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3章 玉盏泛流霞,朱门排画车(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谢渊案悬而未决,帝萧桓疑其有谋逆之嫌,欲穷究其罪,遂下旨整合司法特务机构。罢理刑院、镇刑司、诏狱署、玄夜卫旧制,立新设理刑院,直归帝辖,专司谢渊案及‘谢党’清查诸事。授总管太监李德全为理刑院总领,统摄全局;魏进忠掌镇刑司,主外审及地方‘谢党’核查;徐靖掌诏狱署,主内审及谢渊亲眷僚属审讯;周显统玄夜卫,专司纠察抓捕、情报刺探;石崇任内务府总长,兼管宫廷买办、暗中监察及特务训练,协查案中物资往来线索。诏下,朝野震动,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等力谏,言此举恐致特务乱政,帝拒纳。旋即,四司联动,以‘清查谢党余孽’为名大肆搜捕,京城人人自危,谢渊仍系诏狱未释。”

史评:《通鉴考异》曰:“萧桓设新理刑院,名义上整饬司法,实则为专办谢渊案而设,此乃借集权之名,行构陷之实也。旧制司法特务分立,各有制衡,今四司归一,皆为查案所用,生杀予夺之权尽集帝手,虽欲坐实谢渊之罪,却开特务擅权之恶例。石崇戴罪而掌暗察物资,徐靖弄权而主内审逼供,魏进忠窥宫而操外审罗织,周显握兵而司抓捕,四者互为犄角,权网密织,百官动辄以‘谢党’论罪,忠良寒心。昔太祖萧武立制,严防特务专权,设御史台以监之;永熙帝循其道,使司法与监察并行,故朝局清明。今萧桓废祖制,弃忠良,以权术驭下,欲以联合查案坐实冤狱,虽暂固皇权于旦夕,然民心离散,党争将起,国本之摇,已在旦夕之间矣。”

菩萨蛮?泥菩萨

御阶叠翠笼香雾,金炉长袅龙涎缕。

玉盏泛流霞,朱门排画车。

权倾天下久,富贵焉能朽?

醉倚紫宸风,笙歌遍禁宫。

早朝的钟声在紫禁城上空回荡,余音未散,文武百官已按品级分列丹陛两侧,气氛庄严肃穆中透着一丝凝重。御座上的萧桓身着明黄色龙袍,神色沉肃,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群臣,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更藏着一丝急于定案的焦灼。

“众卿平身。” 萧桓的声音清晰有力,打破了大殿的沉寂,却未如往常般带半分温和。百官躬身谢恩,起身肃立,敏锐地察觉到今日的氛围异于寻常,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御座之上,揣测着即将到来的旨意。

萧桓抬手示意,身旁的内侍展开一卷明黄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谢渊谋逆一案,牵连甚广,需彻查深究,以正国法。自即日起,罢理刑院、镇刑司、诏狱署、玄夜卫旧制,合并为新设理刑院,直归朕亲自辖制,专司此案及‘谢党’清查诸事!授总管太监李德全为理刑院总领,统摄全院事务,凡事需向朕亲禀;魏进忠掌镇刑司,专司外审及地方‘谢党’线索核查,务必厘清谢渊与地方官员勾结痕迹;徐靖掌诏狱署,主理内审及谢渊亲眷、僚属审讯,限期拿出供词;周显统玄夜卫,专司纠察抓捕、情报刺探,凡涉‘谢党’嫌疑者,可先捕后奏;石崇任内务府总长,兼管宫廷买办、暗中监察及特务训练,重点核查谢渊任内物资调度、宫廷往来账目,协查贪腐通敌证据。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大殿内瞬间陷入死寂,随即爆发出一片哗然。百官脸上皆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交头接耳之声不绝于耳。原本相互制衡的四大司法特务机构,如今竟为查办谢渊一案而临时合并,这般雷霆手段,显然是皇帝意已决,要彻底坐实谢渊的罪名。

吏部尚书李嵩眉头紧锁,心中暗惊:“陛下为办一案而颠覆旧制,四司联动查一人,这分明是欲加之罪!日后百官的生死荣辱,皆可凭‘党羽’之名定夺,这朝堂的天,怕是真的要变了!” 他悄悄瞥了眼身旁的徐靖,见其神色得意,眼底藏着按捺不住的兴奋,心中愈发不安。

刑部尚书周铁更是面色铁青,他深知旧制的制衡意义,如今司法权被特务机构裹挟,专为一案服务,司法公正更无从谈起。他正要出列进言,却被内阁首辅刘玄用眼神制止,显然刘玄也明白,此刻强行进谏,只会触怒龙颜,反而加速案进程。

徐靖身着理刑院特制的绯色官服,腰间佩着诏狱署的鎏金令牌,站在文官队列的前列,神色间满是得意。他低头抚摸着令牌上的纹路,心中狂喜不已:“陛下默许四司联合查案,诏狱署主理内审,谢渊的亲眷僚属皆在我手中,不愁撬不开他们的嘴!那些曾质疑我构陷谢渊的人,如今也可一并罗织成‘谢党’,斩草除根!”

他抬眼扫视着殿内的百官,目光冰冷,带着一丝警告。刚才那位想要出列进言的大臣,被他的目光一扫,顿时浑身一僵,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徐靖心中冷笑,这种借皇权之力掌控他人命运的感觉,让他无比沉醉。

魏进忠则依旧躬身侍立在御座旁,脸上挂着谦卑的笑容,眼底却藏着锐利的锋芒。他深知,镇刑司专司外审,意味着他可名正言顺地插手地方,将谢渊在各地的旧部、曾受其恩惠的官员尽数罗织成 “谢党”。更重要的是,他能借助外审之权,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地方,与徐靖的内廷审讯形成呼应,互为佐证,让 “谢党” 罪名更难推翻。

他悄悄转头,与站在武将队列末尾的石崇、武将队列中的周显目光交汇。四人眼中皆闪过一丝默契,微微颔首,便迅速移开视线。魏进忠心中盘算:“石崇查物资,徐靖主审讯,周显掌抓捕,我操外审,四司联动,谢渊纵有百口,也难辩清白。陛下要的是‘谋逆’罪证,我们便给他造出来,届时荣华富贵,指日可待。”

周显站在武将队列中,神色沉默,却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威严。他手中的玄夜卫本就是精锐特务力量,如今专为抓捕 “谢党” 所用,更是如虎添翼。他知道,萧桓让他统领玄夜卫,既是信任,也是胁迫 —— 若查不出 “谢党” 线索,他自身也恐受牵连。他必须在遵旨行事与保全自身之间找到平衡,确保每一次抓捕都 “师出有名”。

石崇站在大殿的角落,虽身处武将队列末尾,却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他原本是戴罪之身,如今却因协查谢渊案而被委以重任,这份提拔,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他表面上恭敬地低着头,心中却早已掀起惊涛骇浪。内务府总管看似只是负责宫廷采买,实则要核查谢渊任内的物资调度账目,这正是他邀功的绝佳机会。只要能从账目中找出一丝 “异常”,哪怕是正常的军需调度,也可曲解为通敌的证据,足以让他彻底摆脱罪臣的身份。

“陛下让我掌物资核查,这正是我翻身的机会。” 石崇心中暗忖,“谢渊戍边多年,军需、赈灾物资往来繁多,总能找到可利用的破绽。待我坐实他的‘贪腐’或‘通敌’证据,徐靖、魏进忠之流也需敬我三分,何愁不能在这朝堂之上立足?”

他想起自己接旨前,萧桓单独召见他时的话语:“石崇,朕知你与石迁有牵连,然念你尚有才干,特给你赎罪之机。谢渊案的物资线索,全靠你核查,若能查出实据,既往不咎;若敢敷衍,休怪朕无情。” 当时他恭敬地叩首谢恩,心中却早已盘算好如何利用这场查案,为自己铺就青云路。

散朝后,石崇故意放慢脚步,等徐靖与魏进忠走来。“徐大人、魏公公,恭喜二位得掌要职,此番联合查案,定能早日勘破谢渊的阴谋。” 石崇语气谦卑,眼神中却带着一丝试探,“日后案中物资线索,还需二位多多配合,若有需要内务府之处,尽管开口。”

徐靖笑了笑:“石大人客气了,你我皆是陛下倚重之人,理当同心协力,早日坐实谢渊之罪,为陛下分忧。” 魏进忠也附和道:“石大人掌物资核查,责任重大,案中若需地方账目比对,我镇刑司可全力协助,定要让谢渊无从抵赖。” 三人表面和睦,实则各怀鬼胎,皆想借这场联合查案,巩固自身地位,一场围绕谢渊案的构陷阴谋,已然拉开序幕。

散朝后,刘玄、周铁、王瑾等几位老臣齐聚内阁书房,神色凝重,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陛下此举,简直是倒行逆施!为查一人而颠覆祖宗司法体制,四司联合罗织罪名,这哪里是查案,分明是欲加之罪!” 周铁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愤怒与无奈,“徐靖、魏进忠之流本就奸佞,如今手握生杀大权,借查案之名排除异己,忠良何以自存?”

刘玄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手中紧紧攥着那份尚未递出的反对奏折,指节泛白:“周大人所言极是。可陛下心意已决,旨意中明言专司谢渊案,显然是铁了心要坐实他的罪名,我们刚才在大殿上连进言的机会都没有,如今再想挽回,难如登天。”

礼部尚书王瑾忧心忡忡地说道:“石崇本是石迁亲信,参与构陷谢大人在先,如今却让他核查物资线索,这岂不是让狐狸看鸡笼?他定会想尽办法曲解账目,捏造证据;徐靖掌诏狱,惯用酷刑逼供,怕是会屈打成招;魏进忠在地方罗织‘谢党’,不知又有多少无辜官员会遭牵连;周显虽看似中立,却手握玄夜卫抓捕之权,只需一句‘嫌疑’,便可抓人下狱,这朝堂将永无宁日啊!”

户部尚书刘焕补充道:“更可怕的是,新理刑院直归陛下辖制,李德全不过是传声傀儡,真正掌控这一切的,是陛下本人。他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能坐实谢渊谋逆的‘证据’,我们这些大臣,稍有异议,便可能被安上‘谢党’的罪名,身首异处。”

几位老臣沉默不语,脸上皆露出深深的忧虑。他们深知,萧桓的此举,是借联合查案之名行集权之实,可这种方式,无疑是饮鸩止渴。若任由四司联合构陷,不仅谢渊难逃冤狱,整个朝堂的清明也将不复存在,大吴的江山社稷,恐将陷入危机。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刘玄猛地站起身,眼神坚定,“我等身为顾命大臣,当为江山社稷着想,即便冒死进谏,也要让陛下明白其中的利害!周铁,你我联名,再联合其他九卿,一同上书,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恢复旧制,由刑部牵头,公正审理谢渊案,而非任由特务机构胡为!”

周铁等人纷纷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他们知道,这场抗争异常艰难,但为了忠良,为了朝廷,他们必须挺身而出。

刘玄等人的联名奏折很快便送到了御书房。萧桓拿起奏折,仔细翻阅着,脸上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心中却满是不耐。奏折中详细阐述了四司联合查案的弊端,列举了历史上特务借查案之名乱政的教训,恳请他收回成命,由刑部公正审理谢渊案。

“这些老臣,还是不懂朕的苦心啊。” 萧桓放下奏折,喃喃自语。他深知,自己的做法确实冒险,但谢渊在军中与百姓中威望过高,若不借联合查案的方式坐实他的罪名,一旦释放,恐难再掌控。如今徐靖党羽遍布朝野,谢渊的忠良虽已从抄家结果中显露,却因自己先前的猜忌而骑虎难下。唯有让四司联合,拿出 “确凿证据”,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既保全自己的颜面,又能彻底清除这个潜在的 “威胁”。

他召来李德全,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传朕的旨意,驳回刘玄等人的奏折。告诉他们,谢渊案事关重大,非联合查案不能彻查,新理刑院的设立,是朕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无需再议。若再有大臣执意进谏,以‘阻挠查案’论处,视同‘谢党’同谋。”

李德全躬身领命,心中却暗自叹息。他深知萧桓的性格,一旦做出决定,便绝不会轻易改变。可他也明白,刘玄等人所言非虚,四司联合查案,权力缺乏制衡,必然会滋生冤假错案,只是陛下此刻一心只想坐实谢渊的罪名,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谏。

“陛下,老奴斗胆进言,刘玄等大臣皆是忠臣,他们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若四司查案过当,恐失民心,还请陛下三思。” 李德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劝谏道。

萧桓脸色一沉,语气带着一丝不悦:“李德全,你只需按朕的旨意办事即可,查案之事,无需你多言。朕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无论用什么方法,必须尽快拿出谢渊谋逆的证据!”

李德全心中一凛,连忙跪地请罪:“老奴知错,老奴这就去传旨。” 他知道,自己再多说一句,恐怕就会被安上 “阻挠查案” 的罪名,只能躬身退下。

刘玄等人接到驳回的旨意后,心中满是失望与无奈。他们知道,萧桓已经铁了心要借联合查案构陷谢渊,再做抗争,也只是徒劳。周铁看着旨意,悲愤地说道:“陛下不听良言,执意用特务查案,这朝堂,怕是真的要完了!”

新理刑院成立的第二日,徐靖、魏进忠、石崇、周显便在理刑院召开了第一次联合查案会议,敲定了分工细则,一场针对 “谢党” 的大规模清查随即展开。

石崇率先行动,他以 “核查谢渊任内物资调度” 为名,率领内务府与玄夜卫的人手,突袭了兵部库房与户部账目司,将谢渊任职期间的军需、赈灾、边防物资调度账目尽数封存。“奉理刑院令,即刻清点所有与谢渊相关的账目,凡有异常支出,一律标记上报,若有隐匿或阻拦,以‘通谢’论处!” 石崇语气冰冷,不带一丝感情。

账目司主事试图阻拦:“石大人,这些账目皆有备案,需按流程核查,如此贸然封存,恐影响日常政务。”

石崇冷笑一声:“流程?查谢渊谋逆大案,便是最大的流程!耽误了查案,你担待得起吗?” 他挥手示意,玄夜卫士兵立刻上前,将账目司主事控制住,开始大肆搬运账目。

与此同时,徐靖也在诏狱内展开了审讯。他将谢渊的几位亲信僚属押入审讯室,动用各种酷刑,逼迫他们承认与谢渊勾结谋逆。“你们老实交代,谢渊在戍边期间,是否与北元有书信往来?是否私藏兵器,意图谋反?” 徐靖坐在一旁,语气阴狠。

一名僚属宁死不屈,高声喊道:“谢大人是忠良,你们这般屈打成招,迟早会遭天谴!”

徐靖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容:“天谴?在这诏狱里,我就是天!给我打,直到他肯招为止!” 狱卒立刻动用酷刑,惨叫声在诏狱内回荡,令人不寒而栗。

魏进忠则下令镇刑司的密探,在京城及地方散布消息,称 “谢党” 势力庞大,已暗中勾结地方官员,意图谋反,鼓励百姓 “揭发”。凡有举报 “谢党” 线索者,皆有重赏,一时间,诬告之风盛行。

周显的玄夜卫则根据魏进忠提供的 “线索”,在京城大肆抓捕。兵部侍郎杨武因曾与谢渊一同戍边,首当其冲被抓;就连一些只是与谢渊有过公务往来的官员,也未能幸免。玄夜卫的士兵破门而入,翻箱倒柜,不问青红皂白便将人带走,一时间,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

“周大人,这样大规模的抓捕,会不会引起民愤?” 一名玄夜卫校尉小心翼翼地问道。

周显神色冷漠:“陛下有旨,全力配合查案,宁可错抓,不可放过。出了问题,有陛下担着,我们只需遵旨行事即可。” 他知道,自己身处其中,早已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执行命令。

连续多日的审讯,徐靖并未从谢渊的僚属口中得到想要的供词,心中愈发焦躁。他深知,萧桓给的时间有限,若不能尽快拿出 “证据”,自己也恐受牵连。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伪造供词与证据。

他找来诏狱署的文书,按照自己的意愿,伪造了一份谢渊与北元勾结的 “密信”,又逼迫一名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僚属按下手印,作为 “证人”。“这封密信,就说是从谢渊的书房暗格中搜出的,你再找人模仿谢渊的笔迹,在上面添几笔,务必做得天衣无缝。” 徐靖对文书说道。

文书心中恐惧,却不敢违抗,只能照做。伪造完密信后,徐靖又命人伪造了一份 “谢党名单”,将那些曾反对过他的官员尽数列入其中,准备一并上报。

为了让证据更 “可信”,徐靖还特意找到石崇,希望他能从物资账目中 “找出” 破绽。“石大人,谢渊戍边期间,军需物资定然有异常之处,还请你多费心,只要能找出他私挪物资的‘证据’,日后你我在朝中的地位,必将稳如泰山。” 徐靖说道。

石崇正愁找不到突破口,闻言立刻应道:“徐大人放心,我早已让人仔细核查账目,谢渊当年赈济青州灾民时,曾调拨了一批粮食,账目上虽有记录,但接收方的签字有些模糊,我可将其曲解为私吞,再找几个贪财的小吏作伪证,定能坐实他的贪腐罪名。”

两人一拍即合,很快便 “凑齐” 了谢渊 “谋逆” 与 “贪腐” 的双重证据。徐靖拿着这些伪造的证据,心中得意不已:“有了这些,就算谢渊有百口,也难辩清白,陛下定会满意。”

他将证据整理成册,亲自呈给萧桓,添油加醋地说道:“陛下,经过多日审讯与核查,臣等已掌握谢渊谋逆的铁证!这是他与北元勾结的密信,还有他私挪军需赈粮的账目证据,以及‘谢党’名单,涉案官员多达数十人,若不尽快严惩,恐会引发大乱。”

萧桓看着眼前的 “证据”,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他心中清楚,这些证据可能存在水分,可他太需要这样一份 “证据” 来堵住天下人的嘴。他沉默片刻,最终还是说道:“做得好,继续深挖‘谢党’余孽,务必一网打尽,绝不能留下后患。”

得到萧桓的默许,徐靖心中更加肆无忌惮,开始按照 “谢党名单” 大肆抓捕官员,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魏进忠得知徐靖伪造证据得手后,也加快了罗织 “谢党” 的步伐。他下令镇刑司的密探,在地方上大肆搜罗与谢渊有过交集的官员,哪怕只是正常的公务往来,也被贴上 “谢党” 的标签。

在河南,一名曾受谢渊提拔的知县,被密探举报 “与谢渊过从甚密,意图响应谋反”,魏进忠当即下令将其抓捕,押往京城审讯。在山西,一名曾配合谢渊兴修水利的知府,也因同样的罪名被牵连,全家被抄。

为了扩大 “谢党” 的规模,彰显查案的 “成效”,魏进忠还特意指示地方官员,虚报 “谢党” 人数,凡有不从者,便以 “包庇谢党” 论处。“地方上的‘谢党’线索,必须彻底清查,哪怕是捕风捉影,也要严查到底,若有隐瞒,别怪我不客气。” 魏进忠在给地方镇刑司分署的密信中写道。

一时间,地方上人心惶惶,诬告成风。不少官员为了自保,纷纷主动举报他人,甚至编造虚假线索,只求能撇清自己。有的百姓为了得到奖赏,也跟风举报,导致许多无辜之人被牵连入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