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2章 莫道人间无至味,此身何必羡松乔(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石崇解京,帝萧桓召见于御书房。时谢渊系诏狱未决,帝方览谢府查抄清单,见其家无余资,唯存糙米五石、旧衣十余件,及永熙帝御赐蟒衣三袭、七星剑一柄,衣有补丁而护持甚谨,剑蒙尘霜而铭文如新。更有赈青州灾民、赎太上皇借据数十通,本息未偿者过半;

百姓感谢信盈箧,纸多草芥,字虽稚拙,然字字泣血,尽是感戴之辞。帝览毕,愧悔交并,泫然欲泣,拍案叹曰:“朕误信奸言,负此忠良!” 然转念思及朝局盘根错节,徐靖党羽遍布中外,非借力制衡无以稳皇权,竟力排众议,擢石崇为内务府总务长,兼领玄夜卫宫廷采买诸事。

诏命既下,朝野大哗,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等率九卿联袂入谏,言石崇系罪臣之余,野心难驯,授以要职恐遗祸社稷,帝不为所动。由是,诏狱署提督徐靖掌刑狱之权,司礼监秉笔太监魏进忠窥伺内宫之柄,石崇总揽宫廷采买与玄夜卫暗线之责,三人鼎足而立,权网暗结,盘互朝野。而谢渊仍系诏狱,身蒙不白之冤,天下忠良扼腕叹息,敢怒而不敢言。

史评

《通鉴考异》曰:“帝王之术,本在权衡庶政,协和群情,然失衡则乱,过偏则危。萧桓明知谢渊之忠,却困于权网之缚,不能即释;明知徐靖之奸,却借其势以压群臣,不肯即诛;明知石崇之险,却授其权以分党羽,反加擢用。此非帝之昏聩,实乃帝王权术之两难也。玄夜卫掌天下侦缉,察百官隐私;内务府管宫廷采买,扼京师物资,二者相结,实握朝野明暗之柄,其势足以动摇国本。

昔永熙帝驭下,以忠良为社稷之骨,以制衡为治国之脉,未尝因权术而弃忠贤,故能朝野清明,边尘不起;今萧桓反其道而行,以权术为纲纪,以人心为棋子,视忠良之冤为权衡之价,虽暂固皇权于一时,却已寒天下忠臣之心于千载。《大吴会要》载,太祖萧武尝诫子孙曰:‘权可谋,不可滥,滥则失民心;奸可制,不可纵,纵则乱朝纲;忠可倚,不可弃,弃则覆社稷。’萧桓此举,既违永熙帝之遗训,又背太祖之祖诫,恐将启党争之祸,贻家国之后患,其弊非一日可解也!”

黄鱼赋

东南溟渤,毓此珍奇。鳞介之精,厥名曰黄鱼。其形修躯圆腹,色若流金;其质膏腴脂润,味超醍醐。非江海深邃之处弗栖,非潮信正时弗出。是以渔者必候风伺汐,驾巨舶,张密网,涉惊涛骇浪,方得其一二者。其珍可比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其贵不啻琼浆玉液。

忆昔政和间,余扈从圣驾南巡,获此鱼于钱塘江口。渔人进献,重逾斤许,金鳞耀日,光彩晔然。命庖人治之,去鳃剔脏,而肌骨无损。或清蒸以葆真味,注以琉璃之盏,撒以珠兰之末。火候既调,香气盈堂,入口则消融如酥,甘鲜满颊,余韵竟三日不绝;或红烧以增浓艳,调以琥珀之酱,佐以珊瑚之椒。文火慢煨,酱汁稠浓,裹于鱼身,色若琥珀,味兼咸鲜,足以畅叙幽怀,宴集嘉宾。

夫黄鱼之美,非独在味,更寓深意。金鳞映日,兆国运之昌隆;膏腴丰实,显民生之富庶。曩者,余与三公九卿宴于宣和殿,进此鱼。圣上览之而悦,顾谓左右曰:“此鱼来自海滨,鲜洁若斯,足见四海晏然,物阜民康。” 遂赐群臣各一,众皆感恩戴德,交口称善。盖美食者,非独为口腹之享,实关乎邦交之礼、君臣之欢也。

今岁秋深,潮信复至,渔人再获此珍。余命置酒高会,召词臣墨客共赏。酒酣耳热之际,观此鱼金鳞闪烁,若与灯烛争辉;细品其味,似含江海风涛之韵。于是援笔作赋,以记其美。诗曰:

金鳞跃出浙江潮,玉箸分香满绮寮。

莫道人间无至味,此身何必羡松乔。

噫!人生如寄,岁月如流,唯美食与良辰不可轻负。黄鱼之珍,得之维艰,食之当思物力之不易;味之绝美,享之当念君恩之浩渺。谨赋此篇,以志一时之乐,亦以诫世人之奢靡云尔。

御书房内,烛火跳跃,将萧桓的影子拉得颀长而孤寂。他亲手从锦盒中取出那袭玄色蟒衣,指尖轻拂过领口细密的针脚,褪色的蟒纹在火光下若隐若现,仿佛还残留着先帝永熙帝的温度。那年野狐岭大捷,永熙帝在文华殿亲授此衣,声音洪亮如钟:“谢渊忠勇,克敌保疆,当为百官之表率!” 言犹在耳,可如今,这位 “表率” 却身陷诏狱,承受着不白之冤。

萧桓将蟒衣轻轻放在案上,又拿起那柄七星剑。剑鞘上的鲨鱼皮虽已黯淡无光,可抽出剑刃的瞬间,一道寒光骤然划破空气,“忠勇” 二字铭文清晰可辨,像是一双锐利的眼睛,无声地质问着他这个继承者。他握着剑柄,指腹摩挲着冰冷的铭文,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酸涩。

御史带回的借据与感谢信就摊在案头,最上面一张借据写着 “赎太上皇急借三百两”,字迹遒劲有力,却带着一丝仓促的笔锋,想来是当年国事紧急,谢渊无暇细思便落笔为据。旁边的感谢信纸页粗糙,是寻常百姓用的草纸,字迹歪歪扭扭,却字字滚烫:“谢大人救我全家于瘟疫,再生之德,永世不忘!” 一行行看下去,萧桓的呼吸愈发沉重。

他闭上眼,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谢渊的身影:在朝堂上为军饷与徐靖据理力争时的坚毅,在沙盘前彻夜谋划边防策略时的专注,得知长子谢勉战死青木堡后,强忍悲痛仍坚持处理政务时的憔悴。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朕…… 竟错信奸言,委屈了这样一位忠良。” 萧桓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指甲深深嵌入掌心。愧疚如潮水般将他淹没,几乎让他喘不过气。可身为帝王,他深知个人的愧疚在江山社稷面前,终究要让步。他缓缓松开手,掌心留下几道深深的印痕,眼神中多了几分挣扎后的冷硬。

就在萧桓沉浸在复杂的情绪中时,内侍轻步走入,躬身禀报:“启禀陛下,镇刑司副提督石崇已押解至京,现于殿外等候发落。”

萧桓眸色一沉,迅速收敛了外露的情绪。帝王的理性终究压倒了个人的情感,他整理了一下龙袍,沉声道:“宣他进来。”

石崇身着囚服,衣衫带尘,却依旧身姿挺拔,神色镇定。踏入御书房的那一刻,他目光快速扫过案上的蟒衣与七星剑,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随即俯身叩首:“罪臣石崇,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石崇,你可知罪?” 萧桓的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威严,目光如鹰隼般锁定着石崇,试图从他的神色中捕捉到一丝慌乱。

石崇伏在地上,语气诚恳:“罪臣治军不严,致边境生乱,惊扰圣驾,此乃其一罪;未能察觉石迁通敌谋逆之野心,纵容其党羽祸乱朝纲,此乃其二罪。罪臣罪该万死,然臣之心,自始至终向着陛下,从未有过半分异心。若陛下肯给臣一个赎罪之机,臣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萧桓沉默不语,指尖轻轻敲击着御案。他深知石崇的为人,精明狡诈,野心勃勃,却也确实有几分才干。镇刑司旧部多为其亲信,若能收为己用,既能稳定镇刑司旧吏,又能借此牵制徐靖的势力,这正是他需要的。

“你想如何赎罪?” 萧桓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

石崇心中一喜,知道机会来了,连忙说道:“臣熟悉玄夜卫与镇刑司的运作机制,亦知晓朝中部分官员的动向。若陛下信任,臣愿协助陛下整顿特务机构,肃清奸佞余党,确保宫廷安全与朝堂稳定。” 他的话精准地戳中了萧桓的痛点,句句都在为帝王的皇权考量。

萧桓看着石崇,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需要一枚棋子,一枚能打破现有平衡,又能为自己所用的棋子,而石崇,恰好符合这个要求。

“朕念你尚有可用之处,且有悔改之心,特免你所有军职,擢升为内务府总务长,统领玄夜卫专司宫廷买办事务。” 萧桓的话音刚落,整个御书房内一片死寂。

石崇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愕,随即化为狂喜。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不仅能免罪,还能得到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务府总务长看似只是负责宫廷采买,实则掌控着宫廷物资的命脉,更能借采买之机,在朝野之间安插眼线,收集情报。而兼领玄夜卫的宫廷采买事务,更是让他间接接触到了特务机构的核心权力。

“臣…… 臣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肝脑涂地,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石崇激动得声音发颤,连连叩首,额角撞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殿外,悄悄偷听的魏进忠浑身一震,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原本以为石崇最多被免罪流放,却没想到萧桓会如此重用他。这突如其来的任命,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也让他意识到,这位帝王的心思,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深沉难测。

魏进忠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石崇的崛起,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势力格局,自己必须尽快调整策略,要么拉拢石崇,要么早做防范,绝不能被这股新势力边缘化。

萧桓看着石崇感恩戴德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石崇对自己感恩戴德,同时也让朝野上下明白,谁才是真正掌控权力的人。

“你退下吧,三日后到内务府任职,不得有误。” 萧桓挥了挥手,语气恢复了往日的淡漠。

石崇再次叩首谢恩,起身后退着走出御书房,脚步轻快,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野心。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将彻底改变。

魏进忠待石崇离开后,悄然走入御书房,躬身道:“陛下,夜深了,龙体为重,是否该歇息了?” 他的语气依旧谦卑,眼神中却藏着一丝试探。

萧桓看了他一眼,淡淡道:“你都听到了?”

魏进忠心中一惊,连忙跪地请罪:“陛下恕罪,老奴并非有意偷听,只是担心陛下安危,才在殿外等候,不慎听到了只言片语。”

“起来吧,朕不怪你。” 萧桓的声音没有波澜,“你觉得,朕重用石崇,是对是错?”

魏进忠站起身,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的决策,自然是深谋远虑。石崇熟悉特务机构,又有才干,重用他确实能协助陛下整顿朝纲,牵制各方势力。只是…… 石崇野心勃勃,恐日后难以掌控,还请陛下多加留意。”

萧桓点了点头,显然认同魏进忠的看法:“朕自然知晓。朕用他,是借其力,而非信其人。徐靖在朝堂上势力过大,党羽众多,若不加以牵制,恐尾大不掉。石崇与徐靖素有间隙,让他制衡徐靖,再由你在宫中监视二人动向,如此三方牵制,方能确保皇权稳固。”

魏进忠心中恍然大悟,原来帝王早已布下一盘大棋,自己与徐靖、石崇,不过都是这盘棋中的棋子。他连忙躬身道:“陛下英明,老奴明白了。老奴定当遵旨,密切监视徐靖与石崇的动向,及时向陛下禀报。”

萧桓满意地点了点头:“你办事,朕放心。下去吧,做好自己的本分即可。”

魏进忠退下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彻夜未眠。他深知,接下来的朝堂局势将更加复杂,自己必须更加谨慎,既要讨好帝王,又要在徐靖与石崇之间周旋,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他暗中下令,让宫中的亲信密切关注石崇的一举一动,同时派人给徐靖送去一封密信,告知其石崇的任命,试探徐靖的反应。

石崇被破格擢升的消息,如同惊雷般在京城炸开,朝堂上下一片哗然。早朝之上,文武百官窃窃私语,神色各异。

内阁首辅刘玄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石崇乃罪臣,治军不严,纵容党羽,其罪当诛。陛下不仅免其死罪,还委以重任,此恐难服众心,亦不利于朝堂稳定,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刑部尚书周铁也附和道:“陛下,刘玄大人所言极是。石崇与石迁勾结,参与构陷谢大人,虽无直接证据,但其嫌疑未洗。重用此等人物,恐会让忠良寒心,让奸佞得志,还请陛下三思!”

其他几位老臣也纷纷出列,支持刘玄与周铁的观点,恳请萧桓收回任命。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紧张。

徐靖站在百官之中,神色平静,心中却早已掀起波澜。他没想到萧桓会如此重用石崇,这无疑是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安插了一颗钉子。可他深知帝王的心思,此刻若出面反对,只会引起萧桓的猜忌,反而得不偿失。

徐靖眼神一冷,暗中用眼神制止了想要出列反对的吏部尚书李嵩与礼部侍郎林文。他知道,现在最明智的做法,是静观其变,看看石崇接下来的动作,再做打算。

萧桓看着下方跪拜的群臣,语气坚定:“众卿的心意,朕明白。但石崇虽有过错,却也有可用之处。如今朝局复杂,正需要有能力之人协助朕整顿朝纲。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退朝!”

说完,萧桓起身离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刘玄与周铁看着帝王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与担忧。他们知道,这场关于权力与忠奸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早朝结束后,徐靖主动邀请石崇到自己的府邸一聚。石崇深知徐靖的势力,也明白自己初入京城,根基未稳,需要暂时稳住徐靖,便欣然前往。

徐靖的府邸奢华大气,与谢府的清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在书房落座,侍女奉上茶水后便悄然退下。

“石大人今日得陛下重用,真是可喜可贺啊。” 徐靖端起茶杯,语气带着一丝试探。

石崇笑了笑,语气谦卑:“徐大人说笑了,在下不过是戴罪之身,能得陛下宽恕,已是万幸,不敢谈什么重用。日后还要仰仗徐大人多多提携。”

“石大人太过谦虚了。” 徐靖放下茶杯,眼神锐利,“陛下让你统领玄夜卫宫廷买办事务,这可是个肥差,更是个要害职位。石大人可要好好把握,不要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石崇心中了然,徐靖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越界。他淡淡道:“徐大人放心,在下只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其他的,在下不敢多想。倒是徐大人在朝堂上的威望,在下十分敬佩,日后若有不懂之处,还要向徐大人请教。”

两人言语交锋,看似和睦,实则暗藏机锋。徐靖想摸清石崇的底细与野心,石崇则想稳住徐靖,为自己争取时间站稳脚跟。

“谢大人的案子,不知徐大人有何看法?” 石崇突然问道,目光紧紧盯着徐靖。

徐靖心中一动,知道石崇是在试探自己,缓缓道:“谢大人是否清白,自有陛下圣断,我等做臣子的,只需遵旨行事即可。”

石崇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他知道,徐靖老奸巨猾,想要从他口中套出有用的信息,并非易事。这场会面,不过是双方相互试探的开始。

离开徐靖府邸后,石崇心中更加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必将充满荆棘。徐靖的势力盘根错节,魏进忠在宫中虎视眈眈,自己唯有紧紧依靠萧桓,同时尽快建立自己的势力,才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生存下去。

刘玄与周铁等老臣在退朝后,聚集在内阁书房,商议对策。

“陛下执意重用石崇,显然是想借其牵制徐靖,可这样一来,朝局只会更加混乱,谢大人的冤案,恐怕更难昭雪了。” 周铁语气沉重地说道。

刘玄叹了口气:“陛下的帝王心术,我等自然明白。可他不该以牺牲忠良为代价,更不该重用奸佞之徒。谢大人身陷囹圄,我们若不尽快想办法,恐会夜长梦多。”

礼部尚书王瑾说道:“徐靖与石崇相互牵制,短期内或许不会对谢大人下手。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收集徐靖构陷谢大人的更多证据,同时联合更多官员上书,恳请陛下为谢大人平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