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8章 海底轻舟 & 我们可是在海底第一次见面呢!(1 / 2)

加入书签

海底的海水在一毫米一毫米的向最低洼的地势汇聚,第一个连接外接的连通管终于露出过滤头,唐队长用力的拧紧阀门,随即剩余的一个排水口也失去了向外排水的能力,当两个阀门全部锁死,海面上连续几天工作的空气压缩机终于停止了工作。

“人员撤离!”

随着海面指挥室里的指令声,雷洪汕和另外两名深潜员再次迈动沉重的脚步,慢慢挪腾到气闸舱里,反过来重复上一次的动作,关闭内部舱门,锁死;开启外部连通阀平衡水压,在气闸舱内用力的转动机械绞盘,将厚重的舱门慢慢的给推开。

三人的离开让钢体内部不用顾忌人身安全开始减压,刚才第三名深潜员在钢体内部的工作就是开启内部的气压计以及内部的环境检测装置。

加压速度很慢,但泄压却可以做到很快,理论上,海面上的三台气泵反向抽气,可以让的速度可没法让人仔细观察更多细节。

经过测算,目前每十分钟降低三个大气压,而且降压后会停止降压五十分钟,内部多个摄像头和爬行机器人会进行巡逻自检,查看钢体表面情况是否有异常情况。

整个过程会进十二个小时,前六个小时泄压,后面的时间会进行影像观察以及外部的观察;这段时间雷洪汕也没在海底待着,他和其它深潜员不同,他是唯一一个不用正常排班的深潜员,他下水的时间可以由他自己安排。

回自己的房间小睡了几个小时,雷洪汕起床洗漱后溜到指挥室里,刚进门就听到屋内的音响里,传来一阵令人牙酸的金属挤压嘎吱声。

“这个……是不是……”

雷洪汕听着这个声音顿时感觉汗毛都炸立起来,指着音响小声的询问着身边的人。

“嗯哼,就是金属挤压声。”

副指挥长,一位中年男子指指音控台上那个被推到最高的电阻杆。

“放心了,这是在能听到的声音,现场实际声音并没有那么大;而且这是正常操作,第一次下水的潜艇都会接受一次80%最大潜深位置的测试,同时也是利用海水压力将整个钢体内部应力释放。”

这位副指挥长雷洪汕认识,对方是水下作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早年当过潜艇兵,拉他过来当副指挥长就是考虑到他这方面丰富的经验和履历正好派上用场。

听到这位行家这么说雷洪汕这才放心下来,其实他还真不是怕这些钢壳出问题。

因为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永久型海底建筑物,用的钢壳材料都是加厚型的,普通常规潜艇的下潜深度都能达到300米了,而这个海底建筑才160米位置,以这种耐压钢壳自身的强度抵御这点压力绰绰有余,更不用说,其内部还有两层辅助耐压的环形钢体结构做支撑,潜艇都只有一层贴边的肋骨。

雷洪汕怕的是钢体结构和海底火山岩层连接的部分在海水的压力下屈服破碎,这是目前已知最薄弱的环节,之后还会继续从外部浇筑水泥进行加强,内部也会做相应的隔离层进行第二道防护,但这一次的减压,其实也是在测试这种设计和施工工艺的强度。

万一底层水泥接缝被压爆破碎产生泄漏,那也只会在没有人员伤亡状态下,重新再进行一次灌注作业修复而已。

等待观察的时间也不是无所事事的,其它人可以休息,但雷洪汕不会,他乘坐小艇来到一天前刚刚赶到现场的一艘作业船上,这艘船和老款的线缆淘金船很相像,不仅后面有个大大的龙门吊,中间还有一个吊车,但它的甲板上,放置的不是爬虫,而是比爬虫体积相差不多,更像个胶囊状的水下航行器,而它的红色壳体上,赫然用白色油漆写着几个方块字。

“海底轻舟”

这种潜水器个头不算大,总长度也就不到六米,主体直径两米出头,但它内部可以容纳9名乘员,除去驾驶员,也就是一次可以携带8名乘客往返于海底和海面。

因为内部大量空间用于载人,导致它剩余的空间携带不了太多的电池导致它的续航能力很低,只能低速在水下航行12海里,而且内部也缺乏空气循环装置,如果满员的话,内部氧气自持能力只能维持6个小时,算上紧急时刻启用携带的氧气再生板业和氧气烛,也只能再多维持3-4个小时。

不过对于一个只负责来回运送人员和少量物资的潜水器来说,这个续航能力和时间已经绰绰有余了。

它出现在这里,就是准备在完成减压测试后,往水下运送海底工作人员,

“老板!”

爬虫组首席技术官小张有些腼腆的站在海底轻舟旁边,这家伙虽然已经成为公司的中层干部,但依旧还是那么腼腆。

“之后就看你的了,千万别害怕。”

雷洪汕拍拍小张鼓励着,他现在不仅是公司工程设备操作培训中心负责给所有爬虫驾驶员的培训,而且未来海底潜航器驾驶员的培训也是由他负责,既然是培训者,那他就必须要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水平。

由于前年培训出来的爬虫驾驶员比较多,去年他的工作就比较轻松,雷洪汕就正好把他送到了国内相关的单位进行培训。

这些相关单位咋个说呢……国内虽然各种载人潜水器很多,但驾驶员训练却还真没有个系统的培训机构,大多都是从潜艇部队退役下来的舵信兵,也就是驾驶员转训培养,雷洪汕也是把他送到深海研究单位,以及潜水器上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

也就是亿幸公司和国家海洋研究院的关系非常不错,换成是其它公司还真不一定能办成,毕竟这些研究单位都是保密部门。

就这样,小张从去年开始,在经过十四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多次实际下海操作后,并驾驶国内的载人深潜器,完成过两次6850米,和7160米的下潜操作,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了深海潜水器的正牌驾驶员。

而现在这艘亿幸花钱建造的紧凑型海底轻舟潜水器驾驶员,正是小张。

雷洪汕从潜水器头部下方的舱门钻入舱内,此刻里面因为天气的缘故十分闷热,还好工作人员已经用帆布遮挡住阳光避免暴晒,要不现在里面就是个蒸笼。

内部空间很小,只有贴靠舱壁的两排临时座椅,但是坐上去很不舒服,因为向内收缩的舱壁会让人坐下后不得不身体微微向一侧倾斜,就像歪着脑袋坐在椅子上那种姿势。

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反人类,不过这也没办法,内部空间实在狭小,而且考虑到平衡,必须要左右体重相当的人一左一右平衡乘坐才行。

“有点窄哦。”

雷洪汕的身材比较瘦小,在里面活动还算凑合,稍微肥胖点的人在里面活动就比较困难了,像肥仔铭这种体格……那连狭窄的过道都要收着肚子才能挤过去。

“这种潜水器本身就没有考虑太舒适的环境,不过这些座椅都可以快速拆卸换装,8名乘客肯定很狭窄,但是6人就宽松不少,搭乘4名乘客那就宽松多了。”

一同钻进来的除了小张外,还有厂家设计人员,这位设计员向甲方爸爸,也就是雷洪汕解释着为啥有点窄,雷洪汕毫不嫌弃的直接趴到地上,果然,底部的座椅是使用简单的固定方式连接在地面和侧边预留的接口上。

“那还不错,有机会就把肥仔塞进来。”

想到这雷洪汕露出一抹奸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自己在海底气闷憋干了这么久,公司副总不下到一线海底来检查工作怎么能说得过去嘛。

舱壁的设计也很简洁,这种运送人员的潜航器也别考虑有啥能看风景的舷窗,除了照明的电线线路外就是几盏LED节能灯,其它地方就是钢体壳子涂上一层特殊的油漆而已,这种油漆除了简单的防腐外最大特点就是无甲醛,和军用潜艇上用的是同一个级别的。

前方是驾驶位,但考虑到下方是进出口,驾驶位是悬空安置的,等于是乘客要从驾驶位的下方斜向的舱门进出。

驾驶位前方有几个海碗大小的观察窗口,这是唯一能从里面观察外面的地方,驾驶员就要坐在这里,透过这几个观察窗操作潜水器完成海底航行。

不过这些观察窗是最后进出气闸舱才会使用,大部分下潜和上浮的过程中,驾驶员其实更多的是查看驾驶位上的多个液晶屏幕,通过海底的定位声呐、激光测距仪这些装备来完成整个航行过程中定位,准确的驾驶潜航器顺利安全的完成往返路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