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黏土湿度与采光公式(1 / 2)
凌晨三点,赵环的电脑屏幕还亮着幽蓝的光。他指尖悬在键盘上方,CAD界面里顶层公寓的采光模拟图上,几条代表日光轨迹的黄色线段像被冻住的溪流,卡在卧室飘窗与卫生间承重墙之间的夹角里。
“又在跟阳光较劲?”
郭静的声音裹着睡衣的暖意从身后传来。赵环回头时,正看见她揉着眼睛走到书桌旁,发梢蹭过他的肩膀——那截脖颈的温度,比他刚泡的乌龙茶更熨帖。她手里端着两只马克杯,其中一只杯口还留着半圈陶釉开片的冰裂纹,是她上周烧坏的试制品,却被他当作最顺手的笔洗。
“卫生间的朝向太棘手了。”他拉过她的手腕,让她的指尖落在屏幕上那片标着“阴影区”的灰色方块里,“按照冬至日照角度计算,这里全年有七个月照不到自然光,湿度会超标。”
郭静的指甲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那里恰好是她执意要砌嵌入式陶片墙的位置,她原本计划用不同湿度下烧制的陶片拼出渐变的星图——潮湿环境里窑变的深色陶片作银河背景,干燥窑火里形成的浅色冰裂纹当星轨。
“你看这组数据。”赵环调出另一个窗口,柱状图上的红色曲线固执地高过标准线,“如果坚持用你的陶片拼贴,不做防潮层的话,三年后釉面会起碱,像结了层霜。”
她忽然笑出声,弯腰从书桌下拖出一个半干的陶坯。那是只碗形的容器,内壁留着她指腹按压的深浅纹路,边缘却被她故意捏出几道不规则的裂口。“你摸。”她把他的手按在陶坯内侧,“靠近裂口的地方,湿度是不是比中间高?”
赵环的指腹能感觉到差异。靠近裂口的陶土带着微凉的潮气,像清晨草叶上的露水;而碗底中心却干燥得发涩,指纹按上去几乎留不下痕迹。
“泥土比你懂平衡。”郭静的指尖划过那些裂口,“它知道哪里该透气,哪里该蓄水。就像你设计的承重墙,总要留伸缩缝。”她转身走到工作室角落,那里堆着她这两周做的试块——同样的陶土,在不同湿度下阴干,有的裂成蛛网,有的却长出细密的冰纹,“你看这只。”她举起一块边缘卷曲的试块,阳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恰好照在卷曲处那圈虹彩釉色上,“我故意让它半边潮湿半边干燥,反而烧出了星轨的弧度。”
赵环盯着那块陶片,忽然想起上周去工地时,老瓦匠教他看的墙缝——那些看似不规则的灰浆厚度,其实藏着应对热胀冷缩的智慧。他打开CAD的图层管理器,把“防潮层”那个图层的透明度调至50%,再叠加郭静画的星图手稿扫描件。黄色的日光轨迹穿过陶片拼贴的星图,那些深色陶片的位置,恰好与阴影区重叠。
“或许不用完全封死。”他拖动鼠标,在阴影区边缘画了道虚线,“留三条透气缝,宽度按陶片的开片比例算,0.3毫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