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4章 大军调动(2 / 2)

加入书签

与此同时,水路的筹备更是紧锣密鼓,且牵动甚广。

侯君集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领舟师大都督,可谓被委以重任,也将其桀骜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激发到了极致。

他几乎是接到任命当日便离京赶赴东莱,持天子节钺,总揽沿海诸州军事、民政,为跨海东征做准备。

青州、莱州、登州、密州等沿海州府的港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

大小战舰——楼船、艨艟、斗舰、走舸,以及被临时征调来的大型海鹘船、运输用的漕船、甚至一些结构坚固的商船,密密麻麻地停泊在港内,帆樯如林,旌旗招展。

水手、船工们喊着号子,进行着最后的检修、加固。

一批批来自江淮、山东的精锐步骑,在军官的带领下,秩序井然地登上一艘艘等待远航的巨舰。

他们中许多人从未见过大海,面对那无边无际、波涛起伏的蔚蓝,既有好奇,也难免心生敬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李承乾在青州经营数年的成果,此刻显现出巨大的价值。

青州港不仅提供了部分现成的战舰和熟练的水手,其建立起的初步海运体系,更是承担了前期相当一部分粮草、淡水、箭矢等军资的调运任务。

来自山东各地的物资,在此汇集、装船,效率远高于完全依赖陆路转运。

整个山东半岛,乃至江淮沿海,都弥漫着一股临战的紧张与亢奋气息。

海面上,巡逻的快艇往来穿梭,戒备森严;岸上,军营连绵,操练的号令声、士兵们适应水上颠簸的呕吐声、以及工匠们的敲打声,混杂在一起,喧嚣直上云霄。

然而,就在这举国上下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全力以赴之际,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贞观天子李世民,内心深处一个酝酿已久的念头,却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再也压制不住。

这一日,例行军事会议之后,李世民并未像往常一样让重臣们散去,而是将李靖、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等寥寥数位心腹重臣留了下来。

他踱步到那幅巨大的辽东舆图前,久久凝视,手指无意识地在高句丽的疆域上划过,最终,停留在那座象征着其权力核心的城池——平壤。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几位老臣,声音低沉而缓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诸卿,此番东征,水陆并进,动用国力甚巨,志在必得。李药师坐镇陆路,稳扎稳打;侯君集跨海击其腹心,出奇制胜。

布局看似周详…然,高句丽倚仗山川之险,负隅顽抗多年,前隋殷鉴不远。朕…心实难安。”

他顿了顿,殿内安静得能听到烛火摇曳的轻微噼啪声。

几位重臣都隐隐预感到了什么,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眼中骤然迸发出锐利如鹰隼般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着强烈自信、征服欲望以及一丝对潜在风险挑战的兴奋的光芒:

“朕意已决!待大军先行,局势稍定,朕当效仿汉武故事,御驾亲征,亲临辽东,督帅三军,一举踏平此獠巢穴,永绝东方之患!”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