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第一天的课与课程进阶版(1 / 2)
第三百一十三章 第一天的课与课程进阶版
2021年1月4日清晨7点,剑桥市的雪还没化,12号别墅的窗外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唐·本杰明洗漱完毕,穿上米歇尔为他准备的深灰色西装,搭配浅蓝色衬衫和条纹领带——既符合哈佛课堂的正式氛围,又不失年轻企业家的活力。他简单吃了几片吐司和一杯热牛奶,便拿起公文包出门,朝着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楼走去。
距离上课还有40分钟,教学楼的大厅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唐·本杰明刚走进大厅,就看到一位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裤,胸前别着“AMP课程助理”徽章的年轻女孩朝他走来。女孩看起来二十岁左右,金发碧眼,笑容干净,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和一个平板电脑。
“唐·本杰明先生,您好!我是您的专属学生助理,叫艾拉·瑞德,目前是哈佛商学院大三学生。”女孩伸出手,语气带着一丝紧张,却又透着自信,“今天的课程资料、课堂笔记整理和课后讨论安排,都由我负责协助您。如果您对课程有任何疑问,或者需要预约教授的咨询时间,也可以随时找我。”
唐·本杰明握住她的手,笑着说道:“艾拉,麻烦你了。没想到学校还会为我们安排专属助理。”
“这是AMP课程的传统。”艾拉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课程表,“学校从商学院的本科生和MBA学生中筛选了12位助理,都是成绩优异且有实践经验的。比如我之前在摩根大通的投行部实习过,对金融领域的业务有一定了解,所以被分配给您——毕竟贞观集团涉及金融业务,我们的背景可能更匹配一些。”
唐·本杰明接过课程表,目光扫过上面的内容: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半到4点半,全天都是“跨国并购战略与风险管控”课程,由两位教授轮流授课。他抬头看向大厅里的其他学员,发现每个人身边都跟着一位学生助理——迈克尔的助理是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拿着笔记本电脑跟他确认下午的课后讨论主题;范伯登的助理则在帮他整理上午课程需要的案例资料,两人用德语交流着,气氛很融洽。
“这些助理都是怎么选出来的?”唐·本杰明好奇地问。
艾拉收起文件夹,解释道:“首先成绩要在年级前10%,其次要有至少两段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最后还要通过学校的面试——面试会考察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甚至还有对不同行业的了解程度。不过,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入选,学校更看重‘综合能力’。比如我的同班同学莉娜,GPA比我高0.2,但她没有跨国企业的实习经历,最终没被选上。”
唐·本杰明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一位正在整理资料的男生助理身上——男生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手里的钢笔已经有些磨损,显然家境不算优越。而另一边,索菲亚的助理则背着限量版的双肩包,手腕上戴着名牌手表,一看就是出身优渥的家庭。
“你们这些助理里,有家境好的,也有勤工俭学的吧?”唐·本杰明轻声问道。
艾拉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是啊。比如帮佐藤先生做助理的托马斯·格雷,他是靠奖学金和兼职打工读完前两年的,这次做助理能拿到一笔不错的津贴,还能接触到全球顶尖的企业家,对他来说是很好的机会。而帮索菲亚女士做助理的格蕾丝·汉森,她父亲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她来做助理主要是为了拓展人脉,以后接手家族业务也有帮助。”
唐·本杰明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不禁感慨——哈佛商学院或许是为数不多能让“不同阶层”的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地方:勤工俭学的托马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与精英交流的机会,家境优越的格蕾丝也需要凭借实力通过筛选才能成为助理。在这里,成绩、能力是比家世更重要的“通行证”。但他也清楚,这种“相对公平”是暂时的——等这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家世背景带来的资源差距会逐渐显现,有人能轻松进入跨国企业的核心部门,有人却要从基层一步步打拼,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人脉而错失机会。
“学校是唯一一个相对公平的地方了。”唐·本杰明低声自语。
艾拉似乎没听清,疑惑地看着他:“唐先生,您说什么?”
“没什么。”唐·本杰明摇摇头,笑着转移话题,“我们去教室吧,快上课了。”
上午8点50分,唐·本杰明和艾拉走进教室。教室是典型的哈佛“案例教学室”,呈阶梯状排列,中间是讲台,四周是学员的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本厚厚的案例集和一支钢笔。其他学员已经陆续到场,迈克尔和罗伯特坐在第一排,正低头讨论着什么;范伯登和卡里姆坐在中间,手里拿着案例集,偶尔用英语交流几句;约翰则坐在最后一排,看到唐·本杰明进来,笑着朝他挥手,示意他坐在自己旁边。
唐·本杰明走过去,在约翰身边坐下:“早啊,约翰。昨晚休息得怎么样?”
“还行,就是波士顿的冬天太冷了,比洛杉矶冷多了。”约翰笑着说,指了指桌上的案例集,“你昨晚看今天的案例了吗?全是跨国并购的经典案例,有几个还是十年前的大案子,不知道教授会怎么分析。”
唐·本杰明点点头:“看了一部分,比如2010年丰田收购特斯拉的案例,当时觉得丰田是想借助特斯拉的电动车技术,现在再看,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战略布局的细节没看懂。”
“等会儿教授肯定会讲透的。”约翰说道。
上午9点整,教室的门被推开,两位教授走了进来。走在前面的是詹姆斯·柯林斯教授,他头发花白,戴着金边眼镜,穿着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他是哈佛商学院着名的战略管理专家,曾主导过多个跨国企业的并购咨询项目,着有《并购中的战略协同》一书,在业内极具声望。跟在后面的是埃弗拉·陈教授,华裔,四十岁左右,穿着黑色西装套裙,眼神锐利,气场强大——她擅长并购中的风险管控和法律合规,曾在高盛的法务部工作过十年,处理过无数起并购纠纷。
“各位早上好!欢迎来到‘跨国并购战略与风险管控’的课堂。”詹姆斯·柯林斯教授走到讲台前,拿起话筒,“我是詹姆斯·柯林斯,旁边这位是埃弗拉·陈教授,今天的课程由我们两人共同负责——我主要讲并购的战略规划和协同效应,埃弗拉则负责并购中的风险管控和法律合规。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能让大家对跨国并购有更深入的理解。”
埃弗拉·陈教授接着说道:“在正式讲课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跨国并购中,最容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学员们纷纷思考起来。迈克尔第一个举手:“我认为是文化差异。比如2005年惠普收购康柏,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一个注重创新,一个注重效率,最终导致整合失败,股价下跌了30%。”
“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埃弗拉·陈教授摇摇头,“文化差异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核心的。”
范伯登接着说道:“我觉得是对目标公司的估值过高。比如2016年微软收购LkedIn,花了262亿美元,当时很多人认为估值过高,后来LkedIn的营收增长不及预期,微软花了三年才实现盈利。”
埃弗拉·陈教授依旧摇摇头:“估值过高会增加并购成本,但只要后续整合得当,还是有机会盈利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