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李世民要御驾亲征(2 / 2)
此事关系实在太大,岂能因天子一意孤行而轻率定夺?
房玄龄再次趋前,几乎是以头抢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恳切:
“陛下!李卫公之言,老成持重,然臣等深知陛下武略天成,用兵如神!
然则,陛下可知,杨广三征高句丽,耗尽前隋国力,民怨沸腾,终致天下板荡,烽烟四起!
此乃血泪教训,殷鉴不远啊!
陛下若执意亲征,劳师远征,耗费亿兆,万一…万一战事迁延,或有不顺,恐伤陛下圣明,动摇国本!
臣…臣万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长孙无忌也再度开口,语气更加直指核心:“陛下,杨广之败,非独败于高句丽坚城险隘,更是败于国内空虚,民心离散!
陛下若远离京师,万一有奸佞之辈趁机作乱,或四方有变,届时前有强敌,后有隐忧,陛下将置身于何地?此非智者所为啊!”
高士廉等人也连连叩首,异口同声:“陛下三思!社稷为重啊!”
面对众臣几乎是声泪俱下的苦谏,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比严肃,甚至带着几分沉痛与决绝的神情。
他缓缓从舆图前走回御座,却没有坐下,而是站立在丹陛之上,居高临下地扫视着这群跟随他出生入死、共创盛世的老臣。
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几位老臣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诸卿……”李世民的声音低沉,却如同闷雷般在每个人心头炸响。
“你们只看到了杨广之败,只看到了劳师远征的风险,只看到了朕可能面临的艰难…
但你们可曾想过,前隋三征高句丽,虽是其自取灭亡之道,然其损兵折将,数十万中原儿郎埋骨异域,魂断辽东,这难道仅仅是他杨广一人之耻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悲怆与愤怒:“不!那是我整个汉家儿郎之殇!是我华夏衣冠之耻!”
他猛地一挥手臂,指向虚空,仿佛要划破时空的阻隔:“《诗经》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汉’字,既是天河,亦是我族裔之号!唯天之汉,昭昭有光,普照万邦!
可如今,东北一隅,高句丽蕞尔小邦,仗着地利,屡挫我中夏兵锋,使我汉家英魂不得归乡,使我天汉威光蒙尘!
此等奇耻大辱,若不能由朕亲手洗刷,朕,有何面目告慰那些屈死的前隋将士亡魂?
有何面目面对天下汉家百姓?有何面目承继这‘唯天之汉’的煌煌天命!”
他这番话语,引经据典,将个人意志与民族荣辱、天命归属紧紧捆绑在一起,气势磅礴,震得房玄龄等人心神剧颤,一时间竟无法反驳。
李世民提及的不仅是军事成败,更是深植于士大夫心中的华夷之辨与天朝尊严。
不等众臣从这第一波震撼中回过神来,李世民踏前一步,目光如炬,继续抛出第二个更为现实,也更具战略眼光的理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