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1章 莫叹朱门常染垢,且期罡风净尘寰(2 / 2)

加入书签

魏进忠连忙附和:“陛下英明!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老奴建议,先暗中改善谢渊在诏狱的待遇,避免其有所不测,同时彻查徐靖党羽,待局势稳定后,再为谢渊正名。”

萧桓点了点头,觉得魏进忠所言有理:“就依你所言。传朕旨意,命诏狱署善待谢渊,不得有任何苛待。秦飞,你继续彻查徐靖党羽,务必将其一网打尽,待查明所有真相后,朕再亲自为谢渊平反。”

秦云与王宪心中虽有不满,却也不敢违抗圣旨,只能躬身领命:“臣遵旨。”

众人退下后,御书房内只剩下萧桓一人。他独自坐在龙椅上,看着案上的借据、感谢信与御赐之物的清单,心中的愧疚再次涌上心头。他想起自己将谢渊囚禁诏狱的这些日子,谢渊所承受的冤屈与痛苦,心中便针扎般地疼。

他拿起那份标注着谢府清贫状况的清单,再次仔细翻阅,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提醒他的昏聩与失误。他想起谢渊在御书房彻夜议事的身影,为赈灾变卖祖产的决绝,青木堡之战后强忍丧子之痛的坚毅…… 再对比眼前这份清贫的清单,那些被徐靖、魏进忠反复提及的 “谋逆敛财” 的指控,此刻竟显得如此荒诞可笑。

“朕真是昏聩啊!” 萧桓喃喃自语,抬手捶打了一下自己的额头。他身为帝王,本应明辨忠奸,却被奸佞蒙蔽,错怪了一位真正的忠良。若不是秦云、王宪坚守公道,秦飞查出铁证,他恐怕会酿成更大的错误,成为千古罪人。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暗下决心:日后定要明辨忠奸,重用贤臣,再也不被奸佞蒙蔽,重蹈今日的覆辙。可一想到徐靖党羽的势力,想到军中的复杂局势,他又忍不住犹豫起来。

释放谢渊,意味着要彻底与徐靖党羽决裂,这可能会引发朝堂大乱;继续关押谢渊,虽然能暂时稳住局势,却会寒了天下忠臣的心。这种两难的抉择,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挣扎之中。

夜色渐深,御书房内的烛火依旧摇曳。萧桓没有睡意,独自在御书房内踱步,脑海中反复回响着今日的种种。他想起了永熙帝在位时的盛况,那时朝政清明,忠臣云集,百姓安居乐业。而如今,朝堂上党争不断,奸佞当道,忠良蒙冤,这一切,都与他的昏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拿起一本《大吴会要》,翻到太祖萧武的记载。太祖萧武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登基后重用贤臣,严惩贪腐,开创了大吴的盛世。太祖曾说:“为君者,当以民为本,以忠良为柱,若失民心,失忠良,则国必亡。” 这些话语,如同警钟,在他耳边反复回响。

萧桓的心中充满了悔恨。他知道,自己辜负了先帝的嘱托,辜负了百姓的期望。他太过在意皇权的稳固,太过忌惮党羽的势力,以至于在忠良与奸佞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他想起了谢渊的长子谢勉,那个在青木堡之战中为国捐躯的少年英雄。谢渊痛失爱子,却依旧坚守岗位,为国家操劳。这样一位忠烈之家,却被他如此对待,他怎能不愧疚?

“谢大人,朕对不起你。” 萧桓对着空无一人的御书房,低声说道。他暗下决心,待彻查完徐靖党羽,稳定局势后,一定要为谢渊举行隆重的平反仪式,弥补自己的过失。

可他也清楚,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再也无法弥补。谢渊在诏狱中的日子,每多一天,他的愧疚就加深一分。这种内心的煎熬,让他彻夜难眠。

萧桓的犹豫,让魏进忠看到了可乘之机。他离开御书房后,立刻派人前往诏狱,密会被关押的徐靖。

“徐大人,陛下虽将你关押,却并未治罪,可见心中对你仍有顾念。” 魏进忠的亲信对着徐靖低声说道,“魏公公让我转告你,务必守住口风,不要牵连其他人。他会在陛”

徐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连忙说道:“多谢魏公公!若能渡过此劫,我定当重谢!”

亲信点了点头,又说道:“魏公公还说,如今秦飞正在彻查你的党羽,你需尽快传信给李嵩、林文等人,让他们做好准备,必要时可以牺牲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保全核心势力。只要我们保住根基,就有机会东山再起。”

徐靖连忙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亲信离开后,徐靖立刻用事先藏好的密信,传消息给宫外的党羽,安排后续的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魏进忠在宫中散布流言,称谢渊虽未被证实谋逆,但在军中势力过大,恐对皇权构成威胁,陛下之所以暂时不释放谢渊,就是为了制衡军中势力。这些流言,让朝中的中立派官员纷纷倒向徐靖一党,也让萧桓的处境更加艰难。

魏进忠深知,只要谢渊一天不被释放,他就有机会进一步构陷谢渊,将其彻底置于死地。他已经开始策划新的阴谋,准备在合适的时机,给谢渊致命一击。

萧桓心中始终无法安宁,他决定微服出宫,亲自探查百姓的真实想法。深夜,他换上普通百姓的服饰,在几名亲信侍卫的保护下,走出了皇宫。

京城的街道上,依旧有不少百姓在谈论谢渊的案子。萧桓走到一家茶馆,听到里面的百姓正在高声议论。

“谢大人真是千古难得的忠臣啊!为了赈灾,竟然借贷度日,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样的官,怎么可能谋逆?” 一名老者激动地说道。

“就是!徐靖那个奸贼,诬陷忠良,不得好死!陛下要是再不释放谢大人,我们就继续请愿,直到谢大人沉冤得雪!” 一名年轻男子附和道。

“听说陛下已经拿下了徐靖,相信很快就会为谢大人平反了。” 另一名百姓说道。

萧桓站在茶馆外,听着百姓们的议论,心中的愧疚愈发深重。他没想到,谢渊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如此之高,也没想到,百姓们对他的期望如此之深。

他又走到另一条街道,看到几名书生正在挥毫泼墨,写下赞颂谢渊的诗文。其中一首诗写道:“寒斋无宝唯存义,铁骨含冤不染尘。但愿君王明是非,早将忠良出囹圄。”

萧桓看着这首诗,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百姓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分得清忠奸,辨得明是非。自己的犹豫,不仅是对谢渊的不公,更是对民心的辜负。

回到皇宫后,萧桓的内心更加坚定了为谢渊平反的决心。但他也清楚,魏进忠与徐靖的党羽依旧在暗中活动,想要顺利平反,并非易事。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既能为谢渊正名,又能稳定局势的时机。

萧桓虽然没有释放谢渊,却下令改善了他在诏狱的待遇。诏狱的看守接到命令后,为谢渊更换了干净的牢房,送去了温暖的被褥和可口的饭菜。

深夜的诏狱,依旧寒冷潮湿。谢渊坐在牢房的床铺上,手中拿着一本兵书,却没有心思研读。他知道,秦云与王宪已经将查抄结果禀报给了陛下,也知道徐靖已被关押。可他依旧身陷囹圄,这让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无奈。

他并非贪恋权势,只是担心自己的冤案会影响到边防的稳定,影响到百姓的生计。他想起了边境的将士们,想起了青州的灾民们,心中满是牵挂。

“陛下,你何时才能明辨忠奸,还我清白?” 谢渊对着窗外的夜空,低声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爱。

他不知道,御书房内的萧桓,此刻也在为他彻夜难眠;他不知道,魏进忠与徐靖的党羽,正在暗中策划新的阴谋;他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被卷入一场复杂的权力博弈之中。

诏狱的寒夜漫长而寒冷,谢渊裹紧了被褥,闭上了眼睛。他只能默默祈祷,祈祷陛下能早日醒悟,祈祷正义能早日降临。

萧桓在微服出宫后,心中的天平彻底偏向了为谢渊平反。他开始秘密召见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等贤臣,商议平反的具体事宜。

“陛下,如今徐靖已被关押,其党羽群龙无首,正是为谢大人平反的最佳时机。” 刘玄语气恳切地说道,“只要陛下下旨,臣等愿全力协助,稳定朝堂局势,安抚民心。”

周铁也补充道:“陛下,为谢大人平反,不仅能彰显陛下的英明,还能彻底清除徐靖党羽,整顿朝纲,为‘德佑中兴’奠定基础。”

萧桓点了点头,语气坚定:“朕意已决,待秦飞彻查完徐靖党羽后,便立刻为谢渊平反。”

可就在此时,魏进忠再次进谗言:“陛下,不可操之过急!如今徐靖的党羽虽群龙无首,但仍有不少势力潜伏在朝中与军中。若此时为谢渊平反,他们可能会狗急跳墙,发动叛乱。不如再等一段时间,待彻底清除徐靖党羽后,再为谢渊正名,这样更为稳妥。”

萧桓的内心再次动摇。他知道刘玄与周铁所言有理,但也担心魏进忠所说的风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只能选择继续等待,等待一个万无一失的时机。

这种等待,对于萧桓来说,是一种煎熬;对于谢渊来说,是一种折磨;对于大吴王朝来说,是一种隐患。朝堂上的局势,依旧充满了变数。

御书房内的烛火依旧摇曳,映着萧桓孤寂的身影。他手中的清单已经被捏得褶皱不堪,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提醒他的责任与过失。

谢渊的冤案,如同一场迷雾,笼罩在大吴的朝堂之上。萧桓的犹豫与反思,魏进忠的谗言与阴谋,秦云、王宪的坚守与抗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

此时的谢渊,依旧身陷囹圄,等待着正义的降临;此时的萧桓,依旧在皇权与民心之间徘徊,难以抉择;此时的魏进忠与徐靖党羽,依旧在暗中活动,企图阻挠平反。

这场由抄家引发的风波,远未结束。它不仅考验着萧桓的智慧与担当,也考验着大吴王朝的命运与未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谢渊的忠良与清贫,终将被历史铭记;徐靖与魏进忠的奸佞与阴谋,终将被历史唾弃。而萧桓的抉择,也将成为他帝王生涯中最关键的一笔,影响着大吴王朝的历史走向。

迷雾终将散去,真相终将大白。只是在这之前,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等待与博弈。

片尾

萧桓虽未立即为谢渊平反,但下令秦飞加快彻查徐靖党羽的进度。秦飞与张启夜以继日地工作,陆续抓获了多名参与构陷谢渊的核心成员,收集到了更多徐靖党羽的罪证。

魏进忠并未放弃,他暗中联络徐靖的残余势力,企图制造混乱,转移萧桓的注意力。他们在京城散布谣言,煽动百姓,甚至策划了一场小规模的骚乱,试图以此逼迫萧桓放弃为谢渊平反。

谢渊在诏狱中的日子依旧平静,他每日研读兵书,思考边防策略,仿佛早已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他偶尔会收到外界的消息,得知百姓们仍在为他请愿,得知秦云、王宪等人仍在为他奔走,心中充满了感激。

萧桓在处理完骚乱后,更加坚定了为谢渊平反的决心。他知道,魏进忠与徐靖党羽的阴谋,只会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严惩奸佞,重用忠良,才能稳定局势,安抚民心。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京城悄然酝酿。萧桓已经做好了准备,他等待着秦飞彻查完毕的那一刻,等待着为谢渊平反的最佳时机。而谢渊的命运,大吴王朝的未来,都将在那一刻,迎来新的转折。

卷尾

御书房内的那场对峙,最终以萧桓的暂时搁置而落幕,却将封建帝王的权力困境与内心挣扎推向了极致。当谢渊的清贫真相通过借据、感谢信与御赐之物的清单,清晰地呈现在萧桓面前时,这位帝王的内心被愧疚、悔恨与恐惧反复撕扯。他深知谢渊的忠良,却因忌惮徐靖党羽的势力、担忧皇权的稳固而迟迟不敢迈出平反的关键一步,这种在正义与权术之间的摇摆,深刻暴露了封建皇权的内在矛盾 —— 帝王既是天下的主宰,却又往往被权力的枷锁所束缚,难以真正践行 “以民为本” 的治国理念。

魏进忠的谗言,如同精准的毒刺,一次次击中萧桓的软肋。他深谙帝王的猜忌心理,将谢渊的清贫解读为 “沽名钓誉”,将其军中威望歪曲为 “拥兵自重”,用 “局势失控”“外敌入侵” 等恐惧性话语,不断瓦解萧桓的决心。这种以皇权安危为幌子的挑拨,不仅延续了谢渊的冤屈,更凸显了封建官场中宦官干政、奸佞当道的黑暗生态。

魏进忠与徐靖的勾结,并非简单的个人利益捆绑,而是封建官僚体系中权力异化的必然结果 —— 当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奸佞之徒便会利用帝王的弱点,结党营私,迫害忠良,将朝堂变成排除异己的战场。

萧桓的深夜反思与微服探民,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良知未泯。他翻阅《大吴会要》,追忆太祖与永熙帝的教诲,倾听百姓对谢渊的赞颂与期盼,这些都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而,这种反思并未立即转化为坚定的行动,反而因魏进忠的进一步阴谋而陷入更深的犹豫。这并非萧桓的个人怯懦,而是封建帝王的宿命 —— 他们手中的皇权来之不易,一旦失去便会万劫不复,这种对失去权力的恐惧,往往会压倒良知与正义,让他们在关键抉择面前畏缩不前。

谢渊的身陷囹圄,成为了映照这场权力博弈的一面镜子。他在诏狱中的平静与坚守,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贪恋权势,不抱怨冤屈,心中牵挂的始终是边境的将士与天下的百姓。这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忠良品格,在封建官场的浊流中愈发显得珍贵。

谢渊的遭遇,并非孤例,历史上无数如于谦般的忠良之臣,都曾因帝王的猜忌与奸佞的构陷而蒙冤,他们的清贫与坚守,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宝贵的财富,提醒着后人:忠诚与正义,永远是超越时代的价值追求。

这场尚未落幕的风波,不仅关乎谢渊一个人的命运,更关乎大吴王朝的兴衰存亡。萧桓的每一次犹豫,都在消耗着百姓的信任与忠臣的赤诚;魏进忠的每一次阴谋,都在侵蚀着王朝的根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民心是立国之本,忠良是治国之基,失去民心的王朝终将覆灭,迫害忠良的帝王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目前的局势,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萧桓的决心正在逐步坚定,秦飞的调查正在接近尾声,魏进忠的阴谋也终将败露。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终将降临,谢渊的冤屈终将被洗刷。

但这场风波所暴露的封建体制的弊端,所展现的人性的复杂,所传递的忠良精神,却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世的镜鉴。它提醒着每一位掌权者,要坚守正义,敬畏民心;提醒着每一个普通人,要明辨忠奸,坚守良知。这,便是这段尚未结束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