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玉盏泛流霞,朱门排画车(2 / 2)
魏进忠将地方上的 “成果” 汇总,上报给萧桓,声称 “谢党” 势力已渗透到全国各地,若不彻底清除,恐会危及江山社稷。“陛下,地方上的‘谢党’盘根错节,多亏镇刑司全力清查,才得以初步遏制。臣恳请陛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清查,务必将‘谢党’余孽一网打尽。”
萧桓看着魏进忠呈上的 “成果”,心中愈发坚信谢渊的 “谋反” 并非空穴来风,当即批准了魏进忠的请求,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清查 “谢党”。这道旨意下达后,四司联合查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场更大的腥风血雨,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看着四司联合查案造成的混乱局面,心中满是愤怒与担忧。他深知徐靖、魏进忠等人是在伪造证据、罗织罪名,谢渊的冤屈越来越深,可他身处玄夜卫,受制于周显,难以直接反抗。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若任由他们肆意妄为,不仅谢大人的冤屈无法昭雪,还会有更多无辜之人遭殃,整个朝堂都将陷入黑暗。” 秦飞心中暗忖。他决定暗中行动,保护那些被迫害的忠良官员,同时收集徐靖、魏进忠等人伪造证据、滥用职权的罪证。
他秘密联系了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两人一拍即合。“张启,你负责暗中核验徐靖等人伪造的供词、密信,找出其中的破绽;我负责联系那些被迫害的官员及其家眷,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收集他们被屈打成招、诬告陷害的证据。” 秦飞对张启说道。
张启点了点头,神色凝重:“秦大人放心,我定会全力以赴。徐靖等人伪造的密信,笔迹虽模仿得相似,但墨色与纸张年代不符,供词中的时间线也存在诸多矛盾,只要仔细核查,定能找出破绽。”
两人开始分头行动。张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比对证据,很快便发现了诸多伪造的痕迹:密信上的墨色是近期的新墨,并非谢渊当年可能使用的旧墨;供词中的诸多细节,与谢渊当时的行踪不符,明显是编造而成。
秦飞则利用自己在玄夜卫的影响力,暗中保护了多名即将被抓捕的忠良官员,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时,他还收集到了徐靖等人动用酷刑、逼迫供词的证据,以及魏进忠在地方上虚报 “谢党” 人数、诬告无辜的证词。
“这些证据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铁证,才能彻底扳倒他们,为谢大人平反。” 秦飞看着手中的证据,心中暗想。他知道,这场斗争异常艰难,稍有不慎,便可能身败名裂,甚至危及性命,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坚持下去。
边境之上,都督同知岳谦得知四司联合查案,大肆罗织 “谢党” 罪名,无数无辜官员被牵连入狱后,悲愤交加。他没想到,萧桓不仅没有为谢渊平反,反而纵容奸佞构陷忠良,一场针对忠良的清洗,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陛下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岳谦怒不可遏,立刻提笔写下一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奏折中详细阐述了四司联合查案的危害,力证谢渊的忠良,揭露徐靖、魏进忠等人伪造证据、罗织罪名的恶行,恳请萧桓尽快释放谢渊,停止全国范围内的 “谢党” 清查,严惩徐靖、魏进忠等奸佞。
“谢大人是国之柱石,戍边多年,战功赫赫,爱民如子,若他蒙冤而死,不仅边军将士心寒,天下百姓也将失望。四司联合查案,名为查罪,实为构陷,无数无辜之人因此家破人亡,长此以往,大吴的江山社稷将危在旦夕!” 岳谦在奏折中写道,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奏折送到京城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岳谦在军中威望甚高,他的奏折,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意见,更代表着边军将士的心声。许多对四司查案不满的官员,也纷纷借机上书,支持岳谦的观点,恳请萧桓停止这场闹剧。
徐靖、魏进忠等人得知消息后,心中十分恐慌。他们担心萧桓会因为岳谦的奏折而改变主意,连忙联名上书,诬陷岳谦与谢渊勾结,意图谋反,称其奏折是为了干扰查案,掩护 “谢党” 余孽。
“陛下,岳谦远在边境,却插手朝中事务,显然是与谢渊勾结,企图谋反。他的奏折,不过是混淆视听的伎俩,若不尽快处置岳谦,恐会引发边境之乱,危及国家安全。” 徐靖在奏折中写道。
萧桓看着两封截然不同的奏折,心中的天平再次摇摆起来。他知道,岳谦的忠诚毋庸置疑,可他也已经骑虎难下 —— 若停止查案,承认证据是伪造的,自己的颜面将荡然无存;若继续查案,又会寒了边军将士的心,甚至可能引发兵变。
萧桓在御书房内彻夜未眠,反复思考着岳谦与徐靖等人的奏折,心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他深知,岳谦的奏折所言非虚,四司联合查案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无数无辜之人被牵连,民心渐失;可他也明白,此时停止查案,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会让徐靖等人的势力趁机反扑,自己的皇权也可能受到质疑。
“必须尽快做出决断,否则局势将愈发难以控制。” 萧桓心中暗忖。他最终决定,采取折中策略:一方面安抚岳谦,赏赐其大量财物,表彰其忠诚,同时下令让他安心戍边,不得再插手朝中事务;另一方面,表面上继续支持四司查案,却暗中下令限制其权力,不得再随意扩大清查范围,避免引发更大的民愤。
“传朕的旨意,赏都督同知岳谦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表彰其戍边之功。令其专心戍边,不得再干预朝中事务,违者严惩。” 萧桓对李德全说道,“另外,传旨给徐靖、魏进忠、石崇、周显,令他们在清查‘谢党’时,务必谨慎行事,核实证据,不得滥捕无辜,若有违规者,严惩不贷。同时,暂停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清查,只聚焦京城及重点地区的核心线索。”
李德全领命而去。萧桓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住自己的颜面,又要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岳谦收到赏赐与旨意后,心中满是失望与无奈。他知道,萧桓并没有真正醒悟,只是在敷衍了事,谢渊的冤屈依旧没有昭雪的希望。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守边境,同时暗中联络朝中的忠良官员,等待着为谢渊平反的机会。
徐靖、魏进忠等人接到旨意后,虽然心中不满被限制权力,但也不敢公然违抗,只能暂时收敛手脚,将清查范围缩小到京城及重点地区。不过,他们并未放弃构陷谢渊,反而更加急于找到 “确凿证据”,想要尽快了结此案,巩固自身地位。
萧桓的旨意下达后,京城的官员们愈发谨慎。他们深知,四司联合查案的权力依旧强大,徐靖、魏进忠等人的手段依旧残忍,只是清查范围缩小,并未停止。若稍有不慎,依旧可能被安上 “谢党” 的罪名,身首异处。
“往后说话做事,都要格外小心,不要再提及谢大人的事情,也不要轻易议论四司查案,以免被人抓住把柄。” 一名官员私下对自己的下属说道,语气中满是恐惧。
许多官员开始刻意疏远那些与谢渊有过往来的人,甚至主动与他们划清界限,有的还主动向徐靖、魏进忠等人示好,献上财物,企图获得他们的庇护。更有甚者,为了自保,主动举报他人,参与到这场构陷之中。
内阁首辅刘玄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悲痛与无力。他没想到,曾经清明的朝堂,如今竟变得如此乌烟瘴气。官员们为了自保,纷纷噤声,再也无人敢为忠良发声,再也无人敢反对奸佞的恶行。
“这就是陛下想要的朝堂吗?人人自危,噤若寒蝉,甚至为了自保而助纣为虐,这样的朝堂,如何能治理好国家?” 刘玄喃喃自语,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改变局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堂一步步走向黑暗。
就连一些原本想支持刘玄上书劝谏的官员,也因为害怕被牵连而选择了退缩。他们纷纷找借口推脱,不再参与联名上书的计划,内阁书房内,只剩下刘玄、周铁等寥寥几位老臣,孤立无援。
诏狱深处,谢渊虽身陷囹圄,却通过老狱卒的传递,得知了四司联合查案、大肆罗织 “谢党” 罪名的消息,心中满是担忧与愤慨。
“陛下糊涂啊!为了坐实我的罪名,竟纵容奸佞如此残害忠良,鱼肉百姓,这大吴的江山,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 谢渊对着前来送饭的老狱卒说道,语气中满是痛心。
老狱卒叹了口气:“谢大人,您就别担心这些了,还是先顾好自己吧。外面的官员们都自顾不暇,没人再敢为您鸣冤了,徐靖他们还在伪造证据,怕是……”
谢渊摇了摇头,打断了老狱卒的话:“我个人的安危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吴的江山社稷,是天下的百姓。若任由徐靖、魏进忠之流继续作恶,无数无辜之人将家破人亡,民心离散,到那时,就算我能沉冤得雪,又有何意义?”
他在狱中反复思考,想要找到阻止这场闹剧的办法。他知道,自己现在身陷囹圄,无法直接干预朝局,只能寄希望于刘玄、岳谦、秦飞等忠良官员,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扳倒奸佞的办法。
“秦飞、岳谦都是忠勇之人,相信他们不会坐视不管。” 谢渊心中暗想。他提笔写下一封信,委托老狱卒设法交给秦飞,信中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了徐靖等人伪造证据的破绽,建议秦飞联合岳谦与刘玄,收集足够的铁证,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将奸佞扳倒,停止这场荒唐的查案。
写完信后,谢渊将纸仔细折好,交给老狱卒,叮嘱道:“务必将此信安全交给秦飞大人,切记,不可让他人知晓。这不仅关乎我的清白,更关乎无数百姓的性命,关乎大吴的未来。”
老狱卒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将信藏好,转身离开了牢房。谢渊看着牢窗外的天空,心中满是对国家的牵挂与担忧,他不知道,这场由帝王默许的构陷闹剧,还要持续多久。
尽管萧桓下令限制了查案范围,但徐靖、魏进忠等人并未放弃,反而更加急于找到 “确凿证据”,想要尽快了结谢渊案。他们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京城,对名单上的 “核心谢党” 展开了更为残酷的审讯与清查。
徐靖对谢渊的几位核心僚属动用了更严酷的酷刑,逼迫他们承认 “谋反” 罪名;石崇则在账目上大做文章,伪造了多份 “谢渊私挪军需” 的证据;魏进忠则继续在京城散布谣言,煽动百姓对 “谢党” 的仇恨;周显的玄夜卫则加强了对重点区域的巡逻与监控,严防 “谢党” 余孽逃脱。
四司的联动愈发紧密,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权力之网,将整个京城笼罩其中。官员们人人自危,百姓们怨声载道,整个京城都弥漫着恐怖的气息。
秦飞与张启收集到的证据也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找到了徐靖伪造密信、供词的铁证,还收集到了石崇篡改账目、魏进忠虚报 “谢党” 人数的证词。他们知道,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张启,我们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尽快联系刘玄大人与岳谦大人,一同上书陛下,恳请陛下停止查案,严惩奸佞,为谢大人平反。” 秦飞对张启说道,神色坚定。
张启点了点头:“好,我们这就行动。成败在此一举,若能扳倒他们,不仅能为谢大人沉冤得雪,还能拯救无数无辜之人,恢复朝堂的清明。”
两人开始整理证据,同时秘密联系刘玄与岳谦。一场针对徐靖、魏进忠等人的反击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徐靖等人也察觉到了一丝异样,开始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同时加快了构陷谢渊的步伐,试图在秦飞等人行动之前,将谢渊定罪。
朝堂之上,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终极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御书房内,萧桓看着手中秦飞等人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部分证据,脸上的神色依旧平静,心中却早已波澜起伏。他深知,徐靖、魏进忠等人伪造证据、滥用职权的行为属实,这场联合查案,已经彻底偏离了初衷,变成了一场奸佞排除异己的闹剧。
“这些奸佞,果然还是露出了马脚。” 萧桓喃喃自语。他设立新理刑院,默许四司联合查案,本是想坐实谢渊的罪名,巩固自己的皇权,却没想到徐靖等人会如此肆无忌惮,不仅没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民愤与朝局动荡。
他心中清楚,秦飞、刘玄、岳谦等人已经收集了足够的证据,只要自己下令,便能将徐靖等人一举扳倒。这样一来,既能平息民愤,安抚忠良,又能借严惩奸佞的机会,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可谓一举三得。
“再等等,还不是时候。” 萧桓心中暗忖。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将利益最大化的时机。目前,徐靖等人虽已失控,但他们的存在,依旧能牵制一部分反对自己的势力。他要等到徐靖等人的势力膨胀到极致,再将其一举清除,这样既能彻底解决问题,又能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始终掌控着全局。
此外,他还在犹豫如何处置谢渊。若为谢渊平反,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颜面尽失;若继续关押,又会寒了忠良的心,失去民心。这个两难的抉择,让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夜色渐浓,御书房的烛火依旧摇曳。萧桓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场由他亲手导演的联合查案闹剧,已经到了必须收场的时候。而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深刻影响大吴王朝的未来。
片尾
秦飞、刘玄、岳谦等人联合上书,将徐靖、魏进忠、石崇等人伪造证据、滥用职权、罗织罪名的铁证呈给萧桓。与此同时,河南、山西等地百姓因感念谢渊恩德,自发聚集前往京城请愿,要求释放谢渊,严惩奸佞,局势愈发紧张。
萧桓见时机成熟,终于下令将徐靖、魏进忠、石崇等人抓捕归案,交由刑部审讯。新理刑院被撤销,四司联合查案的闹剧正式落幕。徐靖、魏进忠等人的罪证确凿,最终被判处死刑,家产被没收,党羽被尽数清除。
谢渊被释放出狱,恢复了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官职。萧桓虽未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但私下向谢渊表达了歉意,并重用谢渊、刘玄、秦飞等忠良官员,整顿朝纲,安抚民心。
岳谦因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镇国将军,继续戍守边境。秦飞与张启也因查案有功,分别获得赏赐,成为朝廷倚重的栋梁之臣。
经历这场风波后,萧桓深刻认识到了特务政治的危害,也明白了忠良的重要性与民心的可贵。他下令恢复旧有的司法与特务制衡体制,加强对特务机构的监管,严禁借查案之名排除异己。大吴王朝逐渐走出了危机,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谢渊依旧坚守清贫,为国家的边防与民生操劳,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故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提醒着后世的统治者,要明辨忠奸,敬畏民心,切勿因权术而牺牲忠良,更不能纵容特务乱政。
卷尾
四司联合查案的闹剧,最终以奸佞伏法、忠良昭雪落下帷幕,却在大吴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道深刻的伤痕。萧桓为了坐实谢渊的罪名,不惜颠覆祖宗法度,将司法与特务权力整合,默许四司联动构陷,看似是为了巩固皇权,实则是对司法公正的践踏,对民心的漠视。徐靖、魏进忠、石崇等人借查案之名,滥用职权,伪造证据,罗织罪名,无数无辜之人因此家破人亡,朝堂陷入恐怖的高压氛围,这一切,皆源于帝王的猜忌与权术算计。
萧桓的帝王心术,在这场风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以联合查案为诱饵,让奸佞相互勾结,又以忠良为利器,最终清除奸佞,看似掌控了一切,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失去了百官的信任,寒了忠良的心,更险些动摇了国本。这深刻地告诉我们,皇权的巩固,不能依靠特务政治与构陷冤狱,而应依靠清明的政治、公正的司法与民心的支持。封建帝王若一味沉迷于权术制衡,忽视了民心向背与忠良的价值,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徐靖、魏进忠、石崇等人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他们凭借帝王的默许,滥用职权,迫害忠良,贪婪无度,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的遭遇,警示着每一个手握权力的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百姓,也能毁灭自己。尤其是在司法与监察领域,权力一旦失去制衡,便会沦为个人谋私的工具,给国家与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唯有坚守初心,敬畏法度,以民为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后人的尊重。
谢渊的坚守与秦飞等人的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忠良气节。在黑暗的笼罩下,他们没有选择妥协与屈服,而是凭借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正义的信仰,坚持不懈地斗争,最终迎来了光明。谢渊身陷囹圄却心系天下,秦飞身处特务机构却坚守正义,刘玄、岳谦等人不畏强权敢于进谏,他们的精神,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
这场风波,不仅是一场权力的博弈,更是一次历史的镜鉴。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权力如何更迭,坚守正义、敬畏民心、维护司法公正,永远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民心是立国之本,忠良是治国之基,司法公正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权术所凌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四司联合查案的闹剧早已成为过往,但它所传递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将永远警示着后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能成为构陷忠良、欺压百姓的工具;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要像谢渊、秦飞等人那样,坚守正义,忠诚担当,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光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