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黏土湿度与采光公式(2 / 2)
郭静凑过来时,发间的陶土粉末落在他的键盘上。她指着屏幕上那道虚线:“像不像我给陶坯开的引流槽?”
“更像老建筑里的‘气口’。”他调出老城区四合院的图纸,“清代工匠在墙体里埋陶管透气,原理是一样的。”
窗外的天开始泛白。他们并肩坐在书桌前,赵环计算着透气缝的角度,郭静则在旁边的速写本上标注陶片的烧制湿度。晨光爬上书桌时,赵环忽然发现,她写的湿度数值——23%、37%、51%——恰好与他算的日照时长百分比重合。
“这是巧合?”他指着速写本上的数字。
郭静的笔尖顿了顿,忽然起身去翻她的陶艺笔记。某一页里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叶脉的纹路竟与他昨晚画的日照分析图惊人地相似。“你看。”她把银杏叶铺在图纸上,“去年秋天捡的,当时觉得叶脉像星轨。”
赵环的手指抚过那片叶子,忽然想起第一次去她工作室时,看见她在陶轮旁挂着的湿度计。那时他还笑她太较真,现在才明白,她对湿度的敏感,和他对日照角度的执念,原是同一种东西——在理性的刻度里,藏着对生命韵律的敬畏。
他们在厨房煮了锅粥。郭静握着陶勺搅动时,赵环忽然说:“卫生间的陶片墙,我想加层金属网衬底。”他比划着,“用钛合金,强度够,还能随着湿度变化微微变色,像你的窑变釉。”
“那我在陶片里混点碎玻璃。”郭静舀起一勺粥递到他嘴边,“阳光透进来时,会像星星在墙上游动。”
粥的热气模糊了彼此的轮廓。赵环看着她被蒸汽熏得微红的眼角,忽然想起昨晚在文献里看到的句子:“光与影的和谐,恰如灵与肉的共振。”他伸手擦掉她嘴角的米粒,指尖的触感带着陶土的粗糙,和他掌心里建筑图纸的油墨香,在晨光里融成了同一种温度。
那天下午,赵环在CAD模型里加上了钛合金网的参数,郭静则开始调配新的釉料。当夕阳穿过工作室的窗户,照在他们并排摆放的工作台——一边是精确到毫米的建筑图纸,一边是标注着湿度的陶艺配方——那些看似对立的数字与符号,在光线下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两个灵魂,妥帖地接住了。
↑返回顶部↑