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1章 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1964 年 7 月,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完成后,算法团队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抽象的数学逻辑与流程图,能否在模拟实战场景中实现 “加密准确、解密完整”?若此时跳过初步测试直接推进硬件开发,一旦逻辑存在漏洞,将导致后续研发大规模返工。为此,团队决定搭建算法模拟环境,针对加密与解密的准确性展开专项测试 —— 这场为期 1 个月的测试,不仅用数据验证了 37 阶矩阵逻辑的可行性,更提前规避了 “补零规律泄露”“运算溢出” 等潜在风险,为后续代码固化与硬件设计筑牢了准确性根基,成为从 “逻辑设计” 迈向 “实物开发” 的关键验证环节。

一、测试启动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文档(含数学模型、流程图)通过评审后,李工团队发现:设计中 “随机补零分组”“8 次矩阵变换” 等核心环节,仅通过理论推导验证,未在模拟实战环境中测试,可能存在 “补零导致解密错位”“多轮变换数据失真” 等问题,需通过初步测试验证。

基于 19 项核心指标与设计目标,团队明确测试核心目标:一是加密准确性,验证 10 类实战明文(含军事指令、边防报告等)经 37 阶矩阵加密后,数据无失真、混淆度达标(≥9.0 bit);二是解密准确性,验证密文经逆矩阵解密后,可 100% 恢复原明文(错误率≤0.01%);三是异常场景适应性,验证空输入、超长报文(≥5),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环境架构设计图、硬件采购合同、校准测试数据,共 32 页,由郑工团队撰写,是环境搭建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环境架构图” 详细标注:明文输入模块通过 “RS-232 接口” 连接电子管计算机,矩阵运算模块由 “乘法运算单元”“模 256 运算单元”“逆矩阵存储单元” 构成,分组模块与补零模块通过 “数据总线” 同步数据,各模块间延迟≤1s,确保运算连续性。

硬件采购合同复印件显示:高精度示波器(型号 SR-8)“单价 1.8 万元,数量 1 台,供应商南京电子仪器厂,交货期 1964.6.25,保修 1 年”;温度控制器(型号 wdK-1964)“单价 1.2 万元,数量 1 台,供应商上海实验仪器厂,控温范围 - 50c至 60c,控温精度 ±0.5c”,硬件参数符合测试需求。

校准测试数据页记录:“7 月 8 日,输入明文‘AbcdEFGhIJKLNopqRStUVwxYZ’(36 字节),补零位置第 37 字节(补 1 个零),校验位编码‘’,加密后密文为‘0x1A 0x3b ... 0x7F’(37 字节),解密后输出原明文,无字符差异,运算误差 0”,校准结果达标。

档案末尾 “环境使用规范” 明确:每次测试前需预热环境 30 分钟,确保硬件稳定;输入明文需提前格式校验(避免非法字符);测试数据需实时备份至磁带(防止数据丢失),为后续测试操作提供依据。

四、测试方案的设计与风险覆盖

郑工团队基于核心目标与风险点,设计《37 阶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方案》,测试范围覆盖 “常规场景 - 异常场景” 两类,确保全面性。

常规场景测试聚焦 “实战明文类型”:选取 10 类典型明文,包括军事指令(如 “部队 A 于 18 时向 b 区域机动”,45 字节)、边防巡逻报告(如 “边境线 c 段无异常,巡逻队归队”,32 字节)、铁路调度信息(如 “列车 d 次 19 时 30 分从站 E 发车”,38 字节)等,每类明文准备 100 组样本(每组 100-501”),加密后密文无规律可循(通过统计分析,密文字符分布均匀,无明显频率峰值)。

超长报文测试(5000”(补 8 个零字节),准确移除零字节,输出原明文 “部队 b 于 20 时向 c 高地集结”,字符对比无差异。

异常场景解密测试重点验证:空输入密文(对应加密空输入生成的 “空密文标识”)解密后输出 “空”,无错误;超长报文密文(5000 字符)解密耗时 52 秒,明文恢复完整,无分组错位(通过对比原明文与解密明文的段落分隔符验证);错误格式密文(含非法二进制位)解密时,程序提示 “密文格式错误” 并终止,容错能力达标。

针对 1 组解密错误样本,团队排查原因:发现补零算法中 “校验位编码与解码逻辑不一致”(编码时补零数量用 8 位二进制表示,解码时误读为 7 位),优化解码程序后重新测试,该样本解密准确率恢复至 100%,最终解密准确性达标率 100%,错误率 0。

八、测试问题的排查与优化

测试过程中,团队共发现 2 类问题,均通过针对性优化解决,确保测试结果达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