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2章 莫道人间无至味,此身何必羡松乔(2 / 2)

加入书签

“王大人所言极是。” 户部尚书刘焕补充道,“我们还可以联络边境的岳谦,让他上书朝廷,以边军将士的名义为谢大人请愿。岳谦在军中威望甚高,他的话,陛下或许会重视。”

刘玄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好,就这么办。周铁,你负责继续收集徐靖的罪证;王瑾,你负责联络朝中官员,联名上书;刘焕,你负责写信给岳谦,让他尽快上书请愿。我们必须尽快行动,不能给徐靖与石崇任何伤害谢大人的机会。”

几位老臣纷纷领命,开始着手准备。他们知道,这场斗争异常艰难,稍有不慎,不仅救不出谢渊,自己也可能身陷囹圄。可他们更清楚,为了朝廷的清明,为了天下的公道,他们必须挺身而出,哪怕付出一切代价。

三日后,石崇正式到内务府任职。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内务府的人事,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关键职位上。

他以 “提高采买效率,杜绝贪污腐败” 为由,更换了宫廷采买的负责人,任命自己的亲信为采买总管。同时,他还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玄夜卫密探,伪装成采买人员,借采买之机,在京城的各个角落安插眼线,收集官员们的日常动向与私密信息。

石崇深知,情报是权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情报,才能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占据主动,也才能更好地向萧桓表忠心。他要求眼线们定期汇报,无论是官员的言行举止,还是府邸的往来人员,都要一一记录在案,不得有任何遗漏。

内务府的旧臣们对石崇的做法十分不满,却敢怒不敢言。他们深知石崇的背景与手段,若稍有反抗,便可能被安上 “贪污腐败”“违抗军令” 的罪名,丢官罢职都是轻的,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石崇对这些旧臣的不满视而不见。他知道,想要在内务府站稳脚跟,就必须采取铁腕手段,清除异己,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他看着手中不断传来的情报,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他相信,用不了多久,整个京城的动向,都将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魏进忠密切关注着石崇的一举一动,当他得知石崇在京城安插大量眼线后,心中十分警惕。他知道,石崇的势力发展过快,若不加以制衡,迟早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魏进忠暗中下令,让宫中的亲信密切监视石崇的眼线,同时故意向石崇传递一些虚假信息,误导石崇的判断。他还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便利,将石崇的一些小动作,不动声色地透露给徐靖,挑动徐靖与石崇之间的矛盾。

一日,魏进忠在向萧桓汇报工作时,看似无意地说道:“陛下,石大人上任后,动作频频,在京城安插了不少眼线,连朝中一些大臣的府邸都被监视了。老奴担心,这样下去,会引起百官的不满,影响朝堂稳定。”

萧桓闻言,眉头微微一蹙。他重用石崇,是让他牵制徐靖,而非让他在京城肆意妄为,引起众怒。

“朕知道了,你多留意便是,若他有过分举动,及时向朕禀报。” 萧桓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魏进忠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他要让萧桓知道,石崇并非安分守己之人,同时也要让徐靖与石崇相互争斗,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始终保持在帝王心中的重要地位。

深夜,御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萧桓独自一人坐在御案前,面前摊着一张详细的朝野势力分布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着徐靖、石崇、魏进忠以及刘玄等老臣的势力范围。

他指尖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从徐靖掌控的诏狱署,到石崇新接管的内务府与玄夜卫采买事务,再到魏进忠所在的司礼监,最后到刘玄等老臣所在的内阁与六部。每一处势力范围,都在他的精密计算之中。

萧桓心中清楚,徐靖党羽众多,掌控着部分朝政话语权与刑狱大权,是目前最大的威胁;石崇野心勃勃,手握情报与采买之权,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可伤人,也可能伤己;魏进忠深居内宫,熟悉自己的心思,是平衡各方势力的关键;而刘玄等老臣,代表着朝堂的清流与民心,是稳定朝局的基石。

他的帝王之术,便是让这四方势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谁也无法独大,最终将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重用石崇,是为了牵制徐靖;留用魏进忠,是为了监视石崇与徐靖;容忍刘玄等老臣的进谏,是为了安抚民心,维护朝堂的表面稳定。

可每当想到谢渊,萧桓的心中便会涌起一丝愧疚。他知道,谢渊是这场权力博弈中最大的牺牲品。可他别无选择,在江山社稷与个人良知之间,他只能选择前者。

“谢大人,待朕稳住朝局,定当为你平反昭雪,还你一个清白。” 萧桓对着空无一人的御书房,低声说道。这既是对谢渊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他拿起那柄七星剑,剑光照亮了他复杂的眼眸。他知道,这场权力的棋局,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谨慎布局,才能确保自己始终是这盘棋局的掌控者。

诏狱深处,谢渊虽身陷囹圄,却依旧保持着镇定。他每日在狱中研读兵书,思考边防策略,仿佛早已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

一名忠于谢渊的老狱卒,暗中将外界的消息传递给了他。当谢渊得知石崇被破格擢升后,心中微微一怔,随即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萧桓的帝王心术,重用石崇,必然是为了牵制徐靖。这看似是朝局的平衡,实则暗藏着更大的危机。石崇与徐靖都是野心勃勃之辈,两人相互牵制,固然能暂时稳定朝局,可一旦平衡被打破,必然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陛下此举,看似高明,实则险棋啊。” 谢渊喃喃自语。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大吴的江山社稷。若徐靖与石崇为了争夺权力,相互倾轧,甚至勾结外敌,后果不堪设想。

谢渊提笔,在狱中仅有的纸上写下自己的担忧,委托老狱卒设法传递给刘玄。他希望刘玄等老臣能看清局势,在维护朝局稳定的同时,尽快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避免大吴陷入更大的动荡。

写完信后,谢渊将纸仔细折好,交给老狱卒,叮嘱道:“务必将此信安全交给刘玄大人,切记,不可让他人知晓。”

老狱卒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将信藏好,转身离开了牢房。谢渊看着牢窗外的天空,心中满是对国家的牵挂与担忧。他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也不知道,大吴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边境之上,都督同知岳谦收到了刘焕的来信。当他得知石崇被重用,而谢渊依旧身陷囹圄后,悲愤交加,当场拔剑斩断案角。

岳谦与谢渊共事多年,深知谢渊的忠良与才干。当年野狐岭之战,若不是谢渊调度有方,支援及时,他恐怕早已战死沙场。谢渊为了国家与百姓,鞠躬尽瘁,却落得如此下场,这让他无法接受。

岳谦连夜写下一封奏折,详述自己与谢渊共事的经历,从谢渊整顿边防、关爱将士,到他为了赈济灾民借贷度日,字字泣血,力证谢渊的忠良。同时,他还联合边境的几位将领,以边军将士的名义,恳请萧桓尽快为谢渊平反,严惩奸佞。

“谢大人乃国之柱石,若如此忠良蒙冤,边军将士心寒,日后谁还肯为国家效命?” 岳谦在奏折中写道,“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谢大人绝无谋逆之心,恳请陛下明察秋毫,还谢大人清白,以安民心,以稳边防!”

奏折写好后,岳谦派亲信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他知道,自己此举可能会触怒萧桓,甚至可能连累自己的家人。可他更清楚,作为一名军人,作为大吴的子民,他有责任为忠良发声,有义务守护国家的公道与正义。

徐靖得知岳谦上书为谢渊请愿后,心中十分震怒。他担心岳谦的奏折会引起萧桓的重视,从而影响自己的计划。于是,他召集李嵩、林文等党羽,商议对策。

“岳谦在边境威望甚高,他的奏折,陛下必然会重视。若陛下因此为谢渊平反,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李嵩语气焦急地说道。

徐靖冷笑道:“岳谦远在边境,鞭长莫及。我们只需在京城散布流言,称岳谦与谢渊勾结,意图谋反,再伪造一些证据,让陛下对岳生产生猜忌,他的奏折自然就失去了分量。”

林文附和道:“徐大人所言极是。我们还可以派人在半路拦截岳谦的亲信,销毁奏折,同时伪造一封岳谦与北元勾结的密信,呈给陛下。这样一来,不仅能阻止谢渊平反,还能将岳谦也拉下水,一举两得。”

徐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就这么办。李嵩,你负责散布流言,伪造证据;林文,你负责派人拦截岳谦的亲信,销毁奏折。此事务必做得干净利落,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党羽们纷纷领命,开始分头行动。一场针对岳谦和谢渊的阴谋,再次悄然展开。徐靖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心中得意洋洋。他相信,只要能阻止谢渊平反,清除掉岳谦这个障碍,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石崇很快便得知了徐靖的阴谋。他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一个扩大自己势力的好机会。

石崇暗中派人找到岳谦的亲信,在半路上救下了他,同时截获了徐靖伪造的密信。他没有将密信直接交给萧桓,而是先派人将密信的内容透露给了刘玄等老臣,引发朝野的不满。

随后,石崇亲自入宫,将密信呈给萧桓,同时添油加醋地说道:“陛下,徐靖党羽为了阻止谢大人平反,竟然伪造岳谦大人与北元勾结的密信,企图栽赃陷害。此等行为,简直是无法无天,若不加以严惩,恐会动摇边防,危及国家安危。”

萧桓看着手中的密信,脸色铁青。他没想到徐靖竟然如此胆大包天,竟敢伪造证据,陷害边境将领。这不仅是对朝廷法纪的践踏,更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徐靖真是越来越放肆了!” 萧桓怒喝道,语气中满是杀意。

石崇见状,心中暗喜,连忙说道:“陛下息怒。徐靖党羽遍布朝野,若要严惩,恐会引发朝局动荡。不如让臣暗中调查,收集徐靖的罪证,待时机成熟,再将其一举拿下。”

萧桓点了点头,觉得石崇所言有理:“好,就交给你去办。务必尽快收集到徐靖的罪证,朕倒要看看,他究竟有多大的胆子!”

石崇领命退下,心中十分得意。他知道,自己借徐靖的阴谋,不仅讨好了萧桓,还获得了调查徐靖的权力,这正是他扩大自己势力的绝佳机会。他暗中下令,让自己的眼线全力收集徐靖党羽的罪证,同时开始拉拢朝中的中立派官员,为自己积蓄力量。

深夜,萧桓再次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内。岳谦的奏折、石崇呈递的密信、刘玄等老臣的联名上书,一一摆在他的案头。

他看着这些文书,心中的愤怒与愧疚交织在一起。徐靖的嚣张跋扈,让他忍无可忍;谢渊的忠良蒙冤,让他深感自责;石崇的野心勃勃,让他心存警惕;而岳谦等将士的忠心,又让他倍感欣慰。

萧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星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犹豫下去了。若再纵容徐靖,朝廷法纪将荡然无存;若再关押谢渊,民心将彻底丧失;若再放任石崇,恐会养虎为患。

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打破现有的平衡,彻底肃清奸佞,为谢渊平反,稳定朝局。

萧桓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他转身回到御案前,拿起朱笔,在纸上写下一道道旨意:命秦飞协助石崇,彻查徐靖党羽的罪证;释放谢渊,恢复其官职与名誉;表彰岳谦的忠心,加赏其爵位;同时,限制石崇的权力,防止其势力过度膨胀。

写完旨意后,萧桓将其密封好,交给内侍,下令即刻执行。他知道,这些旨意下达后,必然会引发朝堂的巨大震动,甚至可能引发徐靖党羽的反扑。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亲手终结这场混乱的权力博弈,还大吴一个清明的朝堂,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

御书房的烛火依旧摇曳,映着萧桓坚定的身影。他知道,自己的帝王之路,还有很长,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他相信,只要自己坚守初心,明辨忠奸,重用贤臣,就一定能带领大吴走向新的辉煌。

片尾

萧桓的旨意下达后,京城立刻陷入了巨大的震动。秦飞与石崇联手,迅速展开对徐靖党羽的调查,李嵩、林文等核心成员相继被抓获,他们的罪证被公之于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徐靖见大势已去,试图携款潜逃,却被秦飞早已布下的眼线抓获,打入诏狱。

谢渊终于重见天日,当他走出诏狱的那一刻,京城百姓夹道欢迎,高呼 “谢公清白”。萧桓亲自在文华殿召见谢渊,向他表达了深深的愧疚,并恢复其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官职,加赏黄金百两。谢渊婉言谢绝了赏赐,只求萧桓能严惩奸佞,整顿朝纲,关爱百姓。

岳谦收到萧桓的表彰后,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戍守边疆的决心。他上书萧桓,请求回京参加谢渊的平反仪式,萧桓准奏,并在宫中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彰显朝廷的公正与清明。

石崇虽因调查徐靖有功受到嘉奖,但萧桓也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将玄夜卫的宫廷采买事务重新划归周显管辖,只保留其内务府总务长的职位。石崇心中虽有不满,却也不敢表露,只能暂时收敛野心,等待新的机会。

魏进忠见徐靖倒台,石崇失势,连忙调整策略,更加小心翼翼地侍奉萧桓,同时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试图在新的朝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刘玄等老臣见朝局逐渐稳定,谢渊得以平反,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们联名上书,恳请萧桓趁机整顿吏治,严惩贪腐,重用贤臣,开创大吴的盛世。

这场持续已久的权力博弈,最终以奸佞的覆灭、忠良的昭雪而告终。萧桓通过这场风波,深刻认识到了忠良的重要性与权术的弊端。他开始重用谢渊、刘玄等贤臣,整顿朝纲,发展生产,关爱百姓,大吴王朝逐渐走向了稳定与繁荣。

卷尾散文

御书房内的那一场权力布局,终究以萧桓的幡然醒悟画上了句点。从最初的愧疚与犹豫,到中间的精密制衡,再到最后的坚定决断,这位帝王在忠良与奸佞、权力与道义之间,走出了一条充满挣扎与反思的道路。石崇的破格擢升,徐靖的嚣张跋扈,魏进忠的暗中投机,刘玄等老臣的据理力争,岳谦的千里请愿,谢渊的狱中坚守,每一个人的选择与行动,都在这场复杂的权力博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帝王心术,历来是封建王朝的核心命题。萧桓的权衡与算计,并非昏聩,而是身为帝王的无奈与必然。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确保皇权的稳固,却也在这个过程中,险些牺牲了最宝贵的忠良与民心。徐靖与石崇的野心,魏进忠的投机,都是封建官场权力异化的必然结果。当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人性的弱点便会被无限放大,奸佞之徒便会趁机钻营,忠良之辈便会遭遇排挤与陷害。谢渊的遭遇,正是这种体制弊端的集中体现,他的清贫与坚守,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封建官场的浊流,也唤醒了萧桓的良知。

这场风波,不仅是一场权力的博弈,更是一次民心的考验。百姓的请愿,将士的声援,老臣的死谏,都在向帝王传递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民心是立国之本,忠良是治国之基。失去民心的王朝,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覆灭;迫害忠良的帝王,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萧桓的最终决断,不仅拯救了谢渊,拯救了大吴的朝局,更拯救了自己,让他避免了成为千古昏君的命运。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这场风波并非孤例。纵观中国历史,无数如谢渊般的忠良之臣,都曾遭遇过类似的诬陷与迫害,他们的清贫与坚守,他们的忠诚与担当,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像萧桓这样的帝王,也常常在权术与良知之间徘徊,他们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命运,更影响着王朝的兴衰。这场风波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权力如何更迭,坚守正义、敬畏民心、重用忠良,永远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

谢渊的平反,徐靖的覆灭,标志着这场权力博弈的终结,却也为大吴王朝的未来埋下了新的伏笔。萧桓虽然醒悟,但封建体制的弊端依旧存在,权力的诱惑依旧潜藏。石崇的野心未灭,魏进忠的投机未止,朝堂上的暗流依旧涌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过这场风波的萧桓,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忠良与民心的重要性,他必将以史为鉴,更加谨慎地运用权力,守护好大吴的江山社稷。

这场关于权力与道义、忠良与奸佞的博弈,终将成为大吴王朝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记忆。它提醒着后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百姓,也能带来灾难;它警示着每一位掌权者,要坚守初心,明辨忠奸,敬畏民心;它更激励着每一个普通人,要像谢渊那样,坚守正义,忠诚担当,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坚定。这,便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启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