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0章 光是种出来的(1 / 2)

加入书签

凌晨三点十七分,云港市东区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发出低频嗡鸣。

许昭宁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像是要追上某种正在逃逸的时间。

“来了。”他低声说。

第37次数据迭代终于完成。

面板中央,一条猩红的反向相关线横贯全局——每当社交媒体上“虚假悲痛内容”播放量突破五百万,离岸账户便会通过三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慈善信托机构,向境外转移不低于八千万的资金流。

而这些所谓的“公益募捐项目”,无一例外都打着“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单亲母亲再就业计划”的旗号。

这令人作呕的讽刺。

他的目光落在报告标题上:《悲痛指数与资本异化路径的非对称耦合分析》。

这不是学术论文,是一枚子弹。

他知道,只要这颗子弹射出去,整个灰色产业链都将震颤。

但他更知道,有人已经在等它落地。

北京,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办公室外,颜微抱着文件夹站在晨雾里。

她穿了一身素色西装,没有妆容,唯有眼底透着不容退让的光。

听证会还没开始,她的手机已经震动了十七次。

有媒体询问采访意向,也有匿名号码发来威胁短信:“别碰情绪经济,你不懂谁在背后输血。”

她冷笑一声,将手机倒扣进包中。

昨晚她看了《悲痛实验室》首期视频整整五遍。

不是为了研究技术逻辑,而是为了那段童声哼唱——那首被人工智能还原出的《守灯人之歌》,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抽屉。

七岁那年,她在开发区临时安置点读小学。

教室漏风,冬天靠炭炉取暖。

有个戴眼镜的男人常来教孩子们唱歌,说音乐是“听得见的光”。

后来那人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一本写满数字编号的手册,被保洁阿姨当作废纸烧了半本。

今天她带来的,不只是许昭宁的报告,还有那份残缺手册的复印件。

“当悲伤成为商品,治愈就成了罪罪。”她在讲稿上划下这句话,笔锋锐利如刀。

如果法律不能保护那些真正哭泣的人,那它就该被重写。

与此同时,明玥观察哨地下三层,声纹解析室的灯光彻夜未熄。

苏明玥坐在主控台前,看着全息投影缓缓展开——那是小陆从朵朵最新语音中提取的情绪波形图。

起初只是寻常波动,可当系统自动匹配到某段历史频率时,警报轻响。

密钥生成。

日志深层,一段被物理删除的音频悄然浮现。

她戴上监听耳机。

先是杂音,然后是钢琴前奏,稚嫩的童声齐唱《小星星》。

歌声清亮、带着开发区特有的方言尾音,在空荡教室里回荡。

背景里还能听见窗外火车驶过的轰鸣。

她屏住呼吸。

直到那个熟悉的小声音响起:“爸爸,这首歌能传到很远的地方吗?”

停顿两秒。

父亲笑着答:“能啊,只要有人愿意听。”

那一刻,她的世界静止了。

泪水无声滑落,却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某种迟来的觉醒。

原来二十年前,父亲就在播种。

那些被遗忘的教学楼、废弃的社区中心、无人问津的心理咨询站……都不是终点,而是节点。

每一个曾被他带去唱歌的孩子,每一间他曾修好音响的教室,都是一个潜在的“接收端”。

而“凤凰计划”真正的内核,从来不是反击,也不是复仇。

是回应。

是让那些曾被利用的眼泪,重新变成星光。

“这不是巧合。”苏明玥摘下耳机,声音冷静得近乎锋利,“西北基站每晚上传的数字编号,格式和父亲‘情绪坐标系’完全一致——说明还有人在用他的系统传递信息。”

小陆点头:“而且信号强度显示,对方并非主动发送,更像是……定时唤醒某种预设程序。”

“所以不是人。”她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巨大地图前,“是装置。是父亲当年埋下的‘种子’,在特定条件下自动激活。”

窗外,天际泛起鱼肚白。城市尚未苏醒,但她已看见破晓的轮廓。

阿K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明玥,我刚截获一段加密频段,来自蒙古边境的一个废弃中继站。信号源特征和你说的那个‘守灯人7号’吻合度98.6%。”

她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无数碎片:童年合唱的记忆、父亲笔记本上的神秘编码、朵朵每次录音后系统异常的共鸣……

一切都在指向同一个结论——他们不是在寻找真相。

真相一直在等待被唤醒。

她睁开眼,目光灼灼。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追查一场阴谋,”她低声说,“但其实,我们在参与一场早已设定好的接力。”

她转身走向控制台,调出全球闲置基站数据库。

手指悬停在屏幕上方,却没有立即操作。

她在思考:如何让光不再被动等待传递,而是主动照进黑暗?

片刻后,她嘴角微扬,按下保存键。

某些东西,必须从现在开始种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