如今已模糊得只剩浅浅的凹陷,仿佛是时光啃噬后留下的齿痕。

“陈哥,你看这儿!”

苏晴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兴奋,穿透风声传了过来。她半跪在不远处一座坍塌的土屋遗址前,单反相机随手搁在沙地上,镜头盖都没来得及盖,沾满细沙的手指正指着地面一道被风沙勾勒出的弧形轮廓。小林紧随其后,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工兵铲,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浮沙,生怕碰坏了底下可能存在的东西。

陈轩快步走过去,蹲下身时,目光立刻被那道轮廓吸引——那是半截埋在沙里的陶罐边缘,粗粝的陶壁呈深褐色,表面没有任何繁复的纹饰,只在口沿处有一圈简单的弦纹,朴素得像是普通农家用来盛水的器皿。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陶土的质地异常致密,在阳光下泛着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绝非寻常民用陶器可比。

“小心点,别用铲子直接碰。”陈轩按住小林的手,从背包里取出一副细棉手套戴上,“这陶罐看起来年代不短,陶壁可能已经酥化了,硬撬容易碎。”

他接过小林手里的工兵铲,转而用铲背轻轻拍打陶罐周围的沙土,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安抚一件易碎的珍宝。苏晴则早已端起相机,调整到微距模式,镜头对准陶罐与沙土接触的缝隙,连一丝细微的纹路都不肯放过。快门声在空旷的遗址里显得格外清晰,与风声交织成一种独特的节奏。

“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个罐子?”小林一边帮着清理周围的沙堆,一边忍不住开口,“看这古城的规模,以前应该是个小聚落,按说不该有这么精致的东西。”

陈轩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落在陶罐口沿那圈弦纹上,忽然皱起了眉。他伸出戴着手套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弦纹的凹槽,指尖传来的触感有些异样——那凹槽并非平滑的,而是刻着极浅极细的纹路,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抬头对苏晴道:“把强光手电给我。”

苏晴立刻从背包侧袋里掏出一支强光手电递过去。陈轩拧亮手电,将光束聚焦在弦纹处,调整角度让光线顺着凹槽流动。下一秒,两人同时倒吸一口凉气——那些细如发丝的纹路,在光线的映照下,竟组成了一个模糊却熟悉的图案:三只相互勾连的眼睛,正是与他怀中青铜三目佩几乎如出一辙的玄山氏标记!

“是玄山氏的东西!”苏晴的声音都有些发颤,相机快门按得更勤了,“这陶罐,难道是玄山氏先祖留下的?”

陈轩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从进入戈壁找到那个带有玄山标记的烽燧遗址开始,他就隐约觉得这次西北之行与玄山氏的传承脱不了干系,却没想到会如此直接地找到带有族徽的器物。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继续清理陶罐周围的沙土。随着浮沙一点点被拨开,陶罐的全貌渐渐显露出来——那是一个半人高的双耳陶罐,腹部圆鼓,底部略收,虽然表面蒙着厚厚的沙尘,却依旧能看出完整的器型,甚至连两侧的耳系都完好无损。

“阿木说这古城是汉代的游牧部落遗址,”小林回忆着向导阿木之前的介绍,“难道玄山氏的先祖,以前在这一带活动过?”

“很有可能。”陈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他绕到陶罐另一侧,发现那里的陶壁上也有一个模糊的玄山标记,只是因为长期被沙土挤压,边缘已经有些变形,“玄山氏的传承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或许他们本就不是定居的族群,而是随着文物流转四处迁徙的鉴宝世家。”

说话间,陶罐周围的沙土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陈轩和小林小心翼翼地托住陶罐的底部和两侧耳系,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发力,将沉重的陶罐从沙坑里抬了出来。陶罐刚一离开沙土,便有细碎的沙粒从罐口滑落,隐约能听到罐内传来轻微的“沙沙”声,像是有东西在里面晃动。

“里面有东西!”苏晴眼睛一亮,立刻将相机对准罐口,“会不会是……玄山氏的遗物?”

陈轩抱着陶罐,走到一处相对平整的石板上放下。他没有立刻打开罐口,而是先仔细检查了罐身的完整性——陶壁虽然有几处细微的裂纹,但整体结构稳固,显然是被人精心掩埋在这里的,而非自然遗落。他绕着陶罐走了一圈,最终停在罐口前,深吸一口气,缓缓伸出手,拧开了罐口那层用沥青和麻布密封的封口。

一股混杂着尘土、朽木和干燥纸张的气息,从罐口缓缓溢出。那气息不算浓烈,却带着一种跨越千年的沉静,仿佛一打开罐口,就有一段被尘封的岁月顺着气流涌了出来。陈轩屏住呼吸,从背包里取出一支细长的金属镊子,小心翼翼地探进罐口,轻轻夹起一叠卷在一起的东西。

那是几卷用桑皮纸制成的文书,纸张已经泛黄发脆,边缘有些地方甚至一碰就会掉落细小的纸屑。陈轩立刻将事先准备好的防潮垫铺在石板上,将文书轻轻放在上面,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初生的婴儿。苏晴早已调整好相机的参数,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沉睡千年的字迹。

“先别急着展开,桑皮纸太脆了,直接拉容易断。”陈轩从背包里翻出一瓶蒸馏水和几块无菌脱脂棉,用镊子夹起棉花蘸了极少量的水,轻轻擦拭在文书卷边的位置。湿润的棉花让发脆的纸张稍稍软化,他才用指尖捏住卷首,一点点将文书展开。

第一卷文书展开时,上面的字迹让三人都愣住了。那并非常见的隶书或楷书,而是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古文字,笔画古朴苍劲,带着一种原始的力量感。陈轩虽然对古文字有所研究,却也只能勉强认出其中几个简单的字符,更多的则像是天书一般。

“这……这是什么字?”小林皱着眉,凑在旁边看了半天,也只认出一个“鉴”字的雏形,“完全看不懂啊。”

苏晴也跟着摇头,她拍过不少文物照片,见过甲骨文、金文,却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文字。她转头看向陈轩,发现他正眉头紧锁,目光死死盯着文书上的字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口——那里正是青铜三目佩所在的位置。

就在这时,陈轩忽然感觉到胸口传来一阵温热。他下意识地低下头,只见衣襟下的青铜三目佩不知何时竟泛起了淡淡的青光,那光芒透过布料,在他的胸口映出一个模糊的三目轮廓。紧接着,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文书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字,在青光的映照下,仿佛活了过来一般,笔画开始微微扭曲、重组,渐渐变成了他能看懂的简体汉字!

陈轩猛地睁大了眼睛,呼吸都停滞了一瞬。他抬起头,看向苏晴和小林,发现两人正一脸疑惑地看着他,显然没有看到这神奇的一幕。他立刻明白过来,这是青铜三目佩与玄山氏文书之间的共鸣,只有佩戴三目佩的自己才能看懂这些文字。

“能看懂吗?”苏晴见他神色变幻,忍不住问道。

陈轩定了定神,压下心头的震撼,点了点头:“能看懂一些,这是玄山氏先祖的手札,记录的是鉴宝心得。”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文书上,那些由古文字转化而来的汉字,此刻正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鉴玉者,先观其气。真玉有灵,触之温润,其气如泉,连绵不绝;伪玉无魂,触之冰凉,其气如雾,散而不聚。昔年于蓝田见一玉璧,外覆朱砂,内藏裂纹,商贾以蜡填之,欲充古玉。吾以指尖探其气,觉其散而不凝,知是伪作,遂点破之……”

一段关于鉴别古玉的心得,字字句句都透着朴素却精准的智慧,没有晦涩的理论,只有亲身实践后的经验之谈。陈轩越看越入迷,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正站在那位玄山氏先祖身边,看着他如何凭借一双慧眼辨别真伪,如何在乱世中守护一件件珍贵的文物。

他继续往下看,第二卷文书记录的是鉴别青铜器的方法,从铜锈的颜色、质地,到纹饰的铸造工艺,再到器物的声音、重量,无一不包。其中一段提到如何辨别“假锈”,先祖用“真锈入骨,假锈浮表,以热醋浇之,真者不脱,假者立化”的方法,简单直接,却比现代很多鉴宝仪器都来得有效。

第三卷文书则记录了一些玄山氏的传承秘闻,提到玄山氏的先祖本是西周时期的“辨物官”,专门为王室鉴别贡品真伪,后来王室衰落,玄山氏便流落民间,以鉴宝为生,游走于各个朝代的都城与边陲,见过无数奇珍异宝,也经历过无数波诡云谲的纷争。文书中还提到,玄山氏的后人,需以“守护”为己任,“见伪则破,见珍则护,不以利动,不以势屈”,这十六个字,像是一道烙印,深深刻在了陈轩的心里。

“陈哥,你怎么了?”苏晴见他盯着文书一动不动,脸色变幻不定,忍不住轻轻推了他一下。

陈轩猛地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指尖不知何时已经湿润,眼眶竟有些发热。他抬起头,看向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那些在风沙中屹立千年的断壁残垣,此刻仿佛都变成了玄山氏先祖走过的足迹。他终于明白,自己佩戴的青铜三目佩,不仅仅是一件传承信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是跨越千年的嘱托,是守护中华文物的使命。

“没什么。”陈轩深吸一口气,将心头的激荡压下,他小心翼翼地将文书重新卷好,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密封袋里,“这些文书,是玄山氏先祖留下的鉴宝心得,也是他们的传承誓言。我们得把它们完好地带回去,这比任何文物都珍贵。”

小林和苏晴虽然听不懂文书的内容,却从陈轩的眼神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们点了点头,一起动手,将密封好的文书放进特制的防震背包里。风沙依旧在古城遗址中呼啸,却仿佛再也吹不散三人心中那份因发现而燃起的热意。

陈轩最后看了一眼那只空荡荡的陶罐,将它重新放回原处——这是玄山氏先祖埋藏传承的地方,理应留在这片见证了岁月流转的戈壁之上。他转身看向苏晴和小林,目光扫过两人脸上的沙尘与疲惫,却也看到了眼底的光芒。

“走,”他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这些心得,不是用来藏着的,是用来守护更多文物的。等我们回去,玄山鉴宝联盟的事,必须加快脚步了。”

苏晴和小林相视一笑,用力点头。三人收拾好东西,背着沉甸甸的“传承”,朝着遗址外的营地走去。戈壁的夕阳正缓缓落下,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与远处的烽燧遗址、古城残垣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跨越千年的画卷,在风沙中缓缓展开新的篇章。

需要我继续创作第1066章“黑市追踪”的正文内容,延续这段西北探源的剧情,展现陈轩团队与盗墓团伙的智斗过程吗?

第1066章 黑市追踪,暗影交锋

戈壁的暮色沉得快,陈轩三人刚回到营地,向导阿木就举着马灯迎了上来,满脸焦急:“陈先生,刚才有辆陌生皮卡车在营地外围转了两圈,见没人就往东边去了,那方向……是通往黑风口黑市的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